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作品”,固然包含一篇篇文章、稿件,也包含一块块版面、一张张报纸、一期期刊物、一个个视听节目,总之是我们脑力劳动成果的外化体现。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新闻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相比不断有新内容的东西。比如作品获奖,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今天要有新的追求,明天要有更新的追求,这也是“活”的意思。
“有作品”,首先要有数量,然后要有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是要由数量作基础作支撑的。比如专栏,你没有作品数量,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刊出几篇东西,怎么算是专栏?如同一个农民你打不出一定数量的粮食,一个小说家你写不出一定数量的小说,那何以证明你是农民是作家?针对近些年来,新闻传媒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中间实际存在的“懒”、“散”、“疲”,我们特别要提倡勤奋地劳动,多多地出作品,而且要“认真扎实地多出作品”,而不是“马马虎虎、粗制滥造来一篇”。有了“认真扎实地多出作品”这一条,“出精品”也才能够有保障,也就有了保障。
我40年间,发表各类作品(评论、杂文居多)3000多篇,真正有些分量、放得住的,我估计超不过10%,300多篇而已,这是很令我惭愧的。但我不后悔,所谓“沙里淘金”,因为如果没有前头的3000多篇,那就不可能有这后头的300多篇。
今天提出“有作品”,还有一层新的含义:那就是随着因特网等科技的进步,“原创”成了问题,不少人投机取巧,找捷径,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载他人的东西,拼凑成所谓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因为这些做法与偷窃、剽窃没有本质不同。
关于“有作品”,还有两点值得强调:
其一,要有所创新。与自己和别人的“过去”比,有些不同,有些改善,有些进步,有些突破。
其二,要有自己的特点。“枣花虽小能结实,不若牡丹空挂枝。”我可以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好的、不是最早的、不是最全的、不是最美的,但,我是“有特点的”。
我主笔《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20年(1988—2008),比较成功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说它“有所创新”,是说它对于传统的报纸言论,尤其是傳统的党报言论,进行了“与杂文的某种程度的借鉴、杂交和融合”。 说它“有自己的特点”,是指它的文章样式、语言文字乃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带有我这个主笔的独立风格的东西。
经验证明:文章的“一般化”、“大路货化”,就是一种没有希望的路子。
创新和有自己的特点,是生存权问题,更是生命力问题。你要使自己的作品,在“芸芸众‘作’”中有一席之地,乃至脱颖而出,成为有影响的作品,那就必须、不可以不( have to )有所创新和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年来,我们的新闻传媒界,有三个我以为不好的现象、危险的倾向:
其一是不少报刊和广播、电视的言论很弱,新闻信息与思想信息“一手硬一手软”,有的社长、总编辑不仅自己写不出漂亮言论,甚至不知言论为何物;
其二是有些传媒中人,年纪轻轻就不安心攻业务,“闹官”,当个小官(“副主任”什么的)就不再深入群众、生活和实际,不再采访和写稿了;
其三是把神圣的媒体同“官场”尤其是腐朽的“官场”混为一谈,主任一级的“官”就颐指气使,像模像样当起甩手掌柜,社长、台长、总编辑则更加了得。
那么请问:长此以往,还怎么出得来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播音、名评论员?还怎么出得来好作品、名报刊和