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话题”栏目与论坛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网互动已经是平面媒体发展的大方向。《平顶山日报》在报网互动方面也积极行动,其中《读者之声》版“百姓话题”栏目与论坛互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百姓话题”栏目是创建于2000年的一个老栏目,每周六预告一个话题,由读者参与讨论,在下周六整理见报,同时预告下期话题。“百姓话题”栏目以“大家点题,大家评说”为栏目理念,以打造鹰城人的公共话语平台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平顶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栏目发展过程中,最初以记者采访整理的形式刊发,后来改为读者自由来稿。读者来稿也随着报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只能接受书面来稿,后来发展到接收电子邮件,后来又接收手机短信,总之读者的参与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丰富。2006年10月17日,在网友的帮助下,在大河论坛的支持下,“百姓话题”栏目在大河论坛媒体互动板块建立了工作论坛“鹰城百姓”,进一步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
  从2006年10月17日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事实证明报网互动并非一“动”就行,报网互动离开传统的读者参与方式,新老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群众参与,才能更广泛地反映民意。
  
  一、打开了一扇窗户
  
  2006年10月17日,“百姓话题”在大河论坛媒体互动板块开设“鹰城百姓”论坛,“百姓话题”的负责编辑担任主要负责的版主,另外招募两名热心网友任副版主,协助版主工作。报纸上的话题预告见报后,版主将话题预告贴在论坛上,并置顶,网友可以自己选择是跟帖发表讨论,还是将稿件发送到信箱。话题内容见报后,编辑将见报内容贴到论坛上。另外,网友还可以自己在论坛上发帖推荐下期讨论的话题。“百姓话题”栏目与论坛互动为栏目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开辟了新局面。
  一是扩大了稿件来源。由于报纸的读者与论坛的网友是两个不完全重叠的群体,所以在论坛上发布话题预告等于为报纸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带来了一批新的读者。尽管这里面肯定会有一部分重合,甚至有一部分网友就是以前的热心作者,但还是为话题带来了新的关注者、参与者。并且这些新的参与者会随着话题的关注度成倍放大。
  二是话题更容易形成焦点。原来的电子邮件来稿,尽管读者讨论的重点会自然地向主要问题集中,但是由于不是直接讨论,参与者不知道其他读者的观点,所以不能形成针锋相对的阵势。但在论坛上发帖后,部分网友直接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网友能够看到其他网友的观点,在跟帖时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形成讨论的焦点
  三是话题更贴近读者。这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话题更容易产生了。在建立论坛之前,想话题主要靠负责话题的编辑,编辑每天要认真阅读当地的报纸和全国的主要媒体,从中选取可以作为话题的题材。但有了论坛之后,网友会把自己关心的新闻贴到论坛上,还会根据相关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编辑通过论坛就能发现这一周网友关注的重点,从而从中选出合适的题目作为话题。另一方面,网友推荐的话题也多了。论坛鼓励网友推荐话题,对于成功推荐话题的网友,除了由版主给予虚拟奖励外,还按话题投稿见报的标准发稿费,所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网友遇到自己觉得可以讨论的题目就会在论坛上发帖推荐。而其他网友看到后会跟帖就是否有必要作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是扩大栏目影响。话题每期见报后,编辑都将见报内容贴到论坛上,让网友及时了解稿件是否见报,也让很多的网友看到话题内容。栏目刊发的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经常被其他网站转载,比如2006年6月18日刊发的话题《短信欺诈 问题在哪儿》,就被多家网站转载。网络也扩大了话题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了报纸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的来看,报纸与论坛互动后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报纸与网友的互动。这种互动让话题更容易产生,更贴近读者,同时扩大了稿源,扩大了栏目的影响。二是网友与网友互动。论坛一方面是搭建了报网互动的平台,同时也搭建了网友互动的平台。这样就为网友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而这项便利的副产品便是使话题的焦点更突出。
  
