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为之付出努力,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15种图案的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动物,有的要求画植物。我没有犹豫,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没有深入的观察,是画不出好画来的。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自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不要把绘画题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我在布置泥工制作作业时,把学生带到乡办的陶瓷厂看工人是怎么做泥丕的。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泥土捏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手工作品。要是平时,学生不一定会仔细观察。在经过老师的指导之后,同学们便会从颜色、形状、用途等方面认真观察,于是一个个充满生机的作品就产生了。如果我采取传统的方法,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照葫芦画瓢,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三、尊重个性。放飞思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如用农村常见的芒花杆做一幅表达新农村景象的作品,几十幅作品就会表现出几十幅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显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多种形式。设置愉悦教学情境
1 创设“比优”情境。具体作法是:每节课都设两个课堂优秀作业奖,一个最佳进步奖(奖品是一支铅笔,一小块宣纸,或一块橡皮等)。上课前几分钟,展示学生习作,发奖。奖品不多,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每节课的优秀作业也随时展示,共同评论,找出优缺点。
2 创设“错误”情境。在讲解新知识前,允许学生“犯错误”,走一些弯路,别一下子就猜透教师的意图。如在讲中国画云水画法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纸片,先让他们尝试画出水的样子来,收上作业来展示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来——水纹太乱,不好表现,这时我再拿出范作,演示画法,寻找学生画错的原因并加以点评。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的观点,效果事半功倍。
3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直观、生动的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艺术美、形体的真实美和感情的真挚美。其真实自然、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很适合创设课堂情境。
在农村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中常见的东西,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美、感知美、追求美而最终创造美,促使其认知能力、心理品质及道德的共同发展,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才能取得完满的教学效果。
(责编 周侯辰 黄 晓)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15种图案的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动物,有的要求画植物。我没有犹豫,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没有深入的观察,是画不出好画来的。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自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不要把绘画题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我在布置泥工制作作业时,把学生带到乡办的陶瓷厂看工人是怎么做泥丕的。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泥土捏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手工作品。要是平时,学生不一定会仔细观察。在经过老师的指导之后,同学们便会从颜色、形状、用途等方面认真观察,于是一个个充满生机的作品就产生了。如果我采取传统的方法,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照葫芦画瓢,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三、尊重个性。放飞思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如用农村常见的芒花杆做一幅表达新农村景象的作品,几十幅作品就会表现出几十幅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显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多种形式。设置愉悦教学情境
1 创设“比优”情境。具体作法是:每节课都设两个课堂优秀作业奖,一个最佳进步奖(奖品是一支铅笔,一小块宣纸,或一块橡皮等)。上课前几分钟,展示学生习作,发奖。奖品不多,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每节课的优秀作业也随时展示,共同评论,找出优缺点。
2 创设“错误”情境。在讲解新知识前,允许学生“犯错误”,走一些弯路,别一下子就猜透教师的意图。如在讲中国画云水画法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纸片,先让他们尝试画出水的样子来,收上作业来展示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来——水纹太乱,不好表现,这时我再拿出范作,演示画法,寻找学生画错的原因并加以点评。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的观点,效果事半功倍。
3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直观、生动的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艺术美、形体的真实美和感情的真挚美。其真实自然、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很适合创设课堂情境。
在农村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中常见的东西,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美、感知美、追求美而最终创造美,促使其认知能力、心理品质及道德的共同发展,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才能取得完满的教学效果。
(责编 周侯辰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