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精神。一个民族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该漠视灵魂的塑造。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关键词:精神创造;探究灵魂;学自于心;职业塑造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与教学本身的关系
(一)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中职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中职教育的每个
(二)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存在、情感、道德、审美、智慧”这五大项,具体内容包括:
1.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
3.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二、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精神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为人的根本是灵魂,如果缺乏灵魂,他从根本上就是软弱的,任何理智知识也无力把他扶起来。众所周知,精神财富是不可转让的。它的继承是在价值认同下,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去“支配、享用”这笔精神遗产。精神财富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逻辑地导出了人文教育的渐进性和不可间断性。人文精神的跃进不一定随着知识或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很容易在时间上丢失,在空间上被阻断。人文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培育,表现在不断地、自觉地探索和调适中,放弃这种努力,间断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人文精神就要倒退、消减乃至堕落。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应当是不间断的、连续的教育,从入学到中职毕业乃至人的一生,从看图识字、读句子、分析篇章到写作文章,不能一个阶段就停止;而且,不仅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给予良好经验的唤醒。如果说科学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头脑”的认识问题,那么,人文教育的问题则主要是“心灵”的悟感问题,自然是不可间断的。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形象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感知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可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心灵的空间特别开阔,可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就能得到激发。当然,文学教育也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除阅读外,写作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写作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要将其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外化为文字。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规则,一切均在创造之中。高职语文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人文教育,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将终身受益。
三、中职语文应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侧重点还是宏观的、教材总体结构的,注重的是“人文教化”,而不太强调个体人文体验;即使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也是囿于“人生”的认识,不太注重社会文化视野的開阔。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和一线教学实际,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合理结构与具体课堂落实十分必要,这种模式注重“综合”、“拓展”、“深化”,特别强调个体人文体验与社会文化视野的开阔。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通过对“语文一人文一文化”拓展模式的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个整体改进思路,使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一步探索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语文一人文一文化”的内容拓展模式,通过教材、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实现“语文一人文一文化”三个要素的合理整合,凸显以语文为基础,以个体人文体验为情境,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的人文教育,使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了解决教改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1.要在理论上对“语文”、“人文”、“文化”这三个要素进行界定,确定其特定内涵及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特定功能和相互关系,明确“语文一人文一文化”有机统一的中职语文改革宏观思路,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其中,语文是基础,中职语文必须首先是语文和文学,进入文选的篇目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在此基础上要向人文和文化拓展。“人文”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也有区别。文化是共同体的,是社会的;人文精神是与个体生命相联系的生命与人生关怀。人文是狭义的文化,文化是广义的人文,它们都属于人类生活的精神层面。以往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人文”,而不是“文化”,之所以要将“文化”单列出来,主要是强调借此开阔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反思能力。使人文精神教育既凸显“人”的因素,又开阔“文化”的视野,这样的划分使得“文”有了“语文”、“人文”、“文化”这样丰富的内涵层次,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审美,也更符合“文”的实际涵盖意义。当然,三个要素需要适度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强调语文,但又不能重复初中的授课模式;强调人文,又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进行无个性体验的空洞“教化”;强调文化,又不能脱离原文做无边际的展开。
2.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教材选文的原则和实操方案,要避免仅仅在“以什么为纲”的宏观层面操作,将人文精神教育落实到具体单元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文选的原则是:要将那些兼有文学(审美)价值、人文(生命与生存关怀)价值、文化(社会文化认知)价值的文章选人中职语文教材,设计好教学方案。在文选的微观层次上贯彻三个要素,解决“选什么文章”和“怎样在所选文章的解读中实现语文一人文一文化的结合”的问题。
3.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设计一套开放式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的操作流程等,强调对学生语文创造力、独立人格和文化反思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2]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中职教学,2004,(9) .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卢泽贤(1964- ),男,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高级讲师。
关键词:精神创造;探究灵魂;学自于心;职业塑造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与教学本身的关系
(一)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中职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中职教育的每个
(二)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存在、情感、道德、审美、智慧”这五大项,具体内容包括:
1.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
3.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二、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精神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为人的根本是灵魂,如果缺乏灵魂,他从根本上就是软弱的,任何理智知识也无力把他扶起来。众所周知,精神财富是不可转让的。它的继承是在价值认同下,自觉地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体认、不断发扬的“精神劳动”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去“支配、享用”这笔精神遗产。精神财富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逻辑地导出了人文教育的渐进性和不可间断性。人文精神的跃进不一定随着知识或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很容易在时间上丢失,在空间上被阻断。人文教育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培育,表现在不断地、自觉地探索和调适中,放弃这种努力,间断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人文精神就要倒退、消减乃至堕落。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应当是不间断的、连续的教育,从入学到中职毕业乃至人的一生,从看图识字、读句子、分析篇章到写作文章,不能一个阶段就停止;而且,不仅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给予良好经验的唤醒。如果说科学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头脑”的认识问题,那么,人文教育的问题则主要是“心灵”的悟感问题,自然是不可间断的。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形象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感知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可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心灵的空间特别开阔,可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就能得到激发。当然,文学教育也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除阅读外,写作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写作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要将其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外化为文字。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规则,一切均在创造之中。高职语文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时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人文教育,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将终身受益。
三、中职语文应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侧重点还是宏观的、教材总体结构的,注重的是“人文教化”,而不太强调个体人文体验;即使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也是囿于“人生”的认识,不太注重社会文化视野的開阔。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和一线教学实际,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合理结构与具体课堂落实十分必要,这种模式注重“综合”、“拓展”、“深化”,特别强调个体人文体验与社会文化视野的开阔。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通过对“语文一人文一文化”拓展模式的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个整体改进思路,使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一步探索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语文一人文一文化”的内容拓展模式,通过教材、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实现“语文一人文一文化”三个要素的合理整合,凸显以语文为基础,以个体人文体验为情境,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的人文教育,使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了解决教改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1.要在理论上对“语文”、“人文”、“文化”这三个要素进行界定,确定其特定内涵及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特定功能和相互关系,明确“语文一人文一文化”有机统一的中职语文改革宏观思路,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其中,语文是基础,中职语文必须首先是语文和文学,进入文选的篇目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在此基础上要向人文和文化拓展。“人文”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也有区别。文化是共同体的,是社会的;人文精神是与个体生命相联系的生命与人生关怀。人文是狭义的文化,文化是广义的人文,它们都属于人类生活的精神层面。以往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人文”,而不是“文化”,之所以要将“文化”单列出来,主要是强调借此开阔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反思能力。使人文精神教育既凸显“人”的因素,又开阔“文化”的视野,这样的划分使得“文”有了“语文”、“人文”、“文化”这样丰富的内涵层次,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审美,也更符合“文”的实际涵盖意义。当然,三个要素需要适度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强调语文,但又不能重复初中的授课模式;强调人文,又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进行无个性体验的空洞“教化”;强调文化,又不能脱离原文做无边际的展开。
2.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教材选文的原则和实操方案,要避免仅仅在“以什么为纲”的宏观层面操作,将人文精神教育落实到具体单元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文选的原则是:要将那些兼有文学(审美)价值、人文(生命与生存关怀)价值、文化(社会文化认知)价值的文章选人中职语文教材,设计好教学方案。在文选的微观层次上贯彻三个要素,解决“选什么文章”和“怎样在所选文章的解读中实现语文一人文一文化的结合”的问题。
3.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设计一套开放式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的操作流程等,强调对学生语文创造力、独立人格和文化反思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2]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中职教学,2004,(9) .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卢泽贤(1964- ),男,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任教,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