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
编者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在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本文围绕几个民生热词,听百姓呼声、邀专家点评、看政府回应,以供各界参考。
特邀点评专家:朱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业:求职圆梦几多难
百姓呼声:在南京龙年首场招聘会上,从南通赶来的应届毕业生吴峰抱怨道:“大老远跑来的,一份简历也没有投出去。”年初的淮安招聘会上,省内某大学应届毕业生王同学手里拿着五六份求职简历说:“还是先找份职业锻炼锻炼吧,等有了经验、阅历后,再找一份较为固定的工作。”这些承载着家庭希望的大学生们,在大学四年即将结束之时,最大的心愿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参加一场场摩肩接踵的招聘会却找不到合适岗位,每天网投无数张简历却如同石沉大海,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真切体会。
专家点评:在我国,就业是第一位的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发达国家以青年失业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经济转轨国家以结构性失业为主,而我国就业问题面临三种类型的碰撞。其影响因素包括当前人口基数庞大、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少三个方面。这三个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就业率来减少就业问题引发的矛盾与问题。政府在提供就业援助时要抓住重点:一是帮助最困难的群体;二是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包括大学生、农民工。
政府回应:省人社厅厅长谭颖表示,今年江苏将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做好政策储备,必要时启动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重点开发好50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和1.6万个见习岗位,实施好“985”高校村官工程、“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和“三支一扶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物价:涨字牵动百姓心
百姓呼声:“除了工资不涨,几乎什么都在涨!”这两年,不断上涨的物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时时牵动着人心。生活在扬州的退休职工李阿姨告诉记者:“以前两千多的退休工资,日常开销还用不完,现在物价涨太快,这点工资根本不顶用,不得不省着点花了。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措施,把物价降下来。”南京某大学生谈同学也感受到了物价的影响,他说:“刚上大一时候,在食堂吃一顿饭五块钱就够了。而现在,一般要七八块钱。这样一来,生活费要涨不少。”
专家点评:这一轮物价上涨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两轮物价上涨后的新一轮上涨高峰。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物价上涨是市场行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复杂。但任凭物价上涨,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就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时,政府调节的“第二只手”就要发挥作用。在平抑物价方面,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蔬菜、粮油、肉食这些农副产品等群众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控、建立养殖基地、建立平价菜场等各种措施,干预其猛涨。同时可采取给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或供应券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应对困难。然而,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建立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的机制,让工资增长的速度跑过CPI增长的速度,群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政府回应:省物价局局长周卫国特别强调平价商店建设问题,他表示:合理规范平价店布局,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低收入居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周边,开店布点。江苏将制定平价店建设三年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平价商店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力争到2012年底全省各类平价店总数超过1200家。同时,江苏将继续实施平价店开办补贴和用水、用电优惠等政策,推进菜价比对和价格发布工作,引导蔬菜合理价格形成。此外,物价局将提请省政府出台《江苏省2012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13个省辖市政府和省级机关16个部门的目标责任,促进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储备各项任务的落实。
教育:幼儿人园牵万家
百姓呼声:南京某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工作人员说:“我们只对附近的协作单位招生,没有关系的不可能把孩子送进来。不是门槛高,而是教学条件好,想把孩子送进来的人太多。我们园里的老师满了5年教龄才有资格推荐一名新生入园,一般人来找关系是难上加难。”当前,“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不少家长的无奈。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俨然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去年8月,南京市有关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家长希望孩子上教办园的占75%,上集体园的占11.03%,上部门办园的占10.11%,上民办园的占3.87%。现实情况是,南京公办园比例不足60%,其中教办园比例不足20%。
专家点评: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早期教育尤其重视,出现了“寒门养贵子”现象,家长不惜代价也要培养孩子。在江苏省,进入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占了95%。群众普遍反映“入园难、入园贵”,是因为幼儿园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丧失了教育的公益性。因此,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必须从强化幼儿园的公益性角度入手,使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资源。另外,以小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来训练幼儿等方式,违背学龄前儿童成长规律,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去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对幼儿社会化中的无序行为作了规定。这是具有江苏特色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
政府回应:曹卫星副省长在今年省两会上指出:“今年将加大力度推动国民教育普及向学龄前儿童延伸。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有效新增一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他还指出,为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待遇和保教质量,省政府已明确各地要保证公办幼儿园有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用于配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
医疗:看病何时不犯愁
