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因多年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市场和就业现状有一定的把握。本文主要针对高校青年人就业难的心理因素,即个体在就业过程中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做逐一分析:如没有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没有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难 心理健康管理 社会适应能力 人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国家一权威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4000名下岗的员工做了失业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0%是因为技术原因下岗;其中90%是因为人际、个性等主观因素导致失业,即就业困难。而材料中所提到的主观因素,在此不妨引用美国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卡耐基的成功公式:成功=IQ20%+EQ80%。可见在成功就业的道路上IQ是进入职场的名片,而EQ的妥善管理是在职场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关键。可见主宰命运的是后者,即情商的管理。
笔者现从社会适应管理、情商管理、社会实践管理、人格管理、人际管理等多方面的青年心理健康管理现状探询分析就业难的因素。
1 没有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
没有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青年就业难的诸多心理因素中占了首位。而社会适应又是个体心理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青年在进入社会之前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再伴以中国特色的名为素质教育,实为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人生二十载使青年人对世界、对社会知之不多,对于残酷社会、职场中的规则和潜规则难以理解和接纳,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辩证看待事物和现象,于是对待事物态度非左就右,只看到社会的积极面或阴暗面,一叶障目。
佛语曰:人生是修炼。从现代青年要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视角来看,人一生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生命工程。
在佛经故事中有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经典故事:有一弟子向白隐禅师问禅。大师笑曰:对面有一座大山,你相信吗?我可以叫它过来。弟子信以为真,耐心等待。等了半天还是纹丝不动。弟子问大师,大师不语。又等了半晌,山还是没过来,弟子耐不住了,又问师傅。大师笑然,起身就往外走去,弟子不解,又问。师傅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嘛!弟子此时大悟——外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个体只有具备不断适应的积极心态,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人贵为高等动物,之所以有别于一切低等动物是因为首先人有思想,包括认知、情绪、意识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和谐、积极的心理过程的产生又与人之社会性密切相关。因为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场生活、社会生活构筑起来的社会体系里。这决定了一个生命必然经过从呱呱坠地到进幼儿园、进小学、进中学、大学,最后进入职场,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修炼人生的必然过程,说明了人必然要由家庭,走向学校,最后进入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
心理学界有名的“狼孩”的事例可以作为明证:俩狼孩被狼叼走后在山洞里喂养到五岁和九岁。当人发现他们时就带他们回归社会生活。接着教他们吃饭、语言、学习等事务,但无济于事,因脱离社会太久,且已错过了个体社会化的最佳时期0~6岁。所以狼孩只会像狼一样嗷叫、爬行,且无法适应人的语言及生活方式,最后11、12岁就死去了。
可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何等重要。且不说狼孩,就是一个正常生存在人群中的个体,假如父母在培养教育期,即12岁以前错过了口腔期0~1.5岁、肛门期1.5~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四个关键阶段的正确的广义上的“性心理”发展的培养,必然导致其进入青春期后迷茫和手足无措,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这里所言及的青年性心理是引用费洛伊德的著名《性学三论》中的广义上的性分析理论,即个体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性的发展,它包括性生殖的生物的性;心理的性—— 个体对性别的认同、适应;社会的性,即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而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责任、坚持、谦让、忍让、包容、节俭、感恩、吃苦、耐劳等诸多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的发展都举足轻重,尤其青年初涉社会的职业发展期20岁~35岁,正是社会性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而由于诸多因素,长期只重视智商的培养,忽略社会性教育的培养模式导致部分青年一进入社会就陷入困境。
提高青年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只有三结合,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且重点要始终贯穿在个体在六岁以后的人的社会性的教育点滴中,时时渗透。尤其父母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使个体心理发展进入青年期后逐渐能达到童年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的“三我”的动态平衡,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好基础。
