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知识的有效利用吸收有着较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师生互动方面如何进一步在教学中更有效的使用应当是一个着眼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探讨了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作出反思。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30-01
高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期,在高考中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探讨出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将会有助于学生在生物课程方面的学习,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实践。
一、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问题
不能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的,概念教学中尤为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性。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在总结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外延是具有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例如,在讲种间关系时,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很明显,“不同物种”属于外延部分,其余为内涵部分。但是很多学生把同种生物之间的争夺资源和空间理解為竞争。这种错误就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生物学概念中,对整个概念起到限制和定位作用的词汇,即为关键词。要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逐字逐句地分析,找到整段话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然而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抓住其中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忽略了某些关键词的作用。例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这个概念中,学生很容易误解为“同源”指的是染色体的来源相同,其实同源指的是“形状和大小”相同;而且概念中还强调“一般”,也就是大多数的情况,存在特殊情况。另外“相对性状”这个概念,必须要把握的精髓是“两个相同,一个不同”,即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要点,就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属于相对性状。
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意相似的概念,由于它们之间的区分度较小,往往会产生相互干扰。例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区别:生长素是植物激素,而生长激素却属于动物激素。还有原生质、原生质层、原生质体一组概念的区别: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原生质体通常是指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工程的体细胞杂交研究;原生质层则属于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必须搞清楚这些概念,不能含糊其辞,多一个字或者少一字,其表达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老师把这些相近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与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对教育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比如高一生物的细胞教学,我们除了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表皮、根,还有树叶等等,都是最直观的做法来了解细胞的形状与构成。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动画、PPT、微课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以顺势引导提问学生,这样在上课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授。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学生常用的QQ,生物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建立QQ兴趣群,在群里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
比如一直备受争议的转基因食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转基因食品的实质是什么?转基因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为什么面对转基因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加深了学习的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试验是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高中生物中,演示试验较少,为此,教师应做好每个试验,做到演示引导的最优化。比如教师在做有关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等的试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上课前,要准备相关的试验材料、用具以及仪器等,材料可以是生活中我们时时接触的物品或者原材料,如苹果、马铃薯、鸡蛋、牛奶等;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还原的步骤,讲述最终的鉴定方法并将知识、理论、概念等告知学生;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自觉观察试验并记录最终结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让他们预测自己所选材料中存在的有机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不能确定是要选用高倍镜还是低倍镜,大多时候,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高倍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他们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知道自己在看得更清晰的同时看到的面积会不断缩小,而倍数越高,他们就只能观察那些材料厚度很薄的物品;其次,他们对观察对象本身的了解不够,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最终合理选用高倍镜或者是低倍镜。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和探究,在探索中学习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主动认知的能力。
四、小结
简而言之,新课程要求现今的教育必须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文静, 龚大洁. 例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1)
[2] 李伟琴. 例谈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7(6)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30-01
高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期,在高考中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探讨出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将会有助于学生在生物课程方面的学习,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实践。
一、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问题
不能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的,概念教学中尤为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性。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在总结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外延是具有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例如,在讲种间关系时,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很明显,“不同物种”属于外延部分,其余为内涵部分。但是很多学生把同种生物之间的争夺资源和空间理解為竞争。这种错误就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生物学概念中,对整个概念起到限制和定位作用的词汇,即为关键词。要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逐字逐句地分析,找到整段话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然而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抓住其中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忽略了某些关键词的作用。例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这个概念中,学生很容易误解为“同源”指的是染色体的来源相同,其实同源指的是“形状和大小”相同;而且概念中还强调“一般”,也就是大多数的情况,存在特殊情况。另外“相对性状”这个概念,必须要把握的精髓是“两个相同,一个不同”,即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要点,就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属于相对性状。
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意相似的概念,由于它们之间的区分度较小,往往会产生相互干扰。例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区别:生长素是植物激素,而生长激素却属于动物激素。还有原生质、原生质层、原生质体一组概念的区别: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原生质体通常是指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工程的体细胞杂交研究;原生质层则属于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必须搞清楚这些概念,不能含糊其辞,多一个字或者少一字,其表达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老师把这些相近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与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对教育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比如高一生物的细胞教学,我们除了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表皮、根,还有树叶等等,都是最直观的做法来了解细胞的形状与构成。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动画、PPT、微课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以顺势引导提问学生,这样在上课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授。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学生常用的QQ,生物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建立QQ兴趣群,在群里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
比如一直备受争议的转基因食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转基因食品的实质是什么?转基因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为什么面对转基因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加深了学习的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试验是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高中生物中,演示试验较少,为此,教师应做好每个试验,做到演示引导的最优化。比如教师在做有关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等的试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上课前,要准备相关的试验材料、用具以及仪器等,材料可以是生活中我们时时接触的物品或者原材料,如苹果、马铃薯、鸡蛋、牛奶等;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还原的步骤,讲述最终的鉴定方法并将知识、理论、概念等告知学生;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自觉观察试验并记录最终结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让他们预测自己所选材料中存在的有机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常常不能确定是要选用高倍镜还是低倍镜,大多时候,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高倍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他们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知道自己在看得更清晰的同时看到的面积会不断缩小,而倍数越高,他们就只能观察那些材料厚度很薄的物品;其次,他们对观察对象本身的了解不够,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最终合理选用高倍镜或者是低倍镜。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和探究,在探索中学习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主动认知的能力。
四、小结
简而言之,新课程要求现今的教育必须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文静, 龚大洁. 例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1)
[2] 李伟琴. 例谈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