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粮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地打村,过去上粮也叫上公粮,或是叫交国家粮。
   上世纪60年代末,我8岁的样子,就知道了上粮是生产队的头等大事。每年春种的时候,生产队长杨大叔就会调集好的籽种、化肥,安排肥沃的田地播种。到秋收的时候,杨大叔就站在田埂上,像审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挑选着,哪几块稻谷长得成熟饱满,就放了单独收割,作为上交给国家的上等粮。
   从田里收割回来的稻谷还不能直接上交,要放在晒场上晒,叫晒公粮。按生产队长杨大叔说的,晒公粮还不得马虎,不然,金灿灿的粮食就弄成霉味腐烂掉了,岂能上给国家?所以,晒公粮要看日头好不好。如果遇上“烂九黄”的丑天气,一连十几天的淫雨,还未晒干的稻谷得从晒场上又搬回队房里堆放。
   稻谷一搬回队房,队长杨大叔的心也跟着搬进了队房。他生怕稻谷堆会发霉腐烂,叫上队房保管员和几个强劳动力,用铁铲子像拌砂灰一样,不停地翻弄堆积得高高的稻谷。我们还隐隐约约聆听到他嘴里不停地祈求着:“老天爷啊,睁睁眼吧!快晴起来,我们好把粮晒干了交给国家呀!”
   秋雨绵绵,雨脚仍然歇不下来。杨大叔急了,揪起一帮社员,跪在队房前,恁家说求雨,他们来个求日头露个红脸。
   许是他们感动了苍天,头天祈求,第二天早上就晴开了。杨大叔欣喜若狂,跑进队房抓起稻谷捧着说:“稻宝贝,你有救了,你可以上晒场了,不几天就把你交到粮点去了。”上粮不是简易的,很繁杂,像杨大叔说的,有操不完的心。按粮点的收购时间,九月上完稻谷后,紧接着,十月就轮到上玉米了。上玉米比上稻谷麻烦,收割回来的玉米棒要扳下玉米籽晒干了,方可上交给国家。
   队里召集扳玉米籽时,晒场就成了全生产队的集中营,也是大伙儿叫得欢乐的故事场。白天下地劳作的父母们,晚上收工回来吃过晚饭,带着一家老小走上晒场,又忙开了扳玉米籽的活儿。那时候队里没有通电,借着一缕月光,父母们把挑箩或背箩搬到堆积如山的玉米大堆子上,把一个个玉米棒挑背到留给自家干活儿的小块空地上,全家人围拢在一起,把一个个玉米棒上的玉米籽扳了下来。扳玉米籽时间久了,我们双手会发麻生疼,身子骨也酸溜溜的,好在有扳下来的玉米籽掉进箩筐“叮叮咚咚”的美妙声响伴隨,活儿仍然干得欢势。
   粮食虽然没有富贵贫贱之分,但上粮有等级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稻谷,二是玉米,还有附带着小麦、荞子、蚕豆一些杂粮。稻谷是粮中王。因为老家稻田少,种出的稻谷也少,而国家每年下给生产队的上粮任务稻谷是占大头。这让生产队长杨大叔伤脑壳,如果把稻谷全部上交给国家,那么生产队社员苦了一年到头,逢年过节连一顿白米饭都弄不着吃,能说得过去吗?好在社员们怀有一颗为国上好粮的红心,说:“现在国家穷,部队上、工厂里、单位上,不少人等着吃粮,就多上给国家吧。”
   上粮的路难行,弯弯曲曲,像羊肠子似的。队里上粮只有靠人挑运。这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上粮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队长杨大叔无奈,只有把上粮的斤头分到各家各户,与记工分挂起钩来。这可为难着劳动力少的人家了,他们会急得吃睡不宁,满村上跑,央求看有没有人帮忙。如果没有,只有狠下心来,拉上自家未成年的娃娃走进了上粮的行列。
   就在那种情形下,还不到十岁的我,在母亲多病出不了重力、无助的泪眼里,我像驾上辕的牛被父亲拉了给顶上。只见父亲用洗干净的尿素口袋装上十多公斤的公粮,用两根麻绳捆起来叫我背上,跟着肩挑七十多公斤公粮的他,向粮点进发。
   一路艰辛,一路汗水,走不到过半的路,我就掉队了。那一坨重如铁巴的粮食压在身上,两条细小的麻绳把两只肩头磨破出血,疼痛难忍,我“呜呜”哭了。挑着粮上前的父亲听到我的哭声,放下粮担,转回来气势汹汹地骂:“背球大点公粮,还搁得住号什么号!”被父亲一吼,我不敢哭了,咬紧牙背着粮仍然往前走,那无声的泪水洒满了一路。
   上粮如“战场”。如果安排在白天稍微好点,安排在晚上昏天黑地的就更困难了。为了争抢上粮时间,队长杨大叔会发号令:今晚去上粮,不然明天来不及了。家家只有准备火把,一条上粮山路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拉起了长长的火龙,像当年红军急行军一样,火把映红了一山一林。我仍然逃不掉,只是父亲考虑到夜里的安全,给我背的粮食相对少点。
