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安之若命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活习俗导致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无可奈何的安之若命。
  红尘
  道家学者/作家
  采访时间:7月17日
  采访地点:Costa Coffee(雍和宫)
  作为道家学者,红尘把道家文化充分运用在当下的生活中,并传授给他的学生。他不为有为所累,他认为面对高密度的时间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关键不在于心态,而在于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和节气而定的,现代人生活遵守的则是工业文明的时间,时间被“表”这个计时工具所丈量,在这两种时间下也形成了悠闲和忙碌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请您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这个世界还没有机器去量度时间的时候,一切时间都是自然的,直到滴漏、钟表这些工具的出现,其实是这些工具改变了社会,时间并没有变,我们人类自己改变了自己。我们不能用好坏来评价这种改变,但是那种生活状态真的很自然,太阳升起、阳气上升,人们就开始一天的生活,等到日落,阳气衰退、阴气上升的时候,人们就休息,那个时候人完全是跟着自然走的。我们可以说他顺应自然,也可以说受到了自然的控制。随着发展,科技改变了这种状态,这也是必然的趋势,而不是心境的问题。问题在于当这一切发生以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每个时代都应该顺应当时的价值观。
  您分别在中国和西方生活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时间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还是说在现代社会这种差异其实不大?
  从守时的角度来说,比如在德国你都不好意思迟到,他们也会堵车,但是他们会让你知道堵多久,你没有理由迟到;在美国,你来迟了,人家就走了;在中国,如果别人迟到了,你就不好意思走,还要打电话说没事,你慢慢来,因为社会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活习俗,这种文化导致了我们这样的应对策略,无可奈何的安之若命。
  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厌倦大都市的生活,向往乡居生活,你有这种感受吗?
  没有,我们公司在门头沟那边做了一个文化项目,他们说给我留了个办公室,我就说我不去,太讨厌买不到可乐,荒山野岭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可以在很混乱的环境下思考,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人是迫于无奈不喜欢这种都市生活,因为他不适应,每个人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您有说过不工作的时候就离开网络,外出工作尽量不看手机,得到很多看世界的时间,这是因为时间被网络和手机大量占用吗?
  其实我并不觉得困扰,我只是视力不好,大脑并不疲劳,还是可以接收信息的。我对电脑失去兴趣是我觉得科技还不够发达。在美国的时候我是真的喜欢去户外,但是中国就算了,雾霾太严重。
  您认为目前人与人的联络依赖网络、手机,会不会影阻碍与人之间的交流?
  我觉得不会,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文字刚出现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变为通过在山洞里画画,在羊皮上写字等方式,这样的话就不用面对面的交流,那我们会认为文字剥夺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权利吗?其实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方式可以交流,并不会阻挡我们面对面。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以前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的效率,我们怎么能够去责怪它。
  您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我是野生动物,所以没有规律可言,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我工作相对自由,用周星驰电影《济公》里那个乞丐的话说就是“我像猪一样生活”,困了就睡,睡醒了就起来,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能够做到这样主要是看两点:一是你的责任心和效率;二是你是否在做你喜欢的工作,所以并不是说生活很有规律就一定很健康。
  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现在的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有信仰,有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业余爱好,用谁的生活来和我换,我都不会换的。但是把视线放到人类的未来和存在的意义时,对今天和未来的世界就有愿望了。最基本的愿望是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类不会再做消灭物种和自己的事情。而且我目前的工作,全是关于这个理想,这是一生都不能完成,但是依然要做一辈子的事。
其他文献
余德耀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展品本身的体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余德耀的个人喜好在展览中体现无遗,而策展人巫鸿的作用便是取米下炊,将原料组合成什么样的食物,还是十分需要想象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力。  神秘而巨大。这是我能想到的形容余德耀美术馆及其藏品最直观的词。  2014年的世界博物馆日,印尼华裔收藏家余德耀(Budi Tek)的第二座私人美术馆,在上海徐汇滨江区开幕了。余德耀在2004年前后开始集中收集中国