2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也是导致青年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
《普通心理学》中,对个体情商的管理内容做了五个方面的界定,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其次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见这是个体生命心理发展的基本元素。既然是元素,就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在青年就业困难群体中笔者接触了不少类似个案,即由于缺乏职业指导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和意识,不知道该怎样充分了解自己,即不能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学的方式了解自己,即自身心理发展方面的规律,如自己的性格、气质、情商、智商等方面的状况。尤其气质类型的把握也就决定了个体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就提出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社会型、实际型、常规型、艺术型、管理型、研究型),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匹配。他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与职业相互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到很好发挥。即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职业才会全身心投入,且能用超人的毅力克服挫折和失败,走向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峰。 曾有一案例:某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小姜性格内向,进入社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外企办公室做文员。一段时间后她感到郁闷纠结,因为她工作很努力,但上司却经常不满意,同事也觉得她工作能力低下,看不起她。她很苦闷抑郁。后来她咨询了学校里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在为她经过系列科学测评后,诊断其主要属于对外界反应神经活动迟缓的抑郁质气质类型,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她主要适合研究型工作,而不适合从事主要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型、管理型工作。并结合她的专业,建议她主要从事人际交往比较少的文字翻译类工作,把自己的专业和内心世界丰富、考虑事情慎密、细心周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建议她树立起职业生涯的发展观,尝试改变自己,多参加社团活动,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职场。在与人合作中成就自我。其按照指点重新调整并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后,整个人像换了天地,在职场中终于找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实际上,如小姜的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有部分青年由于缺乏科学就业观作为指导,在就业时就跟着感觉走或盲目跟从他人。在社会上转了一大圈后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能够做、适合做的职业,没有树立起通过科学的手段在充分了解自己后,在进入职场前就做出一份适合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规划意识,没有能把个体的“人”成功转换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成功自我的“人力资源”。
可见,在这方面就业困难的青年第一必须具备理性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第二要擅长借助专业人士的就业指导帮助。当一个青年的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时的确很需要旁观者的指点迷津,“一语惊醒梦中人”,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3 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使得部分青年脱离社会,老是沉浸在学生时代的辉煌,没有树立起“活在当下”的时代意识。
笔者曾看到过一个鲜活个案——一成都优秀女孩香港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门槛很高的外企工作,仅仅因工作一年后没能获得去法国培训深造的机会就辞职在家两年做宅女,用消极颓废的方式处理自己所遭遇到的职场不顺。其母无奈之下到《成都晚报》寻求心理援助,希望她能正视现实,活在当下,重新找回自我。
佛经中有供花的故事在此分享:弟子梵志在供花时向佛问禅。佛对手拿鲜花的弟子说,放下。弟子就放下了俩手的花。佛又继续说,放下。弟子问之,两手皆空,还放下什么?佛说,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思考佛所言的“放下”的内涵,至少包括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只活在活生生的当下。尤其是就业困难的这部分青年群体,如不能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就很难走出心理困境。过去的岁月不管是辉煌的还是不堪回首的,那都只能代表过去了,绝对不等于现在;也不管对未来是憧憬满怀还是踌躇迷离,一定要做现实主义者。
并且作为当代青年对于当下所发生的任何现象,都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之。正如诸葛亮在《告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吾日三省其身”,对当下都要用淡泊心、平常心对待。
类似这方面就业困难解决的思路只有让青年人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观”,同时多多接触“积极心理学”,树立起活在当下的时代理念,从中吸取心理学的精髓。即了解既然世界是无常的,是随时处于变化中的,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幻之中,就要建立起积极的“时空观”——逝者不可追,来者不可及,活在当下!