   漫漫上粮路,黑漆漆的山林间。那些不甘沉寂的姑娘、小伙子扯开嗓子唱起了山歌。起初小伙子打“嗷哈”挑逗小姑娘,唱:“哥想小妹心发慌,想说小妹做婆娘,上粮回去请媒娘,来年我俩配成双。”小姑娘对唱:“哥想小妹莫发慌,等天要等天放光,如果我俩有缘分,何愁俩人不成双。”一路的火把,一路的山歌,在山里摇摇晃晃,飘起飘落。姑娘、小伙子竟然忘了忙着上粮,在途中放下粮担,唱个情投意合,抑或是比唱个输赢。第二天到了粮点,耽误了上粮时间,气得生产队长杨大叔大发脾气,嚷着要扣他们的工分。吓得姑娘、小伙子不敢吱声,甘愿被扣。后来杨大叔后悔过,被他扣过工分的姑娘、小伙子唱山歌竟然唱成几对夫妻了。
   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队长杨大叔的带领下,从队里修通到粮点的简易公路。队里买了一辆大马车,替代了人工上粮。用大马车上粮,大概有四年多的时间吧。到80年代初,村里实行了“大包干”。集体土地下放到户,有如春天一下点燃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一年年种粮收粮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上粮任务这下按人头下给各家各户。到秋收上来上粮的时候,一家家用小马车或开着手扶拖拉机,提前就把公粮上交粮点了。
   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年,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2004年,国家出台了实行粮食直补政策。村民们如释重负,在沐浴着党的阳光里,幸福无比地说:“农民种粮不上粮,国家还给种粮补贴,只有共产党才会对咱老百姓好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炎炎的夏夜,让人奇热难耐,这也让我想起许多乘凉的往事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茅屋草房,一栋两间不足六十平方米。我家是一个拥有九口人的大家庭,就是挤住在这样狭窄的小房子里。冬天易过,夏夜难熬。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到户外搭铺挂帐,以增加床位,好让全家人乘凉消暑度夏。我家也不例外,而这件事就落在我父亲的头上了。父亲忙里忙外,大集体收工又晚,而搭铺挂帐一事必须抢在天黑以前完成,否则蚊子肆虐让你无法工作
期刊
母亲没念过书,但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却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比如,她经常挂在嘴边的教育行话就是:“做人要三会——会鞭杆、会笔杆、会枪杆。”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她的子女们能文能武、全面发展,努力学习各个方面的生活本领。  真是这样,在家务劳动中,母亲从来不娇惯我们。每天上学前,她总是吩咐我们兄弟姐妹洗衣做饭、扫地挑水;放学后,则每人必须打一篮猪菜或者捡一堆柴火,每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趕上季节,母亲还会适时
期刊
2019年4月11日至14日,“中国·睢宁乡村振兴”全国作家笔会暨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在江苏睢宁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阿成、高有鹏、龚曙光、蒋建伟、张映勤等作家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揭晓了“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作品:陕西作家冯积岐的散文《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以“真实的力量,悲喜当中的挣扎者的人生书写”,荣登第一名。另外,周亚鹰的散文集《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
期刊
