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把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整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中,笔者以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为例,从图片的获取、加工和表达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与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摄影艺术;人文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念?《世界是平的》一书讲到,“新的中产阶段工作需要综合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鼓励年轻人学会横向思维并把不同的节点连接起来,这才能带来创新。我认为有赖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强调横向思维,强调历史、艺术、政治和科学之间的联系。”[1]这意味着,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关注多门学科的同时,能够把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将不同的观点和学科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事物。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版)明确强调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把人文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信息技术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有赖于教师平时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在本文中,笔者以摄影艺术为例,陈述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整合。
“摄影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借助于光线对客观对象进行描绘的视觉记录或表达方式。”[2]从摄影艺术的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毫无关联,但其实摄影发展历史、摄影构图原则、摄影艺术理念都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摄影艺术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图片的处理是连接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的节点和桥梁,把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获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概要地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是学生掌握的其中一项能力,如何让学生能够判断并获取优质的信息?图片的获取是信息获取的一部分内容,如何让学生获取高质量的图片信息?笔者认为,在教授图片获取的课程时,教给学生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判断一张相片的好与坏并在采集图片过程中运用摄影知识拍摄图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教授给学生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如简洁法、三分法、线条、框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则的内涵及用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步,让学生了解摄影构图的学习目标(如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该图片采用了什么构图原则(如表2)。第三步,教师补充讲解基本原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第四步,布置拍摄任务,以便为下一节课的图片处理做好准备。我校所在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镇,历史悠久,有大量祠堂、庙宇和商业遗址、民居建筑等,保存了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还有广东音乐、飘色、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地。另外,我校历史悠久,校园内古树参天、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是拍摄图片和采集素材的最佳处,学生随时可以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图片。在拍摄图片的过程中,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并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不仅提升了审美意识,还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加工
学生利用摄影构图原则获取到大量图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获取的图片进行处理。图片处理,即是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对图片进行裁剪、抠图、合成、明暗修改、色彩修改等。在学习图片的裁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裁剪工具的用法,还需要知道裁剪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剪?有什么规则可循?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仅仅教授学生裁剪的功能,而不教授裁剪的用途,那信息技术将彻底变成电脑技术课。图片的裁剪也是图片的二次构图。因此,在学习裁剪工具时,笔者把裁剪与摄影构图联结在一起,让学生根据摄影构图原则进行裁剪(如表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参考线进行辅助,让学生先用参考线确定裁剪的范围,再进行裁剪,以便灵活调整。
在数字照片处理技术未产生之前,摄影师要进行图片的合成,需要在暗房中进行操作,手续繁琐,容易出现失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暗房进入了数字这个行业,在艺术摄影的发展和电子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诞生。可以说数字暗房是传统暗房的传承和发展。在讲解图片合成时,教师可以把暗房发展的历史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图片合成的历史与根源,即追根溯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片合成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表达
在给学生讲授平面设计、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信息技术时,我们容易陷入唯技术主义的倾向,力求让学生掌握软件工具的用法,做出拥有高深技术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模仿的方式学习,一步一个操作,一步一个模仿。这样的教学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亦体现出这一点。在图片的处理过程中,如何才能紧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分析摄影艺术的内涵可以避免唯技术倾向。“摄影作品最为要紧的是传达其内在的含义,尤其是作者在作品中所采取的深层次的思考”[3],也即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摄影艺术的内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表里相谐,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实质内容。因为“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然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4]因此,在布置作业任务时,需给学生呈现一个主题思想:反映丑、恶、美、善,或是展示现实,引起思考等,以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如表4)。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一张相片入手,让学生分析相片的实质内容,再点出平面设计也需要像摄影作品一样需要有实质的内涵,才能打动人心。因此,图片的表达不仅要具有绚丽的技术,更需要有实质的内容。在教学中,把平面设计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摄影艺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的内涵,创作电脑作品,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平面设计与摄影艺术都是艺术创作,具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摄影艺术的成分,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这有待于更多教师去实践。