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的发展与进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及行为,甚至催生很多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本文将着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从中归纳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特征,最后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网络心理及行为对策,以期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及行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网络行为特征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便利和希望,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稳固的技术平台,而且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将直指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埋下痛苦和危机,为其健康成长设置一个心理陷阱。当代大学生因网络而产生的网络孤僻症、网瘾、网络迷失等诸多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 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1. 丧失生活热情,滋生孤独心理
由于大学生处于情感表达的高潮阶段,所以情绪波动幅度较大,情感体验也较为强烈。部分大学生深陷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无法自拔,进而阻隔社会情感的表达渠道,使大学生逐渐沦为情感冷漠机器,最终导致情感迷失,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情感冷淡与匮乏,产生多方面的焦虑。比如,Kraut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过度运用网络会造成孤独感、抑郁感的增加,并且也会减少社会卷入、降低生活幸福感。此外,网络还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主要体现于生活规律方面,比如睡眠质量不佳、饮食毫无规律、精神萎靡等症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刺激,对现实社会充满排斥和厌烦,时常感到精神无处安放,少数大学生不愿参与活动,丧失生活热情,孤僻感日益增强,从而滋生孤独心理。
2. 始终沉迷网络,致使情感迷失
面对浓厚的网络气氛及浩瀚的网络世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而且也有效开拓其情感心理。网络为释放人性本能提供积极的渠道,同时对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避免情感迷失与异常。少部分大学生将恋爱权利、义务等进行虚拟化后,产生各种网恋事件,比如游戏式欺骗、柏拉图式情感、超越式虚幻、超脱式浪漫等,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与宣泄,但在实际生活中,网恋双方是同性绝非罕见,而无言结果往往是真实写照。所以,当代大学生是处于这样的情感起伏与波动中而不断形成社会化的。研究显示:长时间使用网络会让大脑呈高度兴奋状态,使大学生更颓废、消沉。
(二) 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过分依赖于网络信息
网络不仅开拓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从而充分满足对知识的需求。网络以其大量的信息源、便捷的更新功能等诸多特征迎合学生的求知欲。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于网络信息,导致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时间愈少,背离教材和课堂,将网络信息浏览视為主要的求知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专业培养。
2. 上网时间不受限制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网络发挥的积极作用要远大于消极作用,而少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瘾症却不可忽视。尽管网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与信息,但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的在校大学生沉陷网络聊天、虚拟游戏中,尤其表现在上网时间不受限制上。根据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下占46%,4至6小时占16%,6至8小时占34%,而8小时向上约占4%。该结果反映了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将课外时间用于上网,有些甚至“起床就上网”,即时新闻、网络聊天、云节目等网络资讯满足了他们的猎奇行为,长时间荒废于网络世界,耽误了青春与学业。
三、 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网络心理及行为对策
(一) 增强网络行为教育,树立科学的网络心理观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合理指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网络行为教育,使之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本质,培养正确的上网习惯,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过滤作用,让当代大学生“披甲上网”。增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也就是将高校网络教育列入大学生教学系统之中,采取不定期举办网络行为专题讲座,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实现网络行为辅导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不断增强网络心理及行为教育,才能快速拓宽网络空间、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创新水平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才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净化网络平台;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的网络心理观。
(二) 培养科学的网络行为习惯,加强自我保护观念
长时间的“网上冲浪”会逐渐消磨人的个性,甚至会失去自我。人格教育侧重于发展个人品质,旨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科学的网络行为习惯,使个体的行为、情感、心理、道德等均达到较高层次地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重视人格教育、培养行为习惯,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还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此外,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传播媒体、优良的社会风气等都对网络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 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应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举办网络心理及行为沙龙、开设网络论坛、开展以网络行为及心理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让大学生实现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行为指导和心理沟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比赛活动,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之中,进而充分展示自我才华与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群体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和谐。必要时,还可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以电子邮箱为交流介质,实现心理辅导与行为指导,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旭华.网络环境下新生代大学生心理情感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05)
