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今文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浦东新区大团小学《开展大团乡情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素质教育实验项目于2009年初正式实施,确立了以“德育为核心,兴趣为先导,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主动发展,多元发展”的育人思路。我们选准校本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组织教师深入研究,积极挖掘当地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大团故事》。
一、认识校本课程,挖掘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所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学校、爱家乡起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团小学坐落在江南浦东千年古镇——大团,史称“金大团”。古桥古塔,民风民俗,大团人民奋斗史等悠悠历史,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大团家乡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尤其是近年南汇大团农业重镇的开发,大团生态农业区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使这块热土上的历史文化积淀揭开了神秘面纱,革命斗争传统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桃红柳绿焕发出迷人的神采,这一切都是开展《两纲》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在我校就读的绝大多数是浦东南汇大团镇人民的子女,他们中绝大多数长大后留在大团,将成为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经济的生力军,因此,在小学阶段,应该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培养他们从小立志做一个“爱家乡、爱农村的少年”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二、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德育领域
1. 明确校本课程目标。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总体目标“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准则,从教育的实际出发,确立校本课程《大团故事》的课程总目标,即挖掘当地大团镇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淳朴感情,培养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大团故事》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培养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一至五年级双周各班开设一节课“大团故事”校本教研拓展活动课,有班主任讲授,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师生分享传统文化成果。每学期,学校要对《大团乡情》校本教研活动课进行检测,及时总结学习效果。积累实施的教案、方案、反思等教育初级成果。
主要通过构建了“史、情、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整体框架。
一年级风情篇: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团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大团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年级生态篇: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体会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培养学生欣赏、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三年级锣鼓书篇: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学编锣鼓书词,进而自编、自排、自演。
四年级建筑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团悠久的历史遗产,感受“金大团”昔日繁荣的景象。
五年级人物篇:知道我镇上的一些名人雅士对大团的教育、经济、文化、历史等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对家乡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感受大团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努力做到教育活动序列化、常规化。
3. 充实校本教材的内容。校本课程《大团故事》的编写,主要在原来的三个篇章扩充到五个篇章组成,《风情篇》、《生态篇》、《锣鼓书篇》、《建筑篇》、《人物篇》,每一篇章有八至十篇课文组成,每一篇内容有实地、实情、实人访问。因此校本课程《大团故事》运用使学生学习范围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突出的显形状态,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册《风情篇》:大团镇的由来、桃花节、大团交通、方言、农谚、山歌、土布、美食、儿童游戏。
第二册《生态篇》:蜜露桃、大蜜梨、8424西瓜、大白玉米、食用菌栽培、野菜、中草药、芦苇。
第三册《锣鼓书篇》:送春牛、猜冬猜、摇啊摇、圆、古镇上的叫卖声。
第四册《建筑篇》:桥、路、老建筑、灶头、个人俱乐部、休闲娱乐、新村
第五册《人物篇》:大团小学创始人马文尧、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放下你的鞭子》导演陈鲤庭、战斗英雄吴建功、革命烈士周大根、世纪老人王艮仲、书法大师叶秀山、王凤娟与蜜露桃
每篇由两名教师负责编纂,教师们大量查阅书籍和网上资料,精心编排,按照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科学梳理,紧密结合了时代要求,进行了深入阐发,并结合当今生活实际展现了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体验其精神实质的现代价值,在学习和继承中发扬光大。
三、实施校本课程,探索德育实效
坚持“树民族精神之魂,立爱国主义之根”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大团故事》,强化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常规训练,注重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
形成“明理——体验——内化”的德育过程,遵循教育规律。明理——通过认知,学生对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有正确的认识。体验——通过实践,深化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内化——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美好情感等自觉表露,反映德育的真实性,实效性,达到人的品格的提升。
1. 传统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
