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的某个朋友想开一家公司,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赚钱,而是帮他人赚钱并且为社会做贡献,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想法很疯狂?其实,开办这样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这项事业目前做得还不是很大,但确实正在发展中。当你了解了这类公司的特点之后,说不定你自己也想尝试着开一家呢。
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
很显然,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伴随发展而产生的负面状况有很多,比如环境污染,有时候这种情况是致命的,又比如社会底层成员甚至是中下层成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牺牲品,他们有可能因此失去土地,失去工作,也有可能面对一些大企业的不公正对待。在遭受这类痛苦的时候,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即使在治理得最好的国家,此类情况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通常政府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矛盾会越来越激化,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西方国家为解决此类问题找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慈善家以个人名义向穷人捐款,并建立起相应的私人慈善机构,以便在他们去世后还能继续这项活动。在美国,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盖茨基金会(the Gates Foundation)以及成百上千个类似的基金会就属于这类私人慈善机构。这类基金会大多规模不大,它们由小企业的企业主建立并由其家庭成员来运作。美国的税收政策鼓励富人建立这样的基金会,它们已成为解决由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支主要力量。
政府当然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力量,它为此采取的手段是提供转移支付和服务,并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收入分配。但西方国家逐渐发现,由政府直接提供资金和服务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来自政府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导致好的政策经常无法得到实际执行或是执行效率低下,在这整个过程中会浪费大量资金。当然,在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腐败也是一个主要问题,这意味着有巨款白白流失。
刻意不赚大钱的福利企业
随着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找到了解决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其它方法。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最佳方案是:让企业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当一家公司及其股东的经营目标是为公司和投资者赚钱而不是为了行善积德时,该如何促使其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呢?过去10年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方法,甚至连“资本主义”的概念也随之开始发生了改变。
过去几年中,美国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的企业类型,除了赚钱之外,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也是这类公司的经营目标。这类公司被称为“福利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它们在注册成立之时,就将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作为与盈利并列的经营宗旨。目前,已有超过14个州以立法的形式确保福利企业的权益,尽管还有很多州尚未设立此类法案,但这已成为一个趋势。
通常来说,企业行为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福利企业立法正是出于这个目的。福利企业的经营者常常会出于让公司股东之外的人和机构受益的目的而有意不使公司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此时就需要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此类行为。
哪些是福利企业有责任关注的社会福利目标呢?相关法案规定,凡是能够促进环境和社会问题解决的目标都包括在内,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比如贫困、歧视、偏见、职场问题和环境问题(包括所有类型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保护问题)。而且,福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法活动都受该法案的保护。
听上去似乎有些令人意外,但宗教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福利企业”形态。在西方,宗教团体曾是扶危济困和保护环境的首选非政府资源。在美国,宗教团体已成为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强有力推动因素。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避免让福利企业沾染宗教背景。从法律层面看,宗教组织不属于福利企业,也没有人认为这两者间具有关联。它们本身属于非营利组织,因此不需要立法来对其社会福利行为加以保护,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它们确实经常会做一些福利企业份内的事。
传统企业也能做“福利”
福利企业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传统定义和运转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理想主义者心目中的资本主义模式。除了美国,欧洲国家也在资本主义的创新方面进行着探索。过去几年,一些欧洲国家在逐步推行一个名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 ,缩写为TBL)的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也正通过联合国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三重底线”是一种新的财务核算方式,它不仅要显示企业在经营业绩方面的成效,还要显示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业绩。
“三重底线”追求的目标与福利企业类似,它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项目。显然,这也是资本主义自身演进的一个新途径。另一方面,“三重底线”与福利企业的本质并不完全相同。其区别在于,实现社会和环境利益最大化是后者正式的经营目标,而“三重底线”是传统型企业自愿执行的商业原则。恪守“三重底线”的企业不会过于追求社会和环境利益,更不会刻意追求其最大化,否则经营者将有可能遭到股东们的起诉,因为他们的职责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哪些公司是“三重底线”商业原则的代表呢?这个名单中包括一些著名企业,比如美国的耐克公司、联邦快递、文印和外包服务的领先企业金考公司(Kinkos)以及英国的零售商乐购公司(Tesco),等等。但耐人寻味的是,遵循“三重底线”原则的公司大多还是非政府组织或公共部门企业,它们的创办者通常是诸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所以,尽管“三重底线”已经成为让资本主义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驱动力,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初步的举措。与之相比,福利企业可能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因为这类企业在追求社会和环境目标的时候遵循着正式的法律条款。