另外,我们不仅可以从摄影艺术,还可以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摄取能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部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引领下,推动着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摄影艺术;人文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念?《世界是平的》一书讲到,“新的中产阶段工作需要综合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鼓励年轻人学会横向思维并把不同的节点连接起来,这才能带来创新。我认为有赖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强调横向思维,强调历史、艺术、政治和科学之间的联系。”[1]这意味着,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关注多门学科的同时,能够把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将不同的观点和学科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事物。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版)明确强调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把人文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信息技术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有赖于教师平时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在本文中,笔者以摄影艺术为例,陈述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整合。
“摄影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借助于光线对客观对象进行描绘的视觉记录或表达方式。”[2]从摄影艺术的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毫无关联,但其实摄影发展历史、摄影构图原则、摄影艺术理念都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摄影艺术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图片的处理是连接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的节点和桥梁,把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获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概要地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是学生掌握的其中一项能力,如何让学生能够判断并获取优质的信息?图片的获取是信息获取的一部分内容,如何让学生获取高质量的图片信息?笔者认为,在教授图片获取的课程时,教给学生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判断一张相片的好与坏并在采集图片过程中运用摄影知识拍摄图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教授给学生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如简洁法、三分法、线条、框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则的内涵及用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步,让学生了解摄影构图的学习目标(如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该图片采用了什么构图原则(如表2)。第三步,教师补充讲解基本原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第四步,布置拍摄任务,以便为下一节课的图片处理做好准备。我校所在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镇,历史悠久,有大量祠堂、庙宇和商业遗址、民居建筑等,保存了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还有广东音乐、飘色、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地。另外,我校历史悠久,校园内古树参天、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是拍摄图片和采集素材的最佳处,学生随时可以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图片。在拍摄图片的过程中,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并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不仅提升了审美意识,还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加工
学生利用摄影构图原则获取到大量图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获取的图片进行处理。图片处理,即是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对图片进行裁剪、抠图、合成、明暗修改、色彩修改等。在学习图片的裁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裁剪工具的用法,还需要知道裁剪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剪?有什么规则可循?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仅仅教授学生裁剪的功能,而不教授裁剪的用途,那信息技术将彻底变成电脑技术课。图片的裁剪也是图片的二次构图。因此,在学习裁剪工具时,笔者把裁剪与摄影构图联结在一起,让学生根据摄影构图原则进行裁剪(如表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参考线进行辅助,让学生先用参考线确定裁剪的范围,再进行裁剪,以便灵活调整。
在数字照片处理技术未产生之前,摄影师要进行图片的合成,需要在暗房中进行操作,手续繁琐,容易出现失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暗房进入了数字这个行业,在艺术摄影的发展和电子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诞生。可以说数字暗房是传统暗房的传承和发展。在讲解图片合成时,教师可以把暗房发展的历史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图片合成的历史与根源,即追根溯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片合成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 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整合:图片的表达
在给学生讲授平面设计、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信息技术时,我们容易陷入唯技术主义的倾向,力求让学生掌握软件工具的用法,做出拥有高深技术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模仿的方式学习,一步一个操作,一步一个模仿。这样的教学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亦体现出这一点。在图片的处理过程中,如何才能紧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分析摄影艺术的内涵可以避免唯技术倾向。“摄影作品最为要紧的是传达其内在的含义,尤其是作者在作品中所采取的深层次的思考”[3],也即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摄影艺术的内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表里相谐,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实质内容。因为“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然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4]因此,在布置作业任务时,需给学生呈现一个主题思想:反映丑、恶、美、善,或是展示现实,引起思考等,以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如表4)。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一张相片入手,让学生分析相片的实质内容,再点出平面设计也需要像摄影作品一样需要有实质的内涵,才能打动人心。因此,图片的表达不仅要具有绚丽的技术,更需要有实质的内容。在教学中,把平面设计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摄影艺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的内涵,创作电脑作品,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平面设计与摄影艺术都是艺术创作,具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挖掘信息技术课程摄影艺术的成分,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这有待于更多教师去实践。另外,我们不仅可以从摄影艺术,还可以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中,摄取能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部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引领下,推动着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