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说、多写。而多读是学习语文之根本。那么,怎样做才能把多读、读好落到实处呢?笔者谈一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读感知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雪娃娃》一文是一首儿歌,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语言节拍错落有致,双句韵脚明快顺口,而且整首儿歌想象丰富,表达了童心、童趣。如把人形的雪堆及太阳当人看,称作“娃娃”、“公公”,像人一样能“看家”能“抱人”。所以本课非常适宜朗读和背诵训练。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指导,感用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新颖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而其中所蕴涵的童心、童趣自然而然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流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开始,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对问题缺乏兴趣,思维主动性往往不高,思考的深度广度都大打折扣。要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阅读教学就要体现阅读的过程规律,不能不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看企鹅》一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还附有插图。读书时,借助拼音,边读书边观察图画,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光正看得起劲,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以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这样一摆弄,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通过自读学习,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去读懂文章,可以边读边想边划(重要的字词句)边摆等。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
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不断,拉锯式的问答充斥课堂,学生读书时间却很少。须知,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
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朗读、默读、浏览各种读书方式要灵活运用,整体读,重点读都要关注。中高年级要特别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要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回答问题的要点,让学生通过画画、写写等方式学会梳理要点。这样一定会促进学生思维全面性的发展,学生会力求全面思考问题,教学中学生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积弊会得到改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训练。
四、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我班每周安排了一次的阅读指导课,这节课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而是精心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读书兴趣,做到课上有所得,并以此拓展延伸到课外,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学了《争吵》就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学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就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本期我上了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走进神话故事》,带领学生走进了更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一节课,老师只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的,不仅在神话故事里可以感受到,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传说故事、科学故事、生活故事等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课外阅读方法去阅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这样看来,教给学生读书是多么重要呀!对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要把每一篇课文教“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书声琅琅,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引导学生自读感知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雪娃娃》一文是一首儿歌,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语言节拍错落有致,双句韵脚明快顺口,而且整首儿歌想象丰富,表达了童心、童趣。如把人形的雪堆及太阳当人看,称作“娃娃”、“公公”,像人一样能“看家”能“抱人”。所以本课非常适宜朗读和背诵训练。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指导,感用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新颖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而其中所蕴涵的童心、童趣自然而然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流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开始,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对问题缺乏兴趣,思维主动性往往不高,思考的深度广度都大打折扣。要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阅读教学就要体现阅读的过程规律,不能不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看企鹅》一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还附有插图。读书时,借助拼音,边读书边观察图画,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光正看得起劲,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以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这样一摆弄,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通过自读学习,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去读懂文章,可以边读边想边划(重要的字词句)边摆等。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
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不断,拉锯式的问答充斥课堂,学生读书时间却很少。须知,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
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朗读、默读、浏览各种读书方式要灵活运用,整体读,重点读都要关注。中高年级要特别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要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回答问题的要点,让学生通过画画、写写等方式学会梳理要点。这样一定会促进学生思维全面性的发展,学生会力求全面思考问题,教学中学生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积弊会得到改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训练。
四、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我班每周安排了一次的阅读指导课,这节课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而是精心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读书兴趣,做到课上有所得,并以此拓展延伸到课外,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学了《争吵》就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学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就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本期我上了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走进神话故事》,带领学生走进了更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一节课,老师只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的,不仅在神话故事里可以感受到,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传说故事、科学故事、生活故事等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课外阅读方法去阅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这样看来,教给学生读书是多么重要呀!对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要把每一篇课文教“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书声琅琅,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