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一代RFID射频识别系统,RFID射频技术相比传统条形码具备的巨大优势,它不仅加快促进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并且有效提高整个物流业中供应链的效率,为现代物流向更高一层的发展奠定了台阶。文章主要介绍RFID的定义和在物流行业中的主要应用,针对发展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物流 电子标签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便美军识别盟军飞机,避免误伤“盟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逐渐使用到其他行业。传统的商品信息识别主要是人工为主,需要在商品包装外在不同的标签上标注不同的信息,这种手工操作导致效率偏低,错误率高,而且信息量大,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替代这种手工识别,于是RFID应运而生,不仅有效解决了输入慢、错误率高等问题,还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和实效性,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
一、RFID定义原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的信息传递,达到对物品自动识别的目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组成。当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记录在标签中的产品信息,解读器立刻读取信息并解码,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二、RFID的特点
1.识别速度快:相比条码一次只能一个条码扫描,FRID识别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有效提高读取效率。
2.读取方便快捷:数据读取可以直接通过外包装进行,无需使用其他光源,有些电子标签读取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米以上。
3.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利用编程器可以向标签写入数据,部分标签带有重复使用的功能,相比条码更加环保。
4.耐久性和应用范围广:传统条码的材料是纸张,由于受到污染后损坏,而RFID使用的是电子芯片,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使用,对水、油和化学品有较强的抵抗性,而且其封闭式包装保持其长久的使用。
5.数据容量大:二维条码最多可存储3000字符,而RFID的最大容量可以达到数MB,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储存数量还可以不断地增加,录入保存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
6.更好的安全性:电子标签可以直接依附在外包装上,不需要拆除,而且可以为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三、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
由于RFID具备了条形码没有的优势,在很多使用场合中,RFID都有其使用的用途。尽管信息化时代的各项技术大大提高了该领域的效率,但仍有很多工作依靠人工完成,如货物盘点,数据录入以及扫描条码等。如今在各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尽管有所成现,但效率低下、差错率仍居高不下。相比之下RFID技术的优点都能够解决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的问题。如果每件商品都贴上了RFID标签,顾客推着购物车通过天线,阅读器从而准确地迅速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例如商品名、数量、价格等,立刻出现总价格,顾客能够不需要等候过长时间即可交付离开,提升了处理效率,缩短了排队时间。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还可以大幅降低差错率,从而显著提高零售环节的效率。RFID在物流的诸多环节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零售环节。RFID技术适用于零售商的库存管理,特别是对于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商品可以进行跟踪,对需要进行补货的商品进行提示,提高零售仓库的使用率,减少货品管理成本,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商店还可以利用RFID系统无接触扫描的功能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特别是在超市中,RFID标签贴在商品包装上,利用阅读器同时读取多种商品信息的功能,顾客直接经过该区域直接计费付款,不仅节省消费者轮候时间也可以保证100%的准确率,具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2.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RFID技术,从原材料入库到在制品生产和产品出库、配送等流程进行控制,每个原材料均配置标签,确定其工位以及安装顺序,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借助RFID技术,就能够实现存货管理的自动化,自动设定安全库存报警数值。
3.运输环节。在运输管理业务对时限和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使用RFID技术能够根据作业流程写入货品名称,单号、起始地、目的地等信息,与作业流程衔接,在运输过程中为每一种货品匹配运输的车辆,进行GPS定位跟踪,为货物实时提供监控跟踪。
4.仓储环节。RFID技术广泛使用于仓库中,主要体现在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整个仓库管理中,根据收货、发货、配送等系统流程计划与RFID技术相结合,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不仅能够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还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仓储作业的成本,节省了劳动力和库存空间,进一步降低出错造成的商品损耗。
5.配送环节。对于配送环节,天线能够对贴在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读取信息,系统马上能够把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是否存在错误,并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提高分销的速度,实现物品动态跟踪,提供数据支持。
6.食品质量控制环节。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涌现出的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肉类及肉类食品上。采用RFID系统,能够从销售终端进行溯源跟踪,一直跟踪到产品的源头,确保供应链环节中的无缝衔接,保证食品来源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及时将数据反馈到后台数据中心,保证产品的溯源跟踪,从而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RFID的发展
1.标准不统一。目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小型的封闭式系统,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特别是各个公司的数据标准不一样,因此很难在大的范围内实现互通。在考虑RFID频率规划时,必须慎重考虑RFID业务与现有的无线电业务频率的供应问题,并着力于尽快构建我国关于RFID的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和应用标准。
2.价格偏高。相比条形码低廉的价格,RFID需要使用的基本设备也会制约其使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会增加企业使用该设备的运行成本,将资金实力比较弱的企业拒之门外,特别是部分中小型企业,使用该技术需要有较好的资金基础,所以为减少RFID的成本,RFID制造商与国内外芯片制造厂商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研究和探索更为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以降低成本。
3.专业RFID技術及应用人才匮乏。在项目系统实施、系统设计优化、技术升级、和销售推广等其他RFID相关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以及拓展培训的途径,弥补空缺的就业岗位。在各种职业院校开展RFID相关的专业培养,在我国现有职业资格考试的体系中增加该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入21世纪后,RFID逐步广泛使用,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RFID已经涉及很多行业,特别是在生产企业监控、城市车位管理、物流配送中心、门禁管理中、高端产品防伪、生产中心、生产物流实验系统等广泛应用,并且用户使用RFID系统的热情很高,积极使用。采用电子标签代替传统的商品条码,是社会潮流的趋势,将引起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微电子产业、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宁武. RFID技术应用中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商场现代化》, 2008 (10).
