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心理健康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的调节能力方面更有独到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自信心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充满自信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了解,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何止是体格外表的美感?那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坚韧性、灵巧性和自信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不是生存技能,也不是大多数人的谋生的手段,但它却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左顾右盼的人与一个勇往直前的人怎能同日而语呢?前者必定要比后者的麻烦多,后者必定要比前者的成功率高。因此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增强合群力。
合群力是社会交往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在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如做“猎人打猎”(用投小沙包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但要让学生明白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是一种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
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学生生活在条件较好(衣食无忧)的顺境中,所以当他们遇到诸如成绩下降、竞赛失利、时就会变得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遭受挫败、丧失信心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适度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通过紧张、有序的体育锻炼,可以克服他们的受挫心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而且体育运动后,人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更能拥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能使受挫者走出困境。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运动后,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体育锻炼使学生获得的价值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喜悦的体验特别是那种经过自身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成功。
三、体育锻炼能更好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不懂得去拼搏去争取。表现在遵守纪律不能持久,学习散漫,体育锻炼不能坚持等。有非凡的意志力才能胜任很多工作,甚至能开发无限的潜能。而无限潜能的开发最终要靠意志力。体育锻炼如何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呢?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还有其它如打篮球、游泳等,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活动本身就要求人具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因而也是磨练意志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能激发青少年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始终保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意志,他是很难上好体育课的,体育有很多内容,比如800米耐久跑,就要学生动员身体的全部力量,克服身体的惰性,克服由于供养不足造成的憋气感觉,克服肌肉的酸痛。如果没有明确锻炼目标和顽强意志,很难全力以赴的跑完全程,更不要说与别的学生竞争了,又比如分腿腾越山羊,需要学生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勇敢、果断地跳过山羊。这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克服恐慌心理,达到目标。因此,体育锻炼就是磨练人的意志的一种最好方法,只有经过长时间体育锻炼的人才会有顽强的意志,著名运动员桑兰在那么大的伤痛前,在面临瘫痪的残酷现实下,她都能微笑自如,还学习英语和电脑,倒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忍不住掉下泪来为之痛惜,她在病床上如此坚强的意志与她十多年的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正是十多年的艰苦训练,才使她能引得那么多的国人为之骄傲。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运动大多为户外的活动,只有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四、体育锻炼能提高儿童的智慧能力。
智慧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活动对儿童的智慧能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课改成《体育与保健》课之后,每堂课都有2-3个小游戏,更可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加锻炼。我曾特意让一些胆怯的学生轮流做体育委员,并在提高他们体质的基础上,经过1-2年观察分析,发现他们在以下方面均有积极特征发展的趋势:由含蓄→直率,自卑→自信,羞涩→大方,保守→创新,焦虑→乐观,淡漠→开朗,优柔寡断→果断敢为等,随之各种能力也得到加强。因此,对一些不爱活动的儿童,我们应尽可能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参加锻炼。
六、体育锻炼能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强心理训练,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礼锋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载余杭教育信息网,2009年3月10日
[2]马启伟:《体育心 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顾拜旦:《体育颂》,
[5]思想教育研究 ,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3期
[6]心理学课程 公共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自信心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充满自信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了解,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何止是体格外表的美感?那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坚韧性、灵巧性和自信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不是生存技能,也不是大多数人的谋生的手段,但它却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左顾右盼的人与一个勇往直前的人怎能同日而语呢?前者必定要比后者的麻烦多,后者必定要比前者的成功率高。因此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增强合群力。
合群力是社会交往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在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如做“猎人打猎”(用投小沙包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但要让学生明白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是一种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
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学生生活在条件较好(衣食无忧)的顺境中,所以当他们遇到诸如成绩下降、竞赛失利、时就会变得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遭受挫败、丧失信心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适度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通过紧张、有序的体育锻炼,可以克服他们的受挫心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而且体育运动后,人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更能拥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能使受挫者走出困境。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运动后,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体育锻炼使学生获得的价值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喜悦的体验特别是那种经过自身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成功。
三、体育锻炼能更好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不懂得去拼搏去争取。表现在遵守纪律不能持久,学习散漫,体育锻炼不能坚持等。有非凡的意志力才能胜任很多工作,甚至能开发无限的潜能。而无限潜能的开发最终要靠意志力。体育锻炼如何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呢?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还有其它如打篮球、游泳等,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活动本身就要求人具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因而也是磨练意志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能激发青少年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始终保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意志,他是很难上好体育课的,体育有很多内容,比如800米耐久跑,就要学生动员身体的全部力量,克服身体的惰性,克服由于供养不足造成的憋气感觉,克服肌肉的酸痛。如果没有明确锻炼目标和顽强意志,很难全力以赴的跑完全程,更不要说与别的学生竞争了,又比如分腿腾越山羊,需要学生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勇敢、果断地跳过山羊。这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克服恐慌心理,达到目标。因此,体育锻炼就是磨练人的意志的一种最好方法,只有经过长时间体育锻炼的人才会有顽强的意志,著名运动员桑兰在那么大的伤痛前,在面临瘫痪的残酷现实下,她都能微笑自如,还学习英语和电脑,倒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忍不住掉下泪来为之痛惜,她在病床上如此坚强的意志与她十多年的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正是十多年的艰苦训练,才使她能引得那么多的国人为之骄傲。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运动大多为户外的活动,只有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四、体育锻炼能提高儿童的智慧能力。
智慧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活动对儿童的智慧能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课改成《体育与保健》课之后,每堂课都有2-3个小游戏,更可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加锻炼。我曾特意让一些胆怯的学生轮流做体育委员,并在提高他们体质的基础上,经过1-2年观察分析,发现他们在以下方面均有积极特征发展的趋势:由含蓄→直率,自卑→自信,羞涩→大方,保守→创新,焦虑→乐观,淡漠→开朗,优柔寡断→果断敢为等,随之各种能力也得到加强。因此,对一些不爱活动的儿童,我们应尽可能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参加锻炼。
六、体育锻炼能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强心理训练,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礼锋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载余杭教育信息网,2009年3月10日
[2]马启伟:《体育心 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顾拜旦:《体育颂》,
[5]思想教育研究 ,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3期
[6]心理学课程 公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