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有限的,采用“互动教研”这种创新模式,能大大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即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群体,以新理念下的新策略为研究主题,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为教研目标,开展同伴共创,轮流上课,共同参与研讨全过程的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模式。即: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四大环节而展开。
一、备课——预设——共同谋划
由于互动教研课是以新理念下的教学策略为主题,因而,理念与策略的设计尤为重要。其具体操作的思路是:
(1)学习新的理论。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学习有关理论与资料,以教学理论武装自已;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课前反思,以便用新理念指导预设教学方案。
(2)选定教材内容。从教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变 “教教材”为“用教材”。
(3)精心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处处为学生的学着想,采取“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谋划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紧扣教研的主题,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出发,采取什么新理念指导这节课教学,从而具体谋划怎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怎样教学策略。
(5)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6)编写教学方案。预设方案互动研讨的步骤是:先由各人分别介绍自已设计的方案,说明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依据,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通过交流互动进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设计教学方案。
二、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执教者要本着“预设+生成=教学效果”的理念,上课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灵活地调整预没,“顺学而导”,将设计预案在动态生成中变为课堂实践。
听课者要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听看的切入点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领——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在接通、拨正、拓展思路上,哪儿引领得好,哪儿引领得不好?
(2)预案施教——在课堂教学时是否体现了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策略是否切实有效?遇到什么意外性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对?应变策略?需要做哪些改正。
(3)整体效应——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哪些是意外收获?
在听看的方法上,教师要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在边听、边看、边记、边想的同时,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三、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
(一)看教师的教。即: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况。
2、调控能力。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灵活利用课堂生成出来的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4、练习设计。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看学生的学。即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
1、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三看课堂上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具有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四看交往过程是否具有良好合作技能。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二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几个。探究解决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而又嘎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跟进——再创——转化行为
“互动研讨课”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互动研讨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教学行为。做法是:
(1)再次上课,主流上好的、问题较多的课,可重新选材,最新设计,吸取教训,修正完善,提高预设可行性与操作性。再次“互动上课”,以求在认识上有个新的飞跃。
(2)展示作课,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可做必要的修改,做为“汇报课”,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一方面听取大家的评议,征求意见,以求完善。另一方面推广“互动教研课”的成果,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展开。
(3)转化行为。备课组参与的互动研讨课,教师在备课评课中达成共识,但每个人也会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而且,由于各人起点、经验、风格不同,互动研讨课的感悟也就会有深浅之别,需要在日常实践中,进行个性化的再次创造,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637951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和平小学)
一、备课——预设——共同谋划
由于互动教研课是以新理念下的教学策略为主题,因而,理念与策略的设计尤为重要。其具体操作的思路是:
(1)学习新的理论。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学习有关理论与资料,以教学理论武装自已;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课前反思,以便用新理念指导预设教学方案。
(2)选定教材内容。从教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变 “教教材”为“用教材”。
(3)精心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处处为学生的学着想,采取“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谋划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紧扣教研的主题,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出发,采取什么新理念指导这节课教学,从而具体谋划怎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怎样教学策略。
(5)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流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6)编写教学方案。预设方案互动研讨的步骤是:先由各人分别介绍自已设计的方案,说明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依据,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通过交流互动进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设计教学方案。
二、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执教者要本着“预设+生成=教学效果”的理念,上课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灵活地调整预没,“顺学而导”,将设计预案在动态生成中变为课堂实践。
听课者要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听看的切入点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领——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在接通、拨正、拓展思路上,哪儿引领得好,哪儿引领得不好?
(2)预案施教——在课堂教学时是否体现了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策略是否切实有效?遇到什么意外性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对?应变策略?需要做哪些改正。
(3)整体效应——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哪些是意外收获?
在听看的方法上,教师要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在边听、边看、边记、边想的同时,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三、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
(一)看教师的教。即: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情况。
2、调控能力。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灵活利用课堂生成出来的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4、练习设计。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看学生的学。即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
1、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三看课堂上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具有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四看交往过程是否具有良好合作技能。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二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有几个。探究解决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而又嘎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跟进——再创——转化行为
“互动研讨课”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互动研讨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教学行为。做法是:
(1)再次上课,主流上好的、问题较多的课,可重新选材,最新设计,吸取教训,修正完善,提高预设可行性与操作性。再次“互动上课”,以求在认识上有个新的飞跃。
(2)展示作课,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可做必要的修改,做为“汇报课”,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一方面听取大家的评议,征求意见,以求完善。另一方面推广“互动教研课”的成果,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展开。
(3)转化行为。备课组参与的互动研讨课,教师在备课评课中达成共识,但每个人也会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而且,由于各人起点、经验、风格不同,互动研讨课的感悟也就会有深浅之别,需要在日常实践中,进行个性化的再次创造,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637951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和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