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走来,在法国的生活并没有破坏我最初的梦,倒是注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文化碰撞,让这个梦的层次更丰富了。法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除去那些人尽皆知的景点轶闻,法国会让你看到你想要的样子,同时它也会让你看到全世界。
从法国留学归来已将近一年。一年间,一直在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奔忙,只有在整理自己的简历时,偶尔想起已经被精简的过去。虽然一直有法国同事在我左右,让我觉得自己并未脱离这个生活了5年多的异国他乡,然而在被问及对法国的印象时,又一时乱了头绪,忽然怀疑自己在法国的日子只是一场梦,若隐若现。
梦从人云亦云的陈旧观念开始,只知道法国有灿烂的文化,辉煌的艺术,人人都懂得品红酒,喜欢在露天茶座慵懒地晒太阳。伴着一杯咖啡,指尖的烟草里燃烧的全是浪漫和情调。这样的梦倒也不假,只是萦绕在真实生活的顶端,不具有“普适性”。
当飞机舷窗的云彩从千变万化层峦叠嶂慢慢变成呈点阵排列的粒粒云朵时,这种陈旧的印象开始被刷新。我的第一脚踏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里,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只觉得身边的人都更高大一些,房屋却像童话里一般小巧精致,而砖石铺砌的狭窄街巷让小轿车看起来像装甲车一般威武……空气中弥散着香水店里溢出的混合香味,熏得人心里甜甜的——法国就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几天之后开始觉得哪里不对劲:房东是西班牙人,法语老师是瑞士过来的,白皙优雅的“法国美女”原来是北非裔的;香甜可口的小面点来自维也纳,快餐店最受欢迎的是土耳其烤肉;穿过市中心残留着中世纪建筑痕迹的老城区,却赫然进入了中东风情建筑的北非移民聚居区……貌似一切都这么不“地道”,却并不让人失望,反而觉得拉近了自己与法国的距离,“同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资深“异客”却又组成了地道的“异乡人”。
住在南部时路遇一个阿尔及利亚老爷爷。我本来只是问路,他却拉着我聊了半个小时,全然不知我的聚精会神其实是出于对他的阿尔及利亚法语以及他的热情的困惑。他在法国生活了40多年,仍然目不识丁,但是 “这没什么关系,我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就像其他人一样。我现在也和大家一样有吃有穿有一幢小别墅,还可以买买彩票中中奖,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我看了一眼他身后的小屋,刷成怡人的地中海蓝,屋前的小花园漆成白色,摆放着一张圆木桌两把白色花园椅,地道的南部风情。老人倚着花团锦簇的白色栅栏滔滔不绝,风趣地帮我打消初来乍到的疑惑,说法国人“就像菜园里的蔬菜,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你把它拔起来它可能是个土豆,是个萝卜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他说“Chacun a sa racine(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从小在单一的汉族环境中长大,习惯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初听这样的比喻颇有些新奇,但这就是法国的常态,每个人都有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异根异源”成了大家的共性。我开始习惯了带着“基帕”帽、留着长胡须的法国人,习惯了在教学楼楼梯间看见铺着朝拜毯做祷告的同学,也习惯了听法国人吐槽“法国人”。若问起法国人究竟有什么特点,总能听到这样的“奇谈怪论”:课堂讨论的时候,老师说:“世界上不存在法国人,只存在‘说法语的人(Francophone)’,‘法国人’不是一个民族概念,而是共同分享法语语言文化的人”;闲聊的时候,法国朋友说:“法国人?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都很突出。”
难怪一时不知道要如何描述法国,因为在法国的每一段生活都是与不同根源的个体之间的具体碰撞,不能“一概而论”。
搬到巴黎生活的时候,对法国的印象再次被刷新。宽敞的街道再也积攒不住香水店氤氲的气味,倒是风衣飘飘、行色匆匆的路人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会带你领略不同个性的味道;镌刻着中世纪沧桑的小巧楼房不见了,清一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让人不自觉地收起了在外省时的随性;地中海风格的花园小别墅成了一种奢望,追求释放的巴黎人想方设法在封闭的住宅楼里营造“生活”。
在泱泱皇城里,你很难从建筑风格上明确感受到“异族”的存在,而不同街区居民肤色饮食的变化会告诉你,巴黎才是一个汇聚了各个品种蔬菜的“大菜园”。很多人都说“巴黎不是法国”,因为有太多的外来文化。其实巴黎恰恰集中体现了法国的特点,它的兼容并蓄,从来不曾让某一种外来文化夺走它的光彩,反而在它的孕育下与法国血肉相连。