百姓呼声:“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与无奈。有网友反映:“每次带孩子去医院看病, 总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挂上号。有时孩子只是感冒咳嗽之类的小问题,医生却还总是要求作全身大检查,然后开一大堆药。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改变这样的状况。”农民王阿姨在南京某大医院看病的经历不堪回首:医院床位很紧张,等床位就等了好多天。医疗费用更是承受不起,一个月时间不到就花光了全家积蓄。
专家点评:“看病难”,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出现了“马太效应”,大城市的大医院条件好,对病人吸引很大。病人越多,政府投资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小医院则是负向循环。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医疗资源的公平分布。“看病贵”则是医疗机制问题,是“以药养医”的结果。医院到底是公共福利机构还是企业,定位不准,结果演化成了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机构,医药费用节节高升。政府要承担起对医疗机构定位、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对医药机构监管的责任。医院要担起管理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加重病人负担的潜规则要严格处理,加强医德教育与纪律管理。
政府回应: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表示,今年江苏将推进各项卫生改革,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医疗改革方面,2012年,全省的公立医院主要是抓好15个试点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合理调整服务价格,扭转“以药补医”机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构建价格合理、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另外,力争到年底,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居民都有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今年新农合制度要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确保以县为单位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将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最高交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且不低于8万元。
保障房:公正分配成新忧
百姓呼声:南京某大企业员工小张大学毕业一年多了,现在月收入3000元左右,但每月租房支出就要1000元,日子过得很紧,平时不得不省吃俭用,在南京买一套房子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说:“保障房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但感觉离我的生活很远,也不清楚保障房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他还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保障房分配中出现的一些怪现象,比如“开宝马住保障房”等。他想了解更多的保障房分配信息,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住进保障房,以减轻生活压力。
专家点评:保障房违规分配,这是公共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社会公平。因此保障住房分配的核心是一个公平问题。尽管我们在分配上制定了各种规则,但还不完善。保障房的分配,首先,进入门槛要严格,防止暗箱操作。正是由于申请者对其财富信息的有意隐匿,才使其有空可钻。因此,申请家庭的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信息要透明化,以便相关部门监督。其次,规范要健全,依法办事。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对查出的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坚决不能入围;已经占有保障房的,要坚决退出。尤其要加大对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闲置浪费保障房等行为的惩罚力度。
政府回应:省住建厅厅长周岚指出,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要通过源头治理,堵住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寻租漏洞。江苏已有较为完善的“三审两公示”流程。“三审”是行政部门的事,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实现信息共享以掌握申请者的准确信息,市、县、街道和乡镇作为重要的审核关口要把好关。“两公示”是社会监督参与的过程。今年我省还将建起一个对外公开、全省共享的保障房分配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全省房源在哪里、对象是谁、是否符合保障条件等。另外,正在逐步探索完善保障房的退出机制。今年将在几个城市试点“阶梯式退出”方式,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保障房之间打通转换通道。例如,对于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已经退出“低保”但仍属于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可以允许其继续居住在现有廉租房内,但应相应提高租金标准,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环境:碧水蓝天路漫漫
百姓呼声:“南京市民人均年吸入尾气90公斤”——这是省政协委员田玉岭的调查结论。许多城市的市民也会发现,房间里只要一天不打扫,就会落上一层灰,这说明大气中固体颗粒过多,环境质量偏差。在省内许多地区,水污染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苏北某县一条农庄河,河水浑浊发臭,脚下路基不断渗出黑水流入河中。当地农民向记者诉说:“这都是盲目招商引资作的孽啊!”另据信访部门统计,近些年来,环境污染方面的投诉居高不下,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强烈。
专家点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矛盾源泉。这要求我们重视环境正义问题,即不同群体在资源占有、话语表达、决策权力等方面存在不平等,从而导致在环境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不公正。承受环境污染的当地居民无法躲避,容易激起共同的愤慨与保卫家园的意识,从而形成强度与烈度较大的集体行动。我国环境非正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带来的环境后果,强势群体获取了财富、金钱后可以一走了之,而弱势群体却要承担环境污染后的恶果,通常还讨不到说法、得不到补偿。当前环保的任务主要是遏制资本与权力结合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保障环境制度正义、塑造环境主体正义品格等。
政府回应: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省今年将完成68个国控点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改造,增加PM2.5、臭氧等监测指标,2013年各县市全部形成监测能力,形成能够满足新国标评价要求的监测网络。今年还要专门制定关于防治空气污染颗粒物的法规,目前已经报省政府待批。水污染防治方面,要继续重点抓好一湖、两河、三走廊,统筹陆域和海洋,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城乡集中饮用水源地。其中,突出抓好9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和66项重点治污工程,重点监管沿江石化企业、危化品码头和直接排污口,着力整治水质较差的入江支流和面积较大的岸边污染带。此外,为了杜绝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省环保部门还将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督,突出保障减排设施正常运行、环评制度落实、重金属污染治理、化工园区整治、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五个重点。
