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其重要。教师应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长为自信、独立、有创新精神的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学生要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进步、在探索中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不少中小学生时常出现心理障碍,如厌学、焦虑、、孤僻、自卑等心理异常表现。很多少年儿童意志脆弱,抗压能力差,缺少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有些甚至做出莽撞或走入岐途的事情。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预防和矫治儿童的心理问题。
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结合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学校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尤其是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几种认识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形成的。有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科教学,如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等。
2.结合课外阵地进行环境育人。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课内环境——课堂教学外,另外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外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文化氛围等。人的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因此创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格外重要。校园环境十分重要,学生天天接触,日日受到熏陶。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宽容豁达、明辨是非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结合心理保健课,通过心理保健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自我保护方法。教师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系统、规范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及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4.结合活动课进行综合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是一种以结合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及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浓厚的实践性和广泛性。活动的特殊功能决定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班级要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建良好班级氛围,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情商。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我国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全面,基础知识虽然比国外学生强,但多数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了知识面比较窄。由于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相對较差。
参考文献:
[1]傅德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2(1).
[2]吴小凤.浅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4(10).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学生要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进步、在探索中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不少中小学生时常出现心理障碍,如厌学、焦虑、、孤僻、自卑等心理异常表现。很多少年儿童意志脆弱,抗压能力差,缺少用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有些甚至做出莽撞或走入岐途的事情。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预防和矫治儿童的心理问题。
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结合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学校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尤其是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几种认识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形成的。有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科教学,如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等。
2.结合课外阵地进行环境育人。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课内环境——课堂教学外,另外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外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文化氛围等。人的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因此创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格外重要。校园环境十分重要,学生天天接触,日日受到熏陶。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宽容豁达、明辨是非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结合心理保健课,通过心理保健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自我保护方法。教师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中可以系统、规范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及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4.结合活动课进行综合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是一种以结合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及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浓厚的实践性和广泛性。活动的特殊功能决定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班级要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创建良好班级氛围,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情商。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我国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全面,基础知识虽然比国外学生强,但多数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了知识面比较窄。由于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相對较差。
参考文献:
[1]傅德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2(1).
[2]吴小凤.浅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