以春节、重阳节、清明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为契机,以“传承、感恩”诗歌朗诵、亲子游戏比赛为载体,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两纲”教育寓于每次活动之中,使娱乐性与教育性水乳交融。如四年级“快乐的春节”主题活动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春节传说故事擂台赛”。学生们在收集整理之后,各个小队分工合作,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比赛。有的小队演讲时配上了音乐与动作,有的小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还有的小队演讲时利用大团传统锣鼓的敲打,大团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继承。 2. 社会实践活动,传承优秀文化
我们除了课内课外的大团文化教育活动外,十分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如大团桃花节景点、大团文化中心、大团海潮奶牛场、大团多利农庄等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 快乐学习:我们主要选择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特别是生活、学习、生存、发展问题,如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明清建筑、民风民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物产、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等内容。调查家乡的特产、民俗、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等,通过调查访问,“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拓宽视野,直接感知家乡的人文资源,探究家乡发展的前景,在活动、学习中体验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强烈感情。
(2) 快乐实践:我校充分利用大团教育资源,结合大团实际,有计划地选择主题调查研究活动。
“学生与生活”。为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了解生活,我们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如在主题活动《家乡特产的调查》、《家乡民俗的演变过程调查》。
“学生与自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了“引导学生热爱与保护自然,了解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的内容。例如《大团蜜露桃的由来》、《大团生态环境特征调查》。
“学生与社会”。我校选取经济问题、人口问题、资源利用等问题,为学生丰富有关知识,锻炼相应能力。例如:《家乡特产——蜜露桃的产销调查》等内容。
(3) 学校主题活动,展示学生风采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内涵。分成三级活动,即大队、中队、小队为单位,分层活动,以大队部为主体单位的每年一次的六一美食节、体育节、科技艺术节系列活动;以中队为主体单位的大团故事会、歌咏会、“自编小报”等活动;以小队为主体单位组织“野餐、参观临港新城、扫墓、参观泥城革命纪念馆、南汇博物馆”等假日活动。学生了解了乡史、乡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加深和拓展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宽松、自由的空间。
我校校本课程《大团故事》通过两年多的开发应用实验研究,让我们体验到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既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我们的孩子在乡情文化的浸润下成长,拥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自主实践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中也获益匪浅,学校充满书香韵味,文化品味正在生成发展。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进而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引领学生教师文化成长,并不断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一、认识校本课程,挖掘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所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学校、爱家乡起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团小学坐落在江南浦东千年古镇——大团,史称“金大团”。古桥古塔,民风民俗,大团人民奋斗史等悠悠历史,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大团家乡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尤其是近年南汇大团农业重镇的开发,大团生态农业区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使这块热土上的历史文化积淀揭开了神秘面纱,革命斗争传统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桃红柳绿焕发出迷人的神采,这一切都是开展《两纲》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在我校就读的绝大多数是浦东南汇大团镇人民的子女,他们中绝大多数长大后留在大团,将成为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经济的生力军,因此,在小学阶段,应该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培养他们从小立志做一个“爱家乡、爱农村的少年”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二、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德育领域
1. 明确校本课程目标。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总体目标“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准则,从教育的实际出发,确立校本课程《大团故事》的课程总目标,即挖掘当地大团镇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淳朴感情,培养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大团故事》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培养目标(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一至五年级双周各班开设一节课“大团故事”校本教研拓展活动课,有班主任讲授,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师生分享传统文化成果。每学期,学校要对《大团乡情》校本教研活动课进行检测,及时总结学习效果。积累实施的教案、方案、反思等教育初级成果。
主要通过构建了“史、情、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整体框架。
一年级风情篇: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团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大团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年级生态篇: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体会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培养学生欣赏、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三年级锣鼓书篇: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学编锣鼓书词,进而自编、自排、自演。