责任编辑:苏胜利
编者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在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本文围绕几个民生热词,听百姓呼声、邀专家点评、看政府回应,以供各界参考。
特邀点评专家:朱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业:求职圆梦几多难
百姓呼声:在南京龙年首场招聘会上,从南通赶来的应届毕业生吴峰抱怨道:“大老远跑来的,一份简历也没有投出去。”年初的淮安招聘会上,省内某大学应届毕业生王同学手里拿着五六份求职简历说:“还是先找份职业锻炼锻炼吧,等有了经验、阅历后,再找一份较为固定的工作。”这些承载着家庭希望的大学生们,在大学四年即将结束之时,最大的心愿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参加一场场摩肩接踵的招聘会却找不到合适岗位,每天网投无数张简历却如同石沉大海,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真切体会。
专家点评:在我国,就业是第一位的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发达国家以青年失业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经济转轨国家以结构性失业为主,而我国就业问题面临三种类型的碰撞。其影响因素包括当前人口基数庞大、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少三个方面。这三个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就业率来减少就业问题引发的矛盾与问题。政府在提供就业援助时要抓住重点:一是帮助最困难的群体;二是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包括大学生、农民工。
政府回应:省人社厅厅长谭颖表示,今年江苏将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做好政策储备,必要时启动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重点开发好50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和1.6万个见习岗位,实施好“985”高校村官工程、“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和“三支一扶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物价:涨字牵动百姓心
百姓呼声:“除了工资不涨,几乎什么都在涨!”这两年,不断上涨的物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时时牵动着人心。生活在扬州的退休职工李阿姨告诉记者:“以前两千多的退休工资,日常开销还用不完,现在物价涨太快,这点工资根本不顶用,不得不省着点花了。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措施,把物价降下来。”南京某大学生谈同学也感受到了物价的影响,他说:“刚上大一时候,在食堂吃一顿饭五块钱就够了。而现在,一般要七八块钱。这样一来,生活费要涨不少。”
专家点评:这一轮物价上涨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两轮物价上涨后的新一轮上涨高峰。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物价上涨是市场行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复杂。但任凭物价上涨,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就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时,政府调节的“第二只手”就要发挥作用。在平抑物价方面,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蔬菜、粮油、肉食这些农副产品等群众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控、建立养殖基地、建立平价菜场等各种措施,干预其猛涨。同时可采取给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或供应券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应对困难。然而,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建立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的机制,让工资增长的速度跑过CPI增长的速度,群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政府回应:省物价局局长周卫国特别强调平价商店建设问题,他表示:合理规范平价店布局,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低收入居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周边,开店布点。江苏将制定平价店建设三年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平价商店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力争到2012年底全省各类平价店总数超过1200家。同时,江苏将继续实施平价店开办补贴和用水、用电优惠等政策,推进菜价比对和价格发布工作,引导蔬菜合理价格形成。此外,物价局将提请省政府出台《江苏省2012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13个省辖市政府和省级机关16个部门的目标责任,促进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储备各项任务的落实。
教育:幼儿人园牵万家
百姓呼声:南京某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工作人员说:“我们只对附近的协作单位招生,没有关系的不可能把孩子送进来。不是门槛高,而是教学条件好,想把孩子送进来的人太多。我们园里的老师满了5年教龄才有资格推荐一名新生入园,一般人来找关系是难上加难。”当前,“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不少家长的无奈。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俨然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去年8月,南京市有关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家长希望孩子上教办园的占75%,上集体园的占11.03%,上部门办园的占10.11%,上民办园的占3.87%。现实情况是,南京公办园比例不足60%,其中教办园比例不足20%。
专家点评: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早期教育尤其重视,出现了“寒门养贵子”现象,家长不惜代价也要培养孩子。在江苏省,进入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占了95%。群众普遍反映“入园难、入园贵”,是因为幼儿园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丧失了教育的公益性。因此,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必须从强化幼儿园的公益性角度入手,使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资源。另外,以小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来训练幼儿等方式,违背学龄前儿童成长规律,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去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对幼儿社会化中的无序行为作了规定。这是具有江苏特色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
政府回应:曹卫星副省长在今年省两会上指出:“今年将加大力度推动国民教育普及向学龄前儿童延伸。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有效新增一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他还指出,为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待遇和保教质量,省政府已明确各地要保证公办幼儿园有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用于配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
医疗:看病何时不犯愁
