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调整课堂结构
1.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在执教《错过》一文时,先出示:"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请别再错过星星和月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不少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后面的课文就不再需要多少深度挖掘,学生就已经理解到位了。好的氛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调动隐含的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着无穷的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刚接班,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纪律挺好,可是,发言不积极。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泛不起半点涟漪。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冷场。怎么办?同学们处于青春期,表现力大大不如小学生,害羞且自尊心强。批评不得,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观察,我设计了小组抢答积分法,结队协助。一个星期试验下来,学生的发言明显踊跃多了,而且能够自主抢答,甚至一堂课出现好几次争论高峰。
2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
教师要自己努力走出这个模式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味讲,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讲台或者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参演者,那么就应该双方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教学。在这个舞台之中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站在台子边缘的导演。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自信来展示他们的才华。我曾经尝试让学生来讲台之上代替教师讲十分钟的课程。最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害怕这十分钟被浪费了,甚至还担心学生根本不可能讲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学生在十分钟里的表现十分出色,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绝对是可行的,并且能在教学中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满足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就能很好地满足他们这个心理阶段的需求。一些成功展示自己才华或者展示潜能的学生在其后的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情趣。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串讲者。而教师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知识串讲者必须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通过唤醒或者激发学生潜能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3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渲染课堂气氛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可以很好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到现在都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能忘我,就能入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课堂上就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在声音的世界里》这篇课文,题目枯燥又单调,有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有。课前我带头唱歌,然后让声音洪亮、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接着问大家喜欢唱歌的原因是什么?喜欢唱哪些歌曲?对于前一个问题,大多数回答"消除烦恼"、"轻松愉快"、"陶冶情操"等等,反正有益无害;对于后一个问题,回答则是《鲁冰花》、《童年》等等,当然还有校园歌曲、流行歌曲。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歌能激发我们对父母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我要求学生带着激情大声朗诵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想想这世界如果没有声音会怎样,人如果听不见声音心情会怎样,如果全世界都是噪音会怎么养,最后引导同学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要创造和留下一段美好和谐的声音,以供别人欣赏和怀念。
4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学语文科的基本教学活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教学,单纯的语言教学是只顾其表面,又背离实质,教学效果往往事倍而功半。语言和思维是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依存的。说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事实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必然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口语训练实践中必须考虑增加训练的深度,即在口语训练中多提高条件,使学生同时受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推理、论证逻辑思维训练,应特别注意让学生运用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去思考或解答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其口语能力自然不同凡响,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美。如何强化这项训练呢?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外,还要把质问、反问、设问、驳问、讨论等引入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回答、讨论、归纳和意见的发表中,既训练了思维,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5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展示自我
在语文活动课教学中,除上述内容外,我们编演的课本剧和小记者团也颇具特色。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愚公移山》、《变色龙》等-获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小演员们在把握住文章中心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了系统的改编.如《范进中举》剧中,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也毒害了胡屠户这样的下层人民,学生们在剧情最后.让范进送走张乡绅,眼瞅着白花花的银两。又疯了。而此时的屠户,一边骂着"狗日的"一边念叨着自己后半辈希望泡汤了……这样的处理很有新意。同时在服装、道具、场景设置、演员的调配等方面,全是学生主角.各方面有条不紊。那一招一式,一笑一颦无不显示出学生们出众的才华。还有我们的小记者团,他们身着整洁的服装,胸挂醒目的记者牌照.活跃在盛大节日里或是各种重要的活动中。人们不难记起:在我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小记者们往来穿梭,上到校长、书记.下到普通学生,都是他们采访的对象,怕照、速记……那神情架势可与职业记者相比。
1.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在执教《错过》一文时,先出示:"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请别再错过星星和月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不少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后面的课文就不再需要多少深度挖掘,学生就已经理解到位了。好的氛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调动隐含的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着无穷的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刚接班,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同学纪律挺好,可是,发言不积极。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泛不起半点涟漪。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冷场。怎么办?同学们处于青春期,表现力大大不如小学生,害羞且自尊心强。批评不得,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观察,我设计了小组抢答积分法,结队协助。一个星期试验下来,学生的发言明显踊跃多了,而且能够自主抢答,甚至一堂课出现好几次争论高峰。
2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
教师要自己努力走出这个模式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味讲,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讲台或者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参演者,那么就应该双方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完成教学。在这个舞台之中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站在台子边缘的导演。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自信来展示他们的才华。我曾经尝试让学生来讲台之上代替教师讲十分钟的课程。最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害怕这十分钟被浪费了,甚至还担心学生根本不可能讲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学生在十分钟里的表现十分出色,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绝对是可行的,并且能在教学中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满足学习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就能很好地满足他们这个心理阶段的需求。一些成功展示自己才华或者展示潜能的学生在其后的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情趣。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串讲者。而教师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知识串讲者必须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通过唤醒或者激发学生潜能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3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渲染课堂气氛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可以很好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到现在都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能忘我,就能入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课堂上就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在声音的世界里》这篇课文,题目枯燥又单调,有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有。课前我带头唱歌,然后让声音洪亮、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接着问大家喜欢唱歌的原因是什么?喜欢唱哪些歌曲?对于前一个问题,大多数回答"消除烦恼"、"轻松愉快"、"陶冶情操"等等,反正有益无害;对于后一个问题,回答则是《鲁冰花》、《童年》等等,当然还有校园歌曲、流行歌曲。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歌能激发我们对父母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我要求学生带着激情大声朗诵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想想这世界如果没有声音会怎样,人如果听不见声音心情会怎样,如果全世界都是噪音会怎么养,最后引导同学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要创造和留下一段美好和谐的声音,以供别人欣赏和怀念。
4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学语文科的基本教学活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教学,单纯的语言教学是只顾其表面,又背离实质,教学效果往往事倍而功半。语言和思维是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依存的。说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事实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必然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在口语训练实践中必须考虑增加训练的深度,即在口语训练中多提高条件,使学生同时受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推理、论证逻辑思维训练,应特别注意让学生运用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去思考或解答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其口语能力自然不同凡响,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美。如何强化这项训练呢?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外,还要把质问、反问、设问、驳问、讨论等引入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回答、讨论、归纳和意见的发表中,既训练了思维,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5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展示自我
在语文活动课教学中,除上述内容外,我们编演的课本剧和小记者团也颇具特色。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愚公移山》、《变色龙》等-获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小演员们在把握住文章中心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了系统的改编.如《范进中举》剧中,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也毒害了胡屠户这样的下层人民,学生们在剧情最后.让范进送走张乡绅,眼瞅着白花花的银两。又疯了。而此时的屠户,一边骂着"狗日的"一边念叨着自己后半辈希望泡汤了……这样的处理很有新意。同时在服装、道具、场景设置、演员的调配等方面,全是学生主角.各方面有条不紊。那一招一式,一笑一颦无不显示出学生们出众的才华。还有我们的小记者团,他们身着整洁的服装,胸挂醒目的记者牌照.活跃在盛大节日里或是各种重要的活动中。人们不难记起:在我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小记者们往来穿梭,上到校长、书记.下到普通学生,都是他们采访的对象,怕照、速记……那神情架势可与职业记者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