一路走来,在法国的生活并没有破坏我最初的梦,倒是注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文化碰撞,让这个梦的层次更丰富了。法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除去那些人尽皆知的景点轶闻,法国会让你看到你想要的样子,同时它也会让你看到全世界。
从法国留学归来已将近一年。一年间,一直在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奔忙,只有在整理自己的简历时,偶尔想起已经被精简的过去。虽然一直有法国同事在我左右,让我觉得自己并未脱离这个生活了5年多的异国他乡,然而在被问及对法国的印象时,又一时乱了头绪,忽然怀疑自己在法国的日子只是一场梦,若隐若现。
梦从人云亦云的陈旧观念开始,只知道法国有灿烂的文化,辉煌的艺术,人人都懂得品红酒,喜欢在露天茶座慵懒地晒太阳。伴着一杯咖啡,指尖的烟草里燃烧的全是浪漫和情调。这样的梦倒也不假,只是萦绕在真实生活的顶端,不具有“普适性”。
当飞机舷窗的云彩从千变万化层峦叠嶂慢慢变成呈点阵排列的粒粒云朵时,这种陈旧的印象开始被刷新。我的第一脚踏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里,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只觉得身边的人都更高大一些,房屋却像童话里一般小巧精致,而砖石铺砌的狭窄街巷让小轿车看起来像装甲车一般威武……空气中弥散着香水店里溢出的混合香味,熏得人心里甜甜的——法国就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几天之后开始觉得哪里不对劲:房东是西班牙人,法语老师是瑞士过来的,白皙优雅的“法国美女”原来是北非裔的;香甜可口的小面点来自维也纳,快餐店最受欢迎的是土耳其烤肉;穿过市中心残留着中世纪建筑痕迹的老城区,却赫然进入了中东风情建筑的北非移民聚居区……貌似一切都这么不“地道”,却并不让人失望,反而觉得拉近了自己与法国的距离,“同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资深“异客”却又组成了地道的“异乡人”。
住在南部时路遇一个阿尔及利亚老爷爷。我本来只是问路,他却拉着我聊了半个小时,全然不知我的聚精会神其实是出于对他的阿尔及利亚法语以及他的热情的困惑。他在法国生活了40多年,仍然目不识丁,但是 “这没什么关系,我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就像其他人一样。我现在也和大家一样有吃有穿有一幢小别墅,还可以买买彩票中中奖,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我看了一眼他身后的小屋,刷成怡人的地中海蓝,屋前的小花园漆成白色,摆放着一张圆木桌两把白色花园椅,地道的南部风情。老人倚着花团锦簇的白色栅栏滔滔不绝,风趣地帮我打消初来乍到的疑惑,说法国人“就像菜园里的蔬菜,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你把它拔起来它可能是个土豆,是个萝卜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他说“Chacun a sa racine(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从小在单一的汉族环境中长大,习惯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初听这样的比喻颇有些新奇,但这就是法国的常态,每个人都有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异根异源”成了大家的共性。我开始习惯了带着“基帕”帽、留着长胡须的法国人,习惯了在教学楼楼梯间看见铺着朝拜毯做祷告的同学,也习惯了听法国人吐槽“法国人”。若问起法国人究竟有什么特点,总能听到这样的“奇谈怪论”:课堂讨论的时候,老师说:“世界上不存在法国人,只存在‘说法语的人(Francophone)’,‘法国人’不是一个民族概念,而是共同分享法语语言文化的人”;闲聊的时候,法国朋友说:“法国人?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都很突出。”
难怪一时不知道要如何描述法国,因为在法国的每一段生活都是与不同根源的个体之间的具体碰撞,不能“一概而论”。
搬到巴黎生活的时候,对法国的印象再次被刷新。宽敞的街道再也积攒不住香水店氤氲的气味,倒是风衣飘飘、行色匆匆的路人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会带你领略不同个性的味道;镌刻着中世纪沧桑的小巧楼房不见了,清一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让人不自觉地收起了在外省时的随性;地中海风格的花园小别墅成了一种奢望,追求释放的巴黎人想方设法在封闭的住宅楼里营造“生活”。
在泱泱皇城里,你很难从建筑风格上明确感受到“异族”的存在,而不同街区居民肤色饮食的变化会告诉你,巴黎才是一个汇聚了各个品种蔬菜的“大菜园”。很多人都说“巴黎不是法国”,因为有太多的外来文化。其实巴黎恰恰集中体现了法国的特点,它的兼容并蓄,从来不曾让某一种外来文化夺走它的光彩,反而在它的孕育下与法国血肉相连。
一路走来,在法国的生活并没有破坏我最初的梦,倒是注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文化碰撞,让这个梦的层次更丰富了。法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除去那些人尽皆知的景点轶闻,法国会让你看到你想要的样子,同时它也会让你看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