百姓呼声:“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与无奈。有网友反映:“每次带孩子去医院看病, 总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挂上号。有时孩子只是感冒咳嗽之类的小问题,医生却还总是要求作全身大检查,然后开一大堆药。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改变这样的状况。”农民王阿姨在南京某大医院看病的经历不堪回首:医院床位很紧张,等床位就等了好多天。医疗费用更是承受不起,一个月时间不到就花光了全家积蓄。
专家点评:“看病难”,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出现了“马太效应”,大城市的大医院条件好,对病人吸引很大。病人越多,政府投资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小医院则是负向循环。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医疗资源的公平分布。“看病贵”则是医疗机制问题,是“以药养医”的结果。医院到底是公共福利机构还是企业,定位不准,结果演化成了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机构,医药费用节节高升。政府要承担起对医疗机构定位、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对医药机构监管的责任。医院要担起管理医务人员的责任,对加重病人负担的潜规则要严格处理,加强医德教育与纪律管理。
政府回应: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表示,今年江苏将推进各项卫生改革,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医疗改革方面,2012年,全省的公立医院主要是抓好15个试点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合理调整服务价格,扭转“以药补医”机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构建价格合理、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另外,力争到年底,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居民都有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今年新农合制度要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确保以县为单位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将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最高交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且不低于8万元。
保障房:公正分配成新忧
百姓呼声:南京某大企业员工小张大学毕业一年多了,现在月收入3000元左右,但每月租房支出就要1000元,日子过得很紧,平时不得不省吃俭用,在南京买一套房子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说:“保障房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但感觉离我的生活很远,也不清楚保障房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他还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保障房分配中出现的一些怪现象,比如“开宝马住保障房”等。他想了解更多的保障房分配信息,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住进保障房,以减轻生活压力。
专家点评:保障房违规分配,这是公共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社会公平。因此保障住房分配的核心是一个公平问题。尽管我们在分配上制定了各种规则,但还不完善。保障房的分配,首先,进入门槛要严格,防止暗箱操作。正是由于申请者对其财富信息的有意隐匿,才使其有空可钻。因此,申请家庭的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等信息要透明化,以便相关部门监督。其次,规范要健全,依法办事。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对查出的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坚决不能入围;已经占有保障房的,要坚决退出。尤其要加大对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闲置浪费保障房等行为的惩罚力度。
政府回应:省住建厅厅长周岚指出,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要通过源头治理,堵住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寻租漏洞。江苏已有较为完善的“三审两公示”流程。“三审”是行政部门的事,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实现信息共享以掌握申请者的准确信息,市、县、街道和乡镇作为重要的审核关口要把好关。“两公示”是社会监督参与的过程。今年我省还将建起一个对外公开、全省共享的保障房分配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全省房源在哪里、对象是谁、是否符合保障条件等。另外,正在逐步探索完善保障房的退出机制。今年将在几个城市试点“阶梯式退出”方式,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保障房之间打通转换通道。例如,对于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已经退出“低保”但仍属于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可以允许其继续居住在现有廉租房内,但应相应提高租金标准,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环境:碧水蓝天路漫漫
百姓呼声:“南京市民人均年吸入尾气90公斤”——这是省政协委员田玉岭的调查结论。许多城市的市民也会发现,房间里只要一天不打扫,就会落上一层灰,这说明大气中固体颗粒过多,环境质量偏差。在省内许多地区,水污染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苏北某县一条农庄河,河水浑浊发臭,脚下路基不断渗出黑水流入河中。当地农民向记者诉说:“这都是盲目招商引资作的孽啊!”另据信访部门统计,近些年来,环境污染方面的投诉居高不下,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强烈。
专家点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矛盾源泉。这要求我们重视环境正义问题,即不同群体在资源占有、话语表达、决策权力等方面存在不平等,从而导致在环境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不公正。承受环境污染的当地居民无法躲避,容易激起共同的愤慨与保卫家园的意识,从而形成强度与烈度较大的集体行动。我国环境非正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带来的环境后果,强势群体获取了财富、金钱后可以一走了之,而弱势群体却要承担环境污染后的恶果,通常还讨不到说法、得不到补偿。当前环保的任务主要是遏制资本与权力结合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保障环境制度正义、塑造环境主体正义品格等。
政府回应: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省今年将完成68个国控点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改造,增加PM2.5、臭氧等监测指标,2013年各县市全部形成监测能力,形成能够满足新国标评价要求的监测网络。今年还要专门制定关于防治空气污染颗粒物的法规,目前已经报省政府待批。水污染防治方面,要继续重点抓好一湖、两河、三走廊,统筹陆域和海洋,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城乡集中饮用水源地。其中,突出抓好9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和66项重点治污工程,重点监管沿江石化企业、危化品码头和直接排污口,着力整治水质较差的入江支流和面积较大的岸边污染带。此外,为了杜绝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省环保部门还将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督,突出保障减排设施正常运行、环评制度落实、重金属污染治理、化工园区整治、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五个重点。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