4 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近几年在社会上连续出现的几起大学生校园血案,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还有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究其背后的原因,无不与其人格的不健全,即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人格的缺陷密切相关。
因为个体发展到6岁以后,如家庭和社会一味只重视学习成绩,即IQ的管理,而忽略了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必然对其进入青年期后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严重障碍。普通心理学中人格的内涵是很多的。人格(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人固有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方式,具有显著的惯常性和恒定性。人格在个体发育中逐渐形成其心理属性。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结果。幼年早期,特别在6岁以前,有较大的可塑性,环境与教育对其影响较大,但一经成熟定型,又有较强的稳定性。
人格障碍是指不可改变的严重社会适应不良模式,会导致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减弱或主观上的苦恼,或使其他人也遭受痛苦,其结果是给个人与社会造成不良后果。人格障碍通过这些对立的倾向表现出来孤独或合群;智慧的高与低;情绪的稳定性;顺从或好胜;严肃认真或随便放任;随和或挑剔;腼腆或胆大;严厉或体贴;信任或多疑;务实或喜空想;直率或精明;平静或焦虑;保守或激进;依赖集体或独立行动;马虎或严格;松弛或紧张……常起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续至一生,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
马加爵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走向深渊,就是因为他因家境的贫寒而自卑,孤独而不合群,社会功能严重缺失,长期封闭自我,猜疑他人,错过了大学阶段这一个可以充分修炼自身社会化的黄金时段,本应辉煌灿烂的人生陷入绝境,可惜!可悲!可叹!
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生物因素,但后天环境的培养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即青年人格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存在这方面就业障碍的青年不妨在充分了解自我人格的优劣长短后,有意识地树立起心理学中健康人格标准中的“三好”意识,即我好、你好、大家好的和谐世界意识。
5 没有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就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没有从经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是导致部分青年不能顺利就业的一个直接因素。
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非常重视青年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一方面的素质的,因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公司、企业都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在员工的培养上,基本上把员工当挣钱的机器。而在青年就业困难群体中这是一个主要因素,即社会实践太少,基本和社会没接触,是完全的自然人,这自然导致了招聘单位的厚此薄彼——注重校内外社会实践锻炼的青年就能顺利就业,而由于各种原因没参加社会实践的就成了困难户。 造成没有实践学习能力的原因也是多样,有个体性格的因素,尤其属于抑郁质的青年,不喜欢与外界接触,而自身也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整天封闭自我,在游戏或网络世界虚度青春;也有的是因为缺乏自信,惟恐在实践中暴露真实的自我,所以固步自封,失去很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机会;也有的家庭环境优越,对家庭依赖性很强,父母错误的“宠物式”的教养方式导致其在成年后不能成功社会化,最终成为就业困难户。
存在这类就业困难的青年唯有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症结所在,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在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中“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变理论为实践,变实践为经验,使自己能成功地由与社会零接触的“自然人”转型为动手能力极强的“社会人”。
6 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导致青年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走向深渊的心理原因,是其性格的内向抑郁,使其虽然智商很高,却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上出现障碍。自我封闭,过分自尊,远离团队生活,使其形成致命的性格缺陷——过分思虑,猜疑抑郁,完全隔绝和人、和社会的交往,导致人生的悲剧发生。
“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等。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人际。人除了睡眠时间不与人打交道,其余时间百分之六七十都在与人打交道。
导致青年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物因素;也有自身心理因素,如个体太自卑、自贱或太自大、自狂,导致和周围世界不和谐;也有社会因素,如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存在不利于个体健康人际心理成长的元素。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青年人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团队时代。存在这方面就业困难的青年要想纵横天下,实现梦想,一定要认识到靠个体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并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律和黄金法则,即最起码的“尊重他人和自我保护”的原则,诚信做人,宽容忍让,才能使自己在社会化这一个坎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综上所述,笔者就青年就业困难的诸多影响因素,从心理健康管理的角度做了一定分析。可见,要想让就业困难的青年走出职业生涯的低谷,只有不断强化社会适应、认识自我、活在当下、实践学习、和谐人格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修炼,才能使自身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个体不断地成长壮大,创造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霍兰德百科名片.
[2] 余则成.EQ与情商管理.潜伏商务网.
