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1.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教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第一节“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如果按部就班地按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对于那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学会做一个课程表,掌握汉字输入、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还要进行年级评比。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这一章节的学习任务也就轻松完成了。
2. 任务设计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如何用电脑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2.4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惠州的了解做一个一天的旅行计划安排,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3. 任务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任务的设置应为学习者创设情景,如电子板报应图、文、声并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文、声等素材的搜集与处理的条件。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以“旧”促“新”,发现问题。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协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例如讲到E-MAIL的申请和收发时,学生第一欲望就是想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教师此时开通网络,引导学生申请。信箱申请成功后,当然是要收发信件了,他们可以相互发信,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时并没有结束任务,老师在这最活跃的时候提出可不可以给自己发和同时给多人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发现均可以。在这过程中老师仅点拨给多人发信的格式问题就可以了,从而也达到了向教材外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四、展示作品,激励学生
此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做的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参与、一起点评,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表扬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进步,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信心。
五、师生对课堂教学总结与评价,进一步优化课堂
1. 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提问的反应是热烈、高兴、很快举手,还是不很主动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会、回避甚至恐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应是思路敏捷、叙述流畅、答案正确并全面,还是表达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确,或是思路不畅、叙述不清、回答错误等等。从这些现象就能分析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不同能力。
2.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所以在一堂课中掌握知识的水平也不同,教师分层次对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任务。从学生在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时是否达到了任务要求、是否具有创造性等都有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教师对结果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对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1.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教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第一节“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如果按部就班地按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对于那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学会做一个课程表,掌握汉字输入、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还要进行年级评比。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这一章节的学习任务也就轻松完成了。
2. 任务设计要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如何用电脑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2.4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惠州的了解做一个一天的旅行计划安排,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
3. 任务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或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手段。还要教育学生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任务的设置应为学习者创设情景,如电子板报应图、文、声并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文、声等素材的搜集与处理的条件。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以“旧”促“新”,发现问题。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协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例如讲到E-MAIL的申请和收发时,学生第一欲望就是想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教师此时开通网络,引导学生申请。信箱申请成功后,当然是要收发信件了,他们可以相互发信,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时并没有结束任务,老师在这最活跃的时候提出可不可以给自己发和同时给多人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发现均可以。在这过程中老师仅点拨给多人发信的格式问题就可以了,从而也达到了向教材外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四、展示作品,激励学生
此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做的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参与、一起点评,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教师表扬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进步,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信心。
五、师生对课堂教学总结与评价,进一步优化课堂
1. 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提问的反应是热烈、高兴、很快举手,还是不很主动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会、回避甚至恐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应是思路敏捷、叙述流畅、答案正确并全面,还是表达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确,或是思路不畅、叙述不清、回答错误等等。从这些现象就能分析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不同能力。
2.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所以在一堂课中掌握知识的水平也不同,教师分层次对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任务。从学生在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时是否达到了任务要求、是否具有创造性等都有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教师对结果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对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