四年级建筑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团悠久的历史遗产,感受“金大团”昔日繁荣的景象。
五年级人物篇:知道我镇上的一些名人雅士对大团的教育、经济、文化、历史等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对家乡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感受大团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努力做到教育活动序列化、常规化。
3. 充实校本教材的内容。校本课程《大团故事》的编写,主要在原来的三个篇章扩充到五个篇章组成,《风情篇》、《生态篇》、《锣鼓书篇》、《建筑篇》、《人物篇》,每一篇章有八至十篇课文组成,每一篇内容有实地、实情、实人访问。因此校本课程《大团故事》运用使学生学习范围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突出的显形状态,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册《风情篇》:大团镇的由来、桃花节、大团交通、方言、农谚、山歌、土布、美食、儿童游戏。
第二册《生态篇》:蜜露桃、大蜜梨、8424西瓜、大白玉米、食用菌栽培、野菜、中草药、芦苇。
第三册《锣鼓书篇》:送春牛、猜冬猜、摇啊摇、圆、古镇上的叫卖声。
第四册《建筑篇》:桥、路、老建筑、灶头、个人俱乐部、休闲娱乐、新村
第五册《人物篇》:大团小学创始人马文尧、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放下你的鞭子》导演陈鲤庭、战斗英雄吴建功、革命烈士周大根、世纪老人王艮仲、书法大师叶秀山、王凤娟与蜜露桃
每篇由两名教师负责编纂,教师们大量查阅书籍和网上资料,精心编排,按照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科学梳理,紧密结合了时代要求,进行了深入阐发,并结合当今生活实际展现了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体验其精神实质的现代价值,在学习和继承中发扬光大。
三、实施校本课程,探索德育实效
坚持“树民族精神之魂,立爱国主义之根”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大团故事》,强化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常规训练,注重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
形成“明理——体验——内化”的德育过程,遵循教育规律。明理——通过认知,学生对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有正确的认识。体验——通过实践,深化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内化——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美好情感等自觉表露,反映德育的真实性,实效性,达到人的品格的提升。
1. 传统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
以春节、重阳节、清明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为契机,以“传承、感恩”诗歌朗诵、亲子游戏比赛为载体,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两纲”教育寓于每次活动之中,使娱乐性与教育性水乳交融。如四年级“快乐的春节”主题活动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春节传说故事擂台赛”。学生们在收集整理之后,各个小队分工合作,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比赛。有的小队演讲时配上了音乐与动作,有的小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还有的小队演讲时利用大团传统锣鼓的敲打,大团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继承。 2. 社会实践活动,传承优秀文化
我们除了课内课外的大团文化教育活动外,十分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如大团桃花节景点、大团文化中心、大团海潮奶牛场、大团多利农庄等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 快乐学习:我们主要选择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特别是生活、学习、生存、发展问题,如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明清建筑、民风民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物产、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等内容。调查家乡的特产、民俗、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等,通过调查访问,“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拓宽视野,直接感知家乡的人文资源,探究家乡发展的前景,在活动、学习中体验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强烈感情。
(2) 快乐实践:我校充分利用大团教育资源,结合大团实际,有计划地选择主题调查研究活动。
“学生与生活”。为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了解生活,我们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如在主题活动《家乡特产的调查》、《家乡民俗的演变过程调查》。
“学生与自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了“引导学生热爱与保护自然,了解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的内容。例如《大团蜜露桃的由来》、《大团生态环境特征调查》。
“学生与社会”。我校选取经济问题、人口问题、资源利用等问题,为学生丰富有关知识,锻炼相应能力。例如:《家乡特产——蜜露桃的产销调查》等内容。
(3) 学校主题活动,展示学生风采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内涵。分成三级活动,即大队、中队、小队为单位,分层活动,以大队部为主体单位的每年一次的六一美食节、体育节、科技艺术节系列活动;以中队为主体单位的大团故事会、歌咏会、“自编小报”等活动;以小队为主体单位组织“野餐、参观临港新城、扫墓、参观泥城革命纪念馆、南汇博物馆”等假日活动。学生了解了乡史、乡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加深和拓展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宽松、自由的空间。
我校校本课程《大团故事》通过两年多的开发应用实验研究,让我们体验到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既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我们的孩子在乡情文化的浸润下成长,拥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自主实践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中也获益匪浅,学校充满书香韵味,文化品味正在生成发展。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进而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引领学生教师文化成长,并不断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