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追求一个“乐 ”字——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鲜活起来,学得兴致盎然,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教学的追求。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些。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有关各种动物的课件,在导入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然后多媒体播放动物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立刻被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地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的智慧之门。
二、实现一个“展”字——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展现自我
如果说课堂是老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舞台,那么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组内共同合作交流后,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喜欢的线条标记出来,不懂的地方用问号在书上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体现一个“放”字—— 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的博大精深,无穷无尽,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执教《美丽的小路》文本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得大同小异,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得与众不同,他说是鸭先生做得不好,才使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不要向他学习。他的回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当起了鸭先生的辩护律师,大喊鸭先生冤枉,说他虽然犯错,但是知错、认错、改错,就是好样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强化一个“活”字——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上,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以读代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落实一个“赏”字——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赏识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語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赏识,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一、追求一个“乐 ”字——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鲜活起来,学得兴致盎然,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教学的追求。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些。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有关各种动物的课件,在导入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然后多媒体播放动物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立刻被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地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的智慧之门。
二、实现一个“展”字——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面展现自我
如果说课堂是老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舞台,那么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组内共同合作交流后,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喜欢的线条标记出来,不懂的地方用问号在书上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体现一个“放”字—— 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的博大精深,无穷无尽,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执教《美丽的小路》文本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得大同小异,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得与众不同,他说是鸭先生做得不好,才使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不要向他学习。他的回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当起了鸭先生的辩护律师,大喊鸭先生冤枉,说他虽然犯错,但是知错、认错、改错,就是好样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强化一个“活”字——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上,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以读代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落实一个“赏”字——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赏识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語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鼓励和赏识,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