保安敲门,我的笔在他的签收本上龙飞凤舞,沙沙沙地签着自己的名字。  年末时节,每天都收到一小堆的明信片,全是关联单位寄来的贺卡,封面整整齐齐地用打印机打着单位的名称和我的名字,信内也是整整齐齐,客气地说着一些“感谢您这一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祝您新年快乐”之类的话语,千篇一律,却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心意。  呆呆地望着窗外,风吹雨狂,冬的寒意就这样越逼越近。翻动着案台上的信件,我没有打开的欲望,当一
期刊
母亲有一把戒尺,这是一把教我做人,伴我成长的戒尺。   母親的戒尺其实是一截竹简,长约50厘米,表面光滑,竹面竖着刻了八个楷体字:“勤善之道,仁孝为德。”听母亲说,戒尺是外公在她出嫁时送的随身嫁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的戒尺常挂在饭桌上方的墙上。我对母亲的戒尺是敬畏的,因为从小就耳闻目染了母亲遵照戒尺对我们进行的教育与奖罚。母亲用戒尺抽打大哥、二哥手掌心的情景我至今难忘。那是1978年
期刊
1. 冯积岐 《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  2. 周亚鹰 《家门家风:52栋里的故事》 3. 龚曙光 《我家三婶》  4. 摩 罗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  5. 傅剑仁 《鬼谷子与战国天下》  6. 谭仲池 《酒仙湖散曲》  7. 麦 家 《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来信〉》  7. 龚 坚 《生命之光》  8. 毕华勇 《泥土对我们的叩问》  9. 宁新路 《口音》  10. 赵培龙 《认可》
期刊
我的家鄉古蔺,是川南最边缘的一个县,位于大娄山西北的赤水河畔。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许多人、许多事都模糊了,但一些乡村婚礼的记忆还算清晰。  看新娘子,对小孩有着非凡的魅力,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朦胧向往吧。隐约听到迎亲的唢呐声,就会从家里跑出去。路边早站满了看热闹的大人,我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欢乐得很。远远看见红红绿绿的人影,人群便躁动起来。我们倾着身子睁大眼睛,努力搜寻新娘子的身影。待新娘子走近,大人们
期刊
我能获奖,十分意外!  作别文坛二十余年,一直纠缠在经济事务中。这是两个很难兼容的行当。不要说现今营商的朋友,就是当年一同出道的文友,大概也不会认为我和文学还有什么瓜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标准身份是上市公司老板、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简言之,一个满身铜臭,毫无斯文的商人。甚至连自己也忘却了来路和少年的志向。  前两年重新提笔为文,也不是为了创作,而是为了练字。抄经抄诗觉得无趣,便在稿
期刊
村东头的千年老杉树上,那几天,有只老鸦总停在树上叫个没完。“哇啦、哇啦”,仿佛要把我的心撕裂。夜里,天际找不到一点星光,黑暗的院子里流轉着令人窒息的黑色空气,几天没睁开眼、没进半粒米、没说半句话的外婆突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坚持把我叫到跟前,抬起手,我急忙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干枯无汗,没有多少温度。   “孩子,我对不起你啊!”外婆说着,眼角慢慢溢出浑浊的泪水,“有一件事我骗了你,你母亲去世后我跟
期刊
秋雨近乎有点疯狂,打落了石榴树枝头的叶子,一串串花瓣碎了,该不会击落那隐藏在树叶下的柚子吧?我非常担心。   我家客厅外有一个窄窄的阳台,在装修时,给它添加了钢筋防盗网,这是效仿楼上楼下的做法。其实,于我,是不情愿的,也是多余的。如果留一点可以不被杂物遮挡而可以放眼远处的小空间,既是对生活空间的拓展,亦是对心灵最好的释放。不足两平方米的阳台,朝北,呈长方形,被建筑者设计成花坛。我当初就是爱着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