[3] 蔡鹏飞,刘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科协论坛,2011(4).
关键词 就业难 心理健康管理 社会适应能力 人格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国家一权威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4000名下岗的员工做了失业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0%是因为技术原因下岗;其中90%是因为人际、个性等主观因素导致失业,即就业困难。而材料中所提到的主观因素,在此不妨引用美国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卡耐基的成功公式:成功=IQ20%+EQ80%。可见在成功就业的道路上IQ是进入职场的名片,而EQ的妥善管理是在职场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关键。可见主宰命运的是后者,即情商的管理。
笔者现从社会适应管理、情商管理、社会实践管理、人格管理、人际管理等多方面的青年心理健康管理现状探询分析就业难的因素。
1 没有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
没有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青年就业难的诸多心理因素中占了首位。而社会适应又是个体心理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青年在进入社会之前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再伴以中国特色的名为素质教育,实为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人生二十载使青年人对世界、对社会知之不多,对于残酷社会、职场中的规则和潜规则难以理解和接纳,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辩证看待事物和现象,于是对待事物态度非左就右,只看到社会的积极面或阴暗面,一叶障目。
佛语曰:人生是修炼。从现代青年要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视角来看,人一生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生命工程。
在佛经故事中有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经典故事:有一弟子向白隐禅师问禅。大师笑曰:对面有一座大山,你相信吗?我可以叫它过来。弟子信以为真,耐心等待。等了半天还是纹丝不动。弟子问大师,大师不语。又等了半晌,山还是没过来,弟子耐不住了,又问师傅。大师笑然,起身就往外走去,弟子不解,又问。师傅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嘛!弟子此时大悟——外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个体只有具备不断适应的积极心态,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人贵为高等动物,之所以有别于一切低等动物是因为首先人有思想,包括认知、情绪、意识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和谐、积极的心理过程的产生又与人之社会性密切相关。因为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场生活、社会生活构筑起来的社会体系里。这决定了一个生命必然经过从呱呱坠地到进幼儿园、进小学、进中学、大学,最后进入职场,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修炼人生的必然过程,说明了人必然要由家庭,走向学校,最后进入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
心理学界有名的“狼孩”的事例可以作为明证:俩狼孩被狼叼走后在山洞里喂养到五岁和九岁。当人发现他们时就带他们回归社会生活。接着教他们吃饭、语言、学习等事务,但无济于事,因脱离社会太久,且已错过了个体社会化的最佳时期0~6岁。所以狼孩只会像狼一样嗷叫、爬行,且无法适应人的语言及生活方式,最后11、12岁就死去了。
可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何等重要。且不说狼孩,就是一个正常生存在人群中的个体,假如父母在培养教育期,即12岁以前错过了口腔期0~1.5岁、肛门期1.5~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四个关键阶段的正确的广义上的“性心理”发展的培养,必然导致其进入青春期后迷茫和手足无措,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这里所言及的青年性心理是引用费洛伊德的著名《性学三论》中的广义上的性分析理论,即个体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性的发展,它包括性生殖的生物的性;心理的性—— 个体对性别的认同、适应;社会的性,即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而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责任、坚持、谦让、忍让、包容、节俭、感恩、吃苦、耐劳等诸多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的发展都举足轻重,尤其青年初涉社会的职业发展期20岁~35岁,正是社会性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而由于诸多因素,长期只重视智商的培养,忽略社会性教育的培养模式导致部分青年一进入社会就陷入困境。
提高青年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只有三结合,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且重点要始终贯穿在个体在六岁以后的人的社会性的教育点滴中,时时渗透。尤其父母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使个体心理发展进入青年期后逐渐能达到童年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的“三我”的动态平衡,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好基础。
2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也是导致青年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
