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高大与憔悴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姆·库哈斯,这位因城市论《S,M,L,XL》被建筑界称为建筑圣经的作者、当下世纪的潮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领军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Pritzker)的获奖者、身高身高1.92的库哈斯,不能不说是高大的,可是他被那些无聊的绯言折腾的略显憔悴,但独来独往的库哈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一成不变的建筑学是一种颠覆,他的创意对建筑界来说,如同鲜氧。
  建造本身就是挑战
  中国的舆论对库哈斯、OMA的CCTV大楼设计和这座楼的造价过高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反应,以至于在奠基典礼时,央视为了避开媒体的视线,没有请央视以外的媒体。当时有人打电话给我,问我为什么没有被邀请参加奠基仪式?我说,我的工作已经完了,能够在经历这么多磨难之后开建,就是我的评论的目的所在。
  关于CCTV大楼设计的反对意见,大都停留在“环状造型”外观的审美和造价上,没有太多的人会从功能上去仔细研究它的合理性和有机性。当然也就更没有人知道在建造这座大厦时,OMA方面是如何实现了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全部材料国有化业绩,他们在和中国厂家的配合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协助了这些厂家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使得他们的技术达到国际标准。还有比单纯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具有挑战性的建筑理念。
  一般外界认为,CCTV大楼在设计上奇特的造型会在实施上有较高的难度,其实与设计和施工相比,难度最大的是设计团队内部和业主相互之间的协调。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一个有着来自五个国家,不同的语言和上百人的技术团队,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和总体思想的协调是多么的艰难。当然,CCTV大楼在施工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才能解决在顶楼距地面高161米的悬挑,南北向出挑68米,东西向出挑74米的空中合拢对接问题。
  身为OMA团队项目经理的姚东梅女士,在7年之后的2009年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她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幢大楼本身的魅力,使得所有设计团队,施工团队,施工队的工人们都因为能够加入这栋大楼的建设而受到感染和鼓舞,大家都把最好的状态和聪明才智发挥在这项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栋大楼本身产生了一种号召力,它呼唤大家为它的实现而努力工作。这正是那些站在批评者角度的人,无法了解建设者之间的凝聚力来自何方,一个有魅力的设计具有超级号召力和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共鸣。
  建筑思潮进入中国之门
  随着CCTV新大楼即将竣工,它的真正的技术含量和超大建筑前所未有的难度,会以更为丰富和有力的数据呈现给外界,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真正价值所在。CCTV新大楼不仅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建筑史上的地标。
  我赞同姚东梅对我们之所以需要高层建筑的观点,她认为:“摩天楼,可以提供了一个对现代都市居高临下的审视点,它激发的是人类有关崇高意识的觉醒。通过这个过程,建筑不仅仅是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更多地是唤起了人们对大都市现代生活的热情、对集体力量的信心和雄心,这是建筑为人类提供的另一种境界和体验。”
  尽管对CCTV新大楼的设计和建造毁誉参半,但是它将以神奇、壮观和具有未来感的身姿屹立在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它同在一个城市的市民,终究会为和它同在而感到自豪。伟大的建筑是超越时代的装置,CCTV新大楼是21世纪初期现代建筑思潮进入中国之门最好的象征性建筑。
  作为独立策展人,我在2009年10月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开幕的“心造—中国当代建筑的前沿”展中,没有介绍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是着眼在奥运之后的建筑思考,但是库哈斯和OMA的代表作CCTV新址大厦被作为特别的章节加以论述,那是因为他的到来,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一系列变革和思考。
  OMA和AMO
  一手做设计,一手抓学术,这就是库哈斯和他的合伙人们创办的OMA和AMO要做的事情。在90年代创办的AMO的原型,应该是库哈斯在哈佛任教时带领学生们所进行的学术研究,那项研究基本上汇集在《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和《大跃进》这两本书里。之后,库哈斯认为:AMO的产生源自一种不稳定感。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发展得太快,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建筑中捕捉到它们,因此我们需要其他的专业和方法。通过AMO我们做了许多事,其中之一就是深层次介入视觉语言。作为曾经是作家和记者的库哈斯,始终认为独立写作是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和诚实的面对自己。AMO的研究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和文化的诸多方面,这一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出版了《CONTENT》这本书;一是2004年9月13日在欧盟本部的布鲁塞尔举办了题为“欧洲的形象”展。
  这是继2003年11月在柏林举办的库哈斯和OMA、AMO的“CONTENT”大型回顾展之后,最受世界瞩目的展览。作为建筑师的库哈斯主持了这个由欧洲外交政策中心组织的研讨会,欧盟领导高度重视库哈斯在建筑上的思考,并且认为他的思考适用于政治领域,AMO的研究成果还对英国政策智囊团的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我是在看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之后,特地前往布鲁塞尔看了这个展览。
  可以争议无须中伤
  尽管身为建筑界的斗士库哈斯,在2000年就得到了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2010年获得“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到20世纪末,OMA的作品已经遍布全球,但是在中国,对库哈斯的非难之声还是不断。这些反对声最多的就是对CCTV新大厦的质疑,先是针对造价昂贵,后是对形态不满,认为它的墙是斜的,如同歪门。歪门就让人联想到“歪门必邪道”,中国的大众喜欢给那些标志性建筑给一个绰号,如“鸟巢”、“水煮蛋”等,可这些大都是脍炙人口,可是大众给予CCTV新大厦的绰号从来都不太文雅。然而由网络文章引发的关于CCTV大楼的设计有色情隐喻的议论,使得CCTV大楼的设计在未竣前后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尽管这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但是飞火的速度异常的快,不只是中国国内,以至于欧美的媒体也把它当作明星的绯闻一样加以报道,始作俑者的帖子被转载了好几千次。OMA先是在网上发表了声明,然后库哈斯专程飞到北京接受CCTV的网络访谈,然而这些并没有能够熄火。2003年,我写了一篇题为“库哈斯与中国:当建筑成为事件”的文章,那么何谓事件?