如今,福利企业在美国也还属于新生事物。尽管我们期望福利企业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目前这类企业还为数不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将是商业社会中的少数派。这也可以理解,当有可能赚大钱的时候,甘愿放弃这种机会的公司毕竟不多。 美国现有的福利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比如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创办的生产无毒害婴儿用品的“诚实公司”(the Honest Company)。大型企业成为福利企业的难度很大,因为它们通常是上市公司,肩负着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法律责任。但我认为,将来福利公司的原则框架完全可以被应用到大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运营管理中。
虽然大多数美国企业还不愿意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但是在福利企业引致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出现调整的时候,大多数的主流企业还是做出了一些响应。在美国,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大公司的常规战略,也就是说,它们通过一套正式的方案来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自然环境的改善,这通常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缩写为CSR)。
实际上,很多美国的大学都开设了可持续发展课程。这种正式的学位课程大多数是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学过该课程的研究生毕业后会成为各大公司的抢手人才。这是因为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社会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它们的行为必须更加环保,更有社会责任感。关于这一点,不妨来看一下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发生的原油泄漏事件。当时英国石油公司不得不为一事件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获得赔偿的对象不仅包括那些经济利益受损的企业,还包括为动物受害者争取权益的环保组织以及那些生活境遇因原油泄露而雪上加霜的贫困群体。
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赢
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胆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发达国家来说,积极的一面在于国民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人们也会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挑战。
在发达国家,企业家创办的新公司能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和生产力。但这些公司能够提供的也只有这些产品和服务,而无力应对来自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达国家自身作出调整完善。在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一些新的公司形态和新的法律制度来加以配合,而福利企业、“三重底线”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会支持这些新的做法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美国,私人基金会非常流行,即便那些财富不算非常多的家庭也乐于此道,因为这能达到做善事和减少纳税的双赢目的。完全没钱的人也可以创办福利企业,实际上,这种公司就是为那些没有钱又想做好事的人设立的私人基金会。每个国家都有大批想帮助自己同胞的人,他们期待有适当的法律和社会体系框架来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才工作的。人们工作是因为这能让他们获得生活的意义,能让他们帮助自己的家人和其他人,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能福及子孙后代。而创业公司和新企业也有这样的愿望并有能力做到,只要给它们机会。
资本主义必须做出调整才能紧跟现代社会的步伐,诞生在美国的福利企业正是这种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创业公司和企业家并不仅仅想着要为自己赚很多钱,他们创办企业的动机更为深远:为了帮助自己的同胞和全人类。
那么,当你开始考虑创业的时候,也别只想着新产品和致富吧。不妨想想如何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看看你的公司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些什么吧。
(作者系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CEO)
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
很显然,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伴随发展而产生的负面状况有很多,比如环境污染,有时候这种情况是致命的,又比如社会底层成员甚至是中下层成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牺牲品,他们有可能因此失去土地,失去工作,也有可能面对一些大企业的不公正对待。在遭受这类痛苦的时候,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即使在治理得最好的国家,此类情况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而且通常政府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矛盾会越来越激化,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西方国家为解决此类问题找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慈善家以个人名义向穷人捐款,并建立起相应的私人慈善机构,以便在他们去世后还能继续这项活动。在美国,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盖茨基金会(the Gates Foundation)以及成百上千个类似的基金会就属于这类私人慈善机构。这类基金会大多规模不大,它们由小企业的企业主建立并由其家庭成员来运作。美国的税收政策鼓励富人建立这样的基金会,它们已成为解决由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支主要力量。
政府当然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力量,它为此采取的手段是提供转移支付和服务,并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收入分配。但西方国家逐渐发现,由政府直接提供资金和服务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原因来自政府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导致好的政策经常无法得到实际执行或是执行效率低下,在这整个过程中会浪费大量资金。当然,在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腐败也是一个主要问题,这意味着有巨款白白流失。
刻意不赚大钱的福利企业
随着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找到了解决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其它方法。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最佳方案是:让企业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当一家公司及其股东的经营目标是为公司和投资者赚钱而不是为了行善积德时,该如何促使其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呢?过去10年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方法,甚至连“资本主义”的概念也随之开始发生了改变。
过去几年中,美国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的企业类型,除了赚钱之外,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也是这类公司的经营目标。这类公司被称为“福利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它们在注册成立之时,就将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作为与盈利并列的经营宗旨。目前,已有超过14个州以立法的形式确保福利企业的权益,尽管还有很多州尚未设立此类法案,但这已成为一个趋势。
通常来说,企业行为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福利企业立法正是出于这个目的。福利企业的经营者常常会出于让公司股东之外的人和机构受益的目的而有意不使公司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此时就需要专门的法律来保护此类行为。