  二、遇到的一些问题。
  
  设立论坛对于“百姓话题”栏目来说是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栏目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论坛固有的属性也使编辑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问题。
  一是网友的代表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论坛的网友结构不够平衡。从身份上看,以工人和知识分子居多。农民由于知识和上网条件方面的原因,上网的不多。从职业上再细分,以大企业工人、教师、机关公务员居多。尤其是教师和国有企业的工人,在论坛的网友里面占很大比例。从事不同的工作就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在发帖方面就体现出来。所以这就使话题的来稿面临代表性的问题。
  二是论坛的管理问题。从客观上讲,网友上论坛主要是为了玩,为了放松。而“鹰城百姓”的定位是工作论坛。所以网友的“玩”与论坛的定位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三是专业与人气的矛盾。这个问题其实与上一个问题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论坛究竟该如何定位,如果定位于专业工作论坛,那将就意味着人气不会太高,特别对于一个将目标网友限定在一个城市的论坛来说。其实其他报纸的同类办法的同类栏目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东北一家晚报的一个栏目,其论坛纯粹就是个投稿信箱,每天的发帖量非常有限,更没有什么讨论之说。
  总的来说,报纸与论坛联动产生的问题是基于论坛的自由属性产生的。在这里自由发言成了把双刃剑,它正是论坛的力量所在、魅力所系,同时对于想充分利用它的报纸来说,如何控制就成了个难题。
  