[2]张澜,于海蓝,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网络行为特征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便利和希望,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稳固的技术平台,而且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将直指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埋下痛苦和危机,为其健康成长设置一个心理陷阱。当代大学生因网络而产生的网络孤僻症、网瘾、网络迷失等诸多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 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1. 丧失生活热情,滋生孤独心理
由于大学生处于情感表达的高潮阶段,所以情绪波动幅度较大,情感体验也较为强烈。部分大学生深陷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无法自拔,进而阻隔社会情感的表达渠道,使大学生逐渐沦为情感冷漠机器,最终导致情感迷失,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情感冷淡与匮乏,产生多方面的焦虑。比如,Kraut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过度运用网络会造成孤独感、抑郁感的增加,并且也会减少社会卷入、降低生活幸福感。此外,网络还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主要体现于生活规律方面,比如睡眠质量不佳、饮食毫无规律、精神萎靡等症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刺激,对现实社会充满排斥和厌烦,时常感到精神无处安放,少数大学生不愿参与活动,丧失生活热情,孤僻感日益增强,从而滋生孤独心理。
2. 始终沉迷网络,致使情感迷失
面对浓厚的网络气氛及浩瀚的网络世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而且也有效开拓其情感心理。网络为释放人性本能提供积极的渠道,同时对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避免情感迷失与异常。少部分大学生将恋爱权利、义务等进行虚拟化后,产生各种网恋事件,比如游戏式欺骗、柏拉图式情感、超越式虚幻、超脱式浪漫等,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与宣泄,但在实际生活中,网恋双方是同性绝非罕见,而无言结果往往是真实写照。所以,当代大学生是处于这样的情感起伏与波动中而不断形成社会化的。研究显示:长时间使用网络会让大脑呈高度兴奋状态,使大学生更颓废、消沉。
(二) 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过分依赖于网络信息
网络不仅开拓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从而充分满足对知识的需求。网络以其大量的信息源、便捷的更新功能等诸多特征迎合学生的求知欲。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于网络信息,导致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时间愈少,背离教材和课堂,将网络信息浏览视為主要的求知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专业培养。
2. 上网时间不受限制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网络发挥的积极作用要远大于消极作用,而少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瘾症却不可忽视。尽管网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与信息,但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的在校大学生沉陷网络聊天、虚拟游戏中,尤其表现在上网时间不受限制上。根据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下占46%,4至6小时占16%,6至8小时占34%,而8小时向上约占4%。该结果反映了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将课外时间用于上网,有些甚至“起床就上网”,即时新闻、网络聊天、云节目等网络资讯满足了他们的猎奇行为,长时间荒废于网络世界,耽误了青春与学业。
三、 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网络心理及行为对策
(一) 增强网络行为教育,树立科学的网络心理观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合理指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网络行为教育,使之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本质,培养正确的上网习惯,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过滤作用,让当代大学生“披甲上网”。增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也就是将高校网络教育列入大学生教学系统之中,采取不定期举办网络行为专题讲座,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实现网络行为辅导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不断增强网络心理及行为教育,才能快速拓宽网络空间、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创新水平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才能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净化网络平台;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的网络心理观。
(二) 培养科学的网络行为习惯,加强自我保护观念
长时间的“网上冲浪”会逐渐消磨人的个性,甚至会失去自我。人格教育侧重于发展个人品质,旨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科学的网络行为习惯,使个体的行为、情感、心理、道德等均达到较高层次地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重视人格教育、培养行为习惯,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还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此外,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传播媒体、优良的社会风气等都对网络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 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应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举办网络心理及行为沙龙、开设网络论坛、开展以网络行为及心理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让大学生实现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行为指导和心理沟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比赛活动,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之中,进而充分展示自我才华与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群体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和谐。必要时,还可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以电子邮箱为交流介质,实现心理辅导与行为指导,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旭华.网络环境下新生代大学生心理情感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05)
[2]张澜,于海蓝,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