《普通心理学》中,对个体情商的管理内容做了五个方面的界定,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其次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见这是个体生命心理发展的基本元素。既然是元素,就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在青年就业困难群体中笔者接触了不少类似个案,即由于缺乏职业指导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和意识,不知道该怎样充分了解自己,即不能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学的方式了解自己,即自身心理发展方面的规律,如自己的性格、气质、情商、智商等方面的状况。尤其气质类型的把握也就决定了个体适合从事的职业类型。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就提出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社会型、实际型、常规型、艺术型、管理型、研究型),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匹配。他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与职业相互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到很好发挥。即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职业才会全身心投入,且能用超人的毅力克服挫折和失败,走向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峰。 曾有一案例:某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小姜性格内向,进入社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外企办公室做文员。一段时间后她感到郁闷纠结,因为她工作很努力,但上司却经常不满意,同事也觉得她工作能力低下,看不起她。她很苦闷抑郁。后来她咨询了学校里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在为她经过系列科学测评后,诊断其主要属于对外界反应神经活动迟缓的抑郁质气质类型,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她主要适合研究型工作,而不适合从事主要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型、管理型工作。并结合她的专业,建议她主要从事人际交往比较少的文字翻译类工作,把自己的专业和内心世界丰富、考虑事情慎密、细心周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建议她树立起职业生涯的发展观,尝试改变自己,多参加社团活动,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职场。在与人合作中成就自我。其按照指点重新调整并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后,整个人像换了天地,在职场中终于找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实际上,如小姜的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有部分青年由于缺乏科学就业观作为指导,在就业时就跟着感觉走或盲目跟从他人。在社会上转了一大圈后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能够做、适合做的职业,没有树立起通过科学的手段在充分了解自己后,在进入职场前就做出一份适合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规划意识,没有能把个体的“人”成功转换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成功自我的“人力资源”。
可见,在这方面就业困难的青年第一必须具备理性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第二要擅长借助专业人士的就业指导帮助。当一个青年的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时的确很需要旁观者的指点迷津,“一语惊醒梦中人”,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3 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不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使得部分青年脱离社会,老是沉浸在学生时代的辉煌,没有树立起“活在当下”的时代意识。
笔者曾看到过一个鲜活个案——一成都优秀女孩香港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门槛很高的外企工作,仅仅因工作一年后没能获得去法国培训深造的机会就辞职在家两年做宅女,用消极颓废的方式处理自己所遭遇到的职场不顺。其母无奈之下到《成都晚报》寻求心理援助,希望她能正视现实,活在当下,重新找回自我。
佛经中有供花的故事在此分享:弟子梵志在供花时向佛问禅。佛对手拿鲜花的弟子说,放下。弟子就放下了俩手的花。佛又继续说,放下。弟子问之,两手皆空,还放下什么?佛说,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 ,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思考佛所言的“放下”的内涵,至少包括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只活在活生生的当下。尤其是就业困难的这部分青年群体,如不能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就很难走出心理困境。过去的岁月不管是辉煌的还是不堪回首的,那都只能代表过去了,绝对不等于现在;也不管对未来是憧憬满怀还是踌躇迷离,一定要做现实主义者。
并且作为当代青年对于当下所发生的任何现象,都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之。正如诸葛亮在《告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吾日三省其身”,对当下都要用淡泊心、平常心对待。
类似这方面就业困难解决的思路只有让青年人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观”,同时多多接触“积极心理学”,树立起活在当下的时代理念,从中吸取心理学的精髓。即了解既然世界是无常的,是随时处于变化中的,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幻之中,就要建立起积极的“时空观”——逝者不可追,来者不可及,活在当下!