[2]林海松. 关于RFID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进出口经理人》, 2016(5).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物流 电子标签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便美军识别盟军飞机,避免误伤“盟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逐渐使用到其他行业。传统的商品信息识别主要是人工为主,需要在商品包装外在不同的标签上标注不同的信息,这种手工操作导致效率偏低,错误率高,而且信息量大,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替代这种手工识别,于是RFID应运而生,不仅有效解决了输入慢、错误率高等问题,还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和实效性,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
一、RFID定义原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的信息传递,达到对物品自动识别的目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组成。当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记录在标签中的产品信息,解读器立刻读取信息并解码,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二、RFID的特点
1.识别速度快:相比条码一次只能一个条码扫描,FRID识别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有效提高读取效率。
2.读取方便快捷:数据读取可以直接通过外包装进行,无需使用其他光源,有些电子标签读取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米以上。
3.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利用编程器可以向标签写入数据,部分标签带有重复使用的功能,相比条码更加环保。
4.耐久性和应用范围广:传统条码的材料是纸张,由于受到污染后损坏,而RFID使用的是电子芯片,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使用,对水、油和化学品有较强的抵抗性,而且其封闭式包装保持其长久的使用。
5.数据容量大:二维条码最多可存储3000字符,而RFID的最大容量可以达到数MB,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储存数量还可以不断地增加,录入保存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
6.更好的安全性:电子标签可以直接依附在外包装上,不需要拆除,而且可以为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三、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
由于RFID具备了条形码没有的优势,在很多使用场合中,RFID都有其使用的用途。尽管信息化时代的各项技术大大提高了该领域的效率,但仍有很多工作依靠人工完成,如货物盘点,数据录入以及扫描条码等。如今在各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尽管有所成现,但效率低下、差错率仍居高不下。相比之下RFID技术的优点都能够解决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的问题。如果每件商品都贴上了RFID标签,顾客推着购物车通过天线,阅读器从而准确地迅速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例如商品名、数量、价格等,立刻出现总价格,顾客能够不需要等候过长时间即可交付离开,提升了处理效率,缩短了排队时间。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同时还可以大幅降低差错率,从而显著提高零售环节的效率。RFID在物流的诸多环节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零售环节。RFID技术适用于零售商的库存管理,特别是对于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商品可以进行跟踪,对需要进行补货的商品进行提示,提高零售仓库的使用率,减少货品管理成本,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商店还可以利用RFID系统无接触扫描的功能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特别是在超市中,RFID标签贴在商品包装上,利用阅读器同时读取多种商品信息的功能,顾客直接经过该区域直接计费付款,不仅节省消费者轮候时间也可以保证100%的准确率,具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2.生产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RFID技术,从原材料入库到在制品生产和产品出库、配送等流程进行控制,每个原材料均配置标签,确定其工位以及安装顺序,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借助RFID技术,就能够实现存货管理的自动化,自动设定安全库存报警数值。
3.运输环节。在运输管理业务对时限和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使用RFID技术能够根据作业流程写入货品名称,单号、起始地、目的地等信息,与作业流程衔接,在运输过程中为每一种货品匹配运输的车辆,进行GPS定位跟踪,为货物实时提供监控跟踪。
4.仓储环节。RFID技术广泛使用于仓库中,主要体现在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整个仓库管理中,根据收货、发货、配送等系统流程计划与RFID技术相结合,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不仅能够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还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仓储作业的成本,节省了劳动力和库存空间,进一步降低出错造成的商品损耗。
5.配送环节。对于配送环节,天线能够对贴在货物包装上的标签进行读取信息,系统马上能够把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是否存在错误,并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提高分销的速度,实现物品动态跟踪,提供数据支持。
6.食品质量控制环节。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涌现出的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肉类及肉类食品上。采用RFID系统,能够从销售终端进行溯源跟踪,一直跟踪到产品的源头,确保供应链环节中的无缝衔接,保证食品来源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及时将数据反馈到后台数据中心,保证产品的溯源跟踪,从而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RFID的发展
1.标准不统一。目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小型的封闭式系统,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规模,特别是各个公司的数据标准不一样,因此很难在大的范围内实现互通。在考虑RFID频率规划时,必须慎重考虑RFID业务与现有的无线电业务频率的供应问题,并着力于尽快构建我国关于RFID的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和应用标准。
2.价格偏高。相比条形码低廉的价格,RFID需要使用的基本设备也会制约其使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会增加企业使用该设备的运行成本,将资金实力比较弱的企业拒之门外,特别是部分中小型企业,使用该技术需要有较好的资金基础,所以为减少RFID的成本,RFID制造商与国内外芯片制造厂商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研究和探索更为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以降低成本。
3.专业RFID技術及应用人才匮乏。在项目系统实施、系统设计优化、技术升级、和销售推广等其他RFID相关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需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以及拓展培训的途径,弥补空缺的就业岗位。在各种职业院校开展RFID相关的专业培养,在我国现有职业资格考试的体系中增加该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入21世纪后,RFID逐步广泛使用,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RFID已经涉及很多行业,特别是在生产企业监控、城市车位管理、物流配送中心、门禁管理中、高端产品防伪、生产中心、生产物流实验系统等广泛应用,并且用户使用RFID系统的热情很高,积极使用。采用电子标签代替传统的商品条码,是社会潮流的趋势,将引起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微电子产业、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宁武. RFID技术应用中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商场现代化》, 2008 (10).
[2]林海松. 关于RFID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进出口经理人》,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