文中说:事件,就是那些在我们所谓正常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事情,这种事情常常超过你的预想和违反常规。尽管建筑界有对这一设计持异议的人在,但没有中伤者,基本上是在学术的范围内争论。而如今的事态,可能正被当年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所言中。1996年,伊东在建筑和文化杂志《a+u》上发表的一篇关于《S,M,L,XL》一书的评论中说:“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雷姆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师。”设计者库哈斯的本意,当然不像网民们所说的那样荒诞和简单,建筑界人士大都知道一座建筑从设计到建造之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智慧,这也是我们看到大多数真正的建筑专家和文化人,都以旁观者的姿态对所谓的“丑闻”不屑一顾和远离它的原因。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国的绘画正处于裂变与新生之中,近十多年来浮现出大量从事绘画媒介扩展的艺术家,将绘画语言、绘画观念、绘画方法、绘画体系推向一个新的时代景观之中。因为,中国的绘画艺术成为国际艺术体系中特殊现象,包孕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和意识观念。  罗清即是这近十年来新潮流绘画中涌现出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他既在艺术界的视野之内,如参加了众多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又远距离地处在社会媒体的焦点之外,安静地沉浸
期刊
展览:Why Don''t You Love Me Anymore?  时间:2012年7月7日 - 2012年8月31日  地点:stage候台BACK(上海·莫干山)  一个煽情的标题“Why Don’t You Love Me Anymore?”,成为了一个推介群展的策划名义。中文意为“为什么你不再爱我?”的展览题目讲述了“一个摆脱束缚同时又令人痛苦的过渡时期,回忆以此醒过来了,令人恐惧,会
期刊
每年四五月份,美国的大学也和中国的大学一样,艺术系的毕业生要做一个毕业生作品汇报展出。我所在的俄亥俄肯尼恩文理学院(Kenyon College)今年四月即在新落成的冈德画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艺术系四年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展。  我常常在夏天回国,也有机会看到国内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生作品展。第一个直观的区别是,肯尼恩的展览每个学生的作品旁都会有一个简单的陈述,讲述他/她的思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随感
期刊
北京贵点艺术空间自成立以来,已经请著名批评家王明贤先生连续策划了两次名为“穿越历史”的当代艺术展,也产生了极好的影响。而这两个展览与深圳美术馆先前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体言之,那就是强调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再运用,并由此建立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也正因如此,深圳美术馆与北京贵点艺术空间在一年前就商定,要联手举办“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展”,同时邀请湖北美术馆、石家庄当代艺术
期刊
本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一到单位,收到这样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眼睛一睁开》,这是一本成年人写的书,是成年人写给孩子的书,换句话说,是成年人写给童年回忆的书。  书很薄,很轻,不像坊间很多的儿童绘本,专门用硬硬的精装皮壳吓人。也很干净,很安静,也许,孩子的心思就是安静如许,没有目迷五色的驳杂,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一个绚丽却干净的世界。  晚间给四岁的孩子念这本书:“公共汽车吃的太多了,肠胃里的人挤着人
期刊
是艺术和不是艺术,都成为一种观点,各有所指和针对性。“是艺术”表面这一“艺术”名称下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它拥有的内在属性和自身规定性;“不是艺术“则表明怀疑这一名称之下的对象或行为的不合法、不具有一种特殊属性,是违背艺术的东西。“艺术”因名相之累而产生争执,非以是否为艺术而争是非,而不是以名相之外还有什么为探求。是也好,不是也好,又因名相之争得到了什么呢。所争者,并非艺术与否,而是身为艺术的辩护者与
期刊
谈论起中国近20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史,陈箴绝对是一位无法错过的艺术家。陈箴(1955-2000)上海人,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80年代移居巴黎,开始使用日常物创作装置作品,如帆布床、床垫、保龄球等等。作为一位活跃于西方的跨文化的中国籍艺术家,他善于向世界发问,向人性发问。由于他对本土文化深刻的反思、领悟,又将本土文化向外来文化全面开放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跨越两者的道路。陈箴的作品蕴涵丰富的知识层次
期刊
以前我曾在CNN网的头条读到过一条新闻:一对银行破产的年轻情侣,抢劫了七百万美金潜逃,后被抓获。有趣的是,新闻特别提到,他们在远走高飞前,还悄悄在房东的邮箱里留下了当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觉得诧异,该记者借一位受访人之口写道:如果我是抢劫了七百万的在逃犯,谁还会记得付几百块的房租? 该记者似乎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讲述了房东对他们的好评价后,还引述了其中男孩子的博客,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看就深深地记住了,在他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雕塑最重要的学术动向是,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看起来,这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打破封闭的文化隔绝状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对话,在和其它民族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凸显自身的民族身份,这是中国当代雕塑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向世界”的说法曾经遭到质疑:世界在哪里?难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的,世界就是由中国这样
期刊
杨小彦: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上海美术馆,我希望这次研讨能换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大家不用像其他研讨会一样排队发言,都提一个问题出来,尖锐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集体讨论和回答。  鲁虹:我觉得李群力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风景,但并不是传统的自然风光,而是表现了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你拍完照片后,你的想法已经都呈现出来,直接展示照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根据所拍照片再画一遍?有没有必然要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