4 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近几年在社会上连续出现的几起大学生校园血案,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还有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究其背后的原因,无不与其人格的不健全,即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人格的缺陷密切相关。
因为个体发展到6岁以后,如家庭和社会一味只重视学习成绩,即IQ的管理,而忽略了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必然对其进入青年期后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严重障碍。普通心理学中人格的内涵是很多的。人格(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人固有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方式,具有显著的惯常性和恒定性。人格在个体发育中逐渐形成其心理属性。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结果。幼年早期,特别在6岁以前,有较大的可塑性,环境与教育对其影响较大,但一经成熟定型,又有较强的稳定性。
人格障碍是指不可改变的严重社会适应不良模式,会导致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减弱或主观上的苦恼,或使其他人也遭受痛苦,其结果是给个人与社会造成不良后果。人格障碍通过这些对立的倾向表现出来孤独或合群;智慧的高与低;情绪的稳定性;顺从或好胜;严肃认真或随便放任;随和或挑剔;腼腆或胆大;严厉或体贴;信任或多疑;务实或喜空想;直率或精明;平静或焦虑;保守或激进;依赖集体或独立行动;马虎或严格;松弛或紧张……常起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续至一生,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
马加爵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走向深渊,就是因为他因家境的贫寒而自卑,孤独而不合群,社会功能严重缺失,长期封闭自我,猜疑他人,错过了大学阶段这一个可以充分修炼自身社会化的黄金时段,本应辉煌灿烂的人生陷入绝境,可惜!可悲!可叹!
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生物因素,但后天环境的培养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即青年人格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存在这方面就业障碍的青年不妨在充分了解自我人格的优劣长短后,有意识地树立起心理学中健康人格标准中的“三好”意识,即我好、你好、大家好的和谐世界意识。
5 没有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就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没有从经验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是导致部分青年不能顺利就业的一个直接因素。
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非常重视青年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一方面的素质的,因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公司、企业都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在员工的培养上,基本上把员工当挣钱的机器。而在青年就业困难群体中这是一个主要因素,即社会实践太少,基本和社会没接触,是完全的自然人,这自然导致了招聘单位的厚此薄彼——注重校内外社会实践锻炼的青年就能顺利就业,而由于各种原因没参加社会实践的就成了困难户。 造成没有实践学习能力的原因也是多样,有个体性格的因素,尤其属于抑郁质的青年,不喜欢与外界接触,而自身也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整天封闭自我,在游戏或网络世界虚度青春;也有的是因为缺乏自信,惟恐在实践中暴露真实的自我,所以固步自封,失去很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机会;也有的家庭环境优越,对家庭依赖性很强,父母错误的“宠物式”的教养方式导致其在成年后不能成功社会化,最终成为就业困难户。
存在这类就业困难的青年唯有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症结所在,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在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中“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变理论为实践,变实践为经验,使自己能成功地由与社会零接触的“自然人”转型为动手能力极强的“社会人”。
6 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导致青年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走向深渊的心理原因,是其性格的内向抑郁,使其虽然智商很高,却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上出现障碍。自我封闭,过分自尊,远离团队生活,使其形成致命的性格缺陷——过分思虑,猜疑抑郁,完全隔绝和人、和社会的交往,导致人生的悲剧发生。
“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等。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人际。人除了睡眠时间不与人打交道,其余时间百分之六七十都在与人打交道。
导致青年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物因素;也有自身心理因素,如个体太自卑、自贱或太自大、自狂,导致和周围世界不和谐;也有社会因素,如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存在不利于个体健康人际心理成长的元素。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青年人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团队时代。存在这方面就业困难的青年要想纵横天下,实现梦想,一定要认识到靠个体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并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律和黄金法则,即最起码的“尊重他人和自我保护”的原则,诚信做人,宽容忍让,才能使自己在社会化这一个坎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综上所述,笔者就青年就业困难的诸多影响因素,从心理健康管理的角度做了一定分析。可见,要想让就业困难的青年走出职业生涯的低谷,只有不断强化社会适应、认识自我、活在当下、实践学习、和谐人格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修炼,才能使自身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个体不断地成长壮大,创造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霍兰德百科名片.
[2] 余则成.EQ与情商管理.潜伏商务网.
[3] 蔡鹏飞,刘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科协论坛,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