哪些是福利企业有责任关注的社会福利目标呢?相关法案规定,凡是能够促进环境和社会问题解决的目标都包括在内,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比如贫困、歧视、偏见、职场问题和环境问题(包括所有类型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保护问题)。而且,福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法活动都受该法案的保护。
听上去似乎有些令人意外,但宗教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福利企业”形态。在西方,宗教团体曾是扶危济困和保护环境的首选非政府资源。在美国,宗教团体已成为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强有力推动因素。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避免让福利企业沾染宗教背景。从法律层面看,宗教组织不属于福利企业,也没有人认为这两者间具有关联。它们本身属于非营利组织,因此不需要立法来对其社会福利行为加以保护,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它们确实经常会做一些福利企业份内的事。
传统企业也能做“福利”
福利企业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传统定义和运转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理想主义者心目中的资本主义模式。除了美国,欧洲国家也在资本主义的创新方面进行着探索。过去几年,一些欧洲国家在逐步推行一个名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 ,缩写为TBL)的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也正通过联合国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三重底线”是一种新的财务核算方式,它不仅要显示企业在经营业绩方面的成效,还要显示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业绩。
“三重底线”追求的目标与福利企业类似,它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项目。显然,这也是资本主义自身演进的一个新途径。另一方面,“三重底线”与福利企业的本质并不完全相同。其区别在于,实现社会和环境利益最大化是后者正式的经营目标,而“三重底线”是传统型企业自愿执行的商业原则。恪守“三重底线”的企业不会过于追求社会和环境利益,更不会刻意追求其最大化,否则经营者将有可能遭到股东们的起诉,因为他们的职责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哪些公司是“三重底线”商业原则的代表呢?这个名单中包括一些著名企业,比如美国的耐克公司、联邦快递、文印和外包服务的领先企业金考公司(Kinkos)以及英国的零售商乐购公司(Tesco),等等。但耐人寻味的是,遵循“三重底线”原则的公司大多还是非政府组织或公共部门企业,它们的创办者通常是诸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所以,尽管“三重底线”已经成为让资本主义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驱动力,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初步的举措。与之相比,福利企业可能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因为这类企业在追求社会和环境目标的时候遵循着正式的法律条款。
如今,福利企业在美国也还属于新生事物。尽管我们期望福利企业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目前这类企业还为数不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将是商业社会中的少数派。这也可以理解,当有可能赚大钱的时候,甘愿放弃这种机会的公司毕竟不多。 美国现有的福利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比如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创办的生产无毒害婴儿用品的“诚实公司”(the Honest Company)。大型企业成为福利企业的难度很大,因为它们通常是上市公司,肩负着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法律责任。但我认为,将来福利公司的原则框架完全可以被应用到大型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运营管理中。
虽然大多数美国企业还不愿意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但是在福利企业引致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出现调整的时候,大多数的主流企业还是做出了一些响应。在美国,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大公司的常规战略,也就是说,它们通过一套正式的方案来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自然环境的改善,这通常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缩写为CSR)。
实际上,很多美国的大学都开设了可持续发展课程。这种正式的学位课程大多数是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学过该课程的研究生毕业后会成为各大公司的抢手人才。这是因为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社会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它们的行为必须更加环保,更有社会责任感。关于这一点,不妨来看一下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发生的原油泄漏事件。当时英国石油公司不得不为一事件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获得赔偿的对象不仅包括那些经济利益受损的企业,还包括为动物受害者争取权益的环保组织以及那些生活境遇因原油泄露而雪上加霜的贫困群体。
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赢
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胆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发达国家来说,积极的一面在于国民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人们也会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挑战。
在发达国家,企业家创办的新公司能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和生产力。但这些公司能够提供的也只有这些产品和服务,而无力应对来自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达国家自身作出调整完善。在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一些新的公司形态和新的法律制度来加以配合,而福利企业、“三重底线”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会支持这些新的做法吗?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美国,私人基金会非常流行,即便那些财富不算非常多的家庭也乐于此道,因为这能达到做善事和减少纳税的双赢目的。完全没钱的人也可以创办福利企业,实际上,这种公司就是为那些没有钱又想做好事的人设立的私人基金会。每个国家都有大批想帮助自己同胞的人,他们期待有适当的法律和社会体系框架来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才工作的。人们工作是因为这能让他们获得生活的意义,能让他们帮助自己的家人和其他人,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能福及子孙后代。而创业公司和新企业也有这样的愿望并有能力做到,只要给它们机会。
资本主义必须做出调整才能紧跟现代社会的步伐,诞生在美国的福利企业正是这种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创业公司和企业家并不仅仅想着要为自己赚很多钱,他们创办企业的动机更为深远:为了帮助自己的同胞和全人类。
那么,当你开始考虑创业的时候,也别只想着新产品和致富吧。不妨想想如何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看看你的公司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些什么吧。
(作者系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