  三、正确引导是关键
  
  报纸与论坛互动为报纸打开了一扇窗户,开辟了一个更直接接触读者的途径,但窗户开了什么都有可能飞进来,关键是如何引导。
  一是提供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论坛。就目前的大河论坛来说,下面分为时政、城市、女性、财经、娱乐等多个版块,为不同爱好的网友提供了充分细分的陣地。但是对于其城市论坛版块的各个论坛来说,却是一个单一的论坛。网友都喜欢与自己熟悉的网友进行交流,而交流时不懂交流财经内容时到财经方面的论坛,灌水时到娱乐方面的论坛,所以城市论坛的帖子也经常是五花八门。在“鹰城百姓”设立之初,有大量灌水帖时我就想到,是不是应该在“鹰城百姓”下面再设一下纯粹娱乐的子论坛,让网友各取所需。结果由于管理员顾虑到人气问题没有落实。但后来,大河论坛设立城市论坛“鹰城印象”后,把平顶山有关的三个论坛放到一块儿,以“鹰城印象”为主,以“鹰城副刊”、“鹰城百姓”为辅,这样设置恰巧满足了网友的需求,网友如果想参与严肃话题的讨论可以在“鹰城百姓”、“鹰城印象”,纯粹灌水则更多地是到“鹰城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解决了长期困扰“鹰城百姓”的老问题——专业化的问题。目前《平顶山日报》自己的论坛正在改版,改版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二是将论坛管理作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目前“鹰城百姓”论坛的管理已是编辑担任主要的版主,另外还有两个网友任版主,以编辑管理为主。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管理好论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需要时间,一个版主要想管理好一个论坛必须每天在线8个小时以上,主要工作是发原创帖,发与论坛定位相关的主题帖,跟帖、顶帖。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所以《平顶山日报》自己的论坛如果成功改版,必须考虑设立专人管理与报纸互动的论坛,或者将编辑管理论坛的工作作为其职责的一部分纳入工作考核。
  三是报纸引导论坛。为了更好地实现报纸与论坛互动,应该发挥报纸的优势,引导论坛向符合论坛定位的方向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的传统优势还是非常大的,其读者面和社会影响是目前的论坛也无法企及的。所以编辑应该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借助报纸引导论坛。比如借助比较成功的话题,点明与报纸互动的论坛,引导关注地方发展的网友到论坛上去,引导想反映的问题,想表达自己呼声的读者到论坛上去。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在读者心目中塑造出一个论坛的定位,吸引对相关问题关注、有相关意见想表达的读者上论坛,从而改进网友的结构,带动论坛良性发展。
  实践证明,报纸与论坛相比还是有自己优势的,所以在报纸与网络互动的前提应该是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读者面广的优势,这是报网互动的前提。同时,在报纸与论坛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论坛自由讨论的特性,充分发掘利用论坛的优势,从而更好地让报纸与论坛互动,进而充分发挥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优势,把报纸办得更好,把栏目办得更活,更有影响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平顶山日报社)
其他文献
这里的“作品”,固然包含一篇篇文章、稿件,也包含一块块版面、一张张报纸、一期期刊物、一个个视听节目,总之是我们脑力劳动成果的外化体现。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新闻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
期刊
2006年底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视频共享网站YoTube,这一收购事件又成为这一年互联网业界的一大焦点。同时,网络视频也以这样的高姿态彻底出现在了公众面前。综观网络视频发展的几年历程,单单从传媒巨头对网络视频共享的关注度可以看出网络视频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对于如何定义网络视频,学界却是众说纷纭。    一、网络视频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对于网络视频的定义,学界和业
期刊
何亮亮,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在内地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年轻时在农村插过队、在工厂做过轧钢工。上世纪8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后一直从事媒体工作,参与多项重大新闻的采编与评论。2001年加入凤凰卫视,担任凤凰卫视言论部副总监,主持和参与多个评论类节目。他的评论风格犀利深入,清晰明快,很受观众欢迎。    今传媒(下同):非常感谢您接受《今传媒》的专访。想先问您一个问题:加入凤凰卫视,是您自
期刊
《解放日报》体育部还是比较有气魄的,刘翔去美国开刀、做手术以及康复治疗,已有两个多月了,这次专门派记者张玮去采访。我想刘翔单就开刀、做手术、康复治疗来说,确实也没有多少新闻可写呀!而且各报也通过各种渠道作了报道,究竟还有什么可写的呢?2月7日读了张玮发回的《异国他乡有暖流——刘翔身边的华人们》后,又不能不为记者思路比较开阔,能从刘翔身边的华人朋友对他的关心、关爱,着手去做文章、写报道,很好。确实也
期刊
《现代快报》发行队伍始建于2003年,在建设初期由于忙于市场开拓,忽视了用工的规范化管理,部分员工上岗未签约,用工性质不明确,所以留下一些劳工纠纷的隐患。为此,我们曾于2005年5月,委托江苏省境外就业服务中心与全体员工签订了“非全日制派遣”协议。但是在这之前以及之后还是遗留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我们。特别是遇到公司裁员或员工离职,双方往往在“事实劳动关系下应有权益”和“加班费”这两个
期刊
《陕西楞娃》,这是一部由资深媒体人杨玉坤写的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从1964年大学毕业走进陕西日报社大门起,他先后跑农林水口、科技口、文艺口。跑“农林水口”时,他发现了中国黄土地继秦代郑国、汉代白公之后划时代的可歌可泣的治水英雄李仪祉,就迈起铁脚板,上天入地、四里八乡搜集主人公的素材;跑“科技口”时,他对李仪祉及其所生存的民俗文化生态,做了理性的发掘与历史纵深的思考;跑“文艺口”时,他生出灵感
期刊
《北京印象》与《信念的力量》诞生于“VISION BEIJING国际导演拍北京”活动,是5位著名导演倾力打造的奥运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很突出的两部。前者由法国导演帕特利斯·勒孔特执导,以印象画派般的风格诉说着一个西方导演眼中的北京印象;而后者在英国导演达瑞尔·古德里奇的魔棒指挥下,洋溢着百年奥运梦想成真的激情与梦想。  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人的本性,即在于人能创造文化,而符号形式正是人类文
期刊
200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60周年。这一天,作为市委机关报的《唐山劳动日报》表现不俗。对开60个版的《纪念唐山解放60周年经典特刊》(以下简称《经典特刊》),声势浩大,广告收入过百万元,令同城的《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和《唐山晚报》黯然失色,值得玩味。     一、策划缘起及成功原因分析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
期刊
记得当年第五届人大召开中有一项重大新闻改革,名为“化整为零”:以往每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按惯例,即报上一登了事,但那次不是这样处理,登还是要登的,但登之前,先通过新华社用新闻稿的形式,化成五六条或七八条新闻的形式,对报告重点内容一一加以报道,而每则新闻也就五六百或七八百字,将报告中精髓简要地介绍一下。这样的報道效果很好,既使人知道政府报告总体的内容,又对其中精要部分逐一突出,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与
期刊
当前,在新技术浪潮的推进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传统纸媒纷纷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媒介融合的新时期已经到来。一些纸媒已经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手段,推出了电子报纸、手机报、新闻视屏公告、综合新闻网站等,将新闻信息载体从单一的印刷纸变成了多种不同载体的集群。  纸媒转型已成大势所趋,要向24/7(即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报道)传播模式转型,实现一次采集、整合利用、多次发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