期刊
火车越过山峦和迷雾,停驶在巴伐利亚高地上的时候,就仿佛听到约翰·赛拔丝蒂安·巴赫的E大调前奏曲,闻到黑啤与香肠的味道,忘记二战时期这里曾被盟军轰炸过71次的黑暗过往。  一走入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Bavaria),就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对你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适合你留下来的城市;你一踏入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家。火车越过山峦和迷雾,停驶在巴伐利亚高地上的时候,就仿佛听到约翰·赛拔丝蒂安·巴赫的
期刊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家被老外们选择的经历,其实不能说每一个选择者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在选择什么,只能说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当机会来临时,一些人靠着自己对艺术的敏锐,或者是误打误撞,抑或仅仅是跟风,携带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幸运儿”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明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日期已经宣布,不少国家的参展艺术家已经出炉,不过中国的参展情况还不明朗。想想去年七八个中国“平行展”轰炸威尼斯的景象,参展威尼
期刊
每年春天,都会有一个叫“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动席卷中国,2014年适逢中法建交50 周年,关于法国的文化活动特别多,遍布中国40 多个城市。本期的特别报道中并没有列举这些活动的具体日程表,但从官方发布的消息来看,从古典音乐到当代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新马戏、读书以及思想辩论,一应俱全,主办方号称将邀请1000位艺术家,超过100万人次的观众参与其中。  只是北京的夏天来得过于突兀和猛烈了,脱了秋裤
期刊
每年春天,都会有一个叫“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动席卷中国,今年适逢中法建交50周年,关于法国的文化活动特别多,遍布40多个城市。上海K11展出的莫奈艺术展,和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更是颇有群众基础的两个展览,法国艺术经典的魅力可见一斑。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厚重历史的国家,他们的艺术曾经影响全世界。二战以后,美国艺术的崛起抢走了法国的锋芒,虽然政府依旧大力支持艺术的发展,但法国艺术
期刊
这是一帮诗意的坏蛋,dirty but clean.  创始人:恶鸟  创建时间:2011年  创始人恶鸟说“联邦走马”这个名字是随便取的,“联邦”这个词是突然想到,而“走马”是他从前苏联一个被政治压制的地下形式主义艺术团体那里借来的名字,这个组织专门研究形式承载的特殊意义,没有艺术规则。  大家似乎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个随便取的名字,于是乎有了各种传说。  而恶鸟的一段微博更让这个名字添加了些许江
期刊
每个城市,当然尤其是那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有着各自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符号和标签,似乎我们总是喜欢用几个建筑物概括一个城市全部,亦或是以此掩盖掉一个城市背后光怪陆离的生活,更多的也或许是一种炫耀的资本——看,我来过了这个城市。  然而,所有的城市其实都是一个谜语,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上海的豫园……那些景点里,真的有人生活么?或许就如伍迪艾伦说的那样,生活就是由无
期刊
老汉斯在一个展览上看到我的作品后来拜访我,我把所有作品都给他看,他很快理出一条线索。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告诉过我这个经验,即艺术家创作是需要主线的,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是来自西方的理性经验,也是一种基本的经验。  ——丁乙  将持续展出至8月10日的“戴汉志:5000个名字”是一个向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荷兰人致敬和纪念的文献展,这个备受期待的展览却因开幕当天艾未未的撤展搞得有点“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法兰西。  像法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大多数人对它是充满向往的。  没去过的人对它有美好的想象,想象着装着全世界文明的卢浮宫到底有多丰富,这个有文化的能看半辈子,没文化的看半小时的博物馆能留住自己多久;想象着雨果对巴黎圣母院充满诗意的描绘,揣摩着历史的沉重;想象法兰西民族的发祥地——塞纳河上的西岱岛见证了怎样的王朝更迭;想象着自己都在怀旧的鹅卵石铺
期刊
有关法国的关键词——浪漫、优雅、精致、文艺,它们像一杯醇香的葡萄酒,像一首悠扬的法文歌,亦像一种令人无法忘却的香水味,长久萦绕,无处不在。法国人骨子里透出来的浪漫,在法国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而法国的文艺片通过各类故事体现了法国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塞纳河畔的慵懒漫步,香榭丽舍绿荫下的午间小憩,不仅是埃菲尔铁塔下的驻足仰望,酒吧咖啡屋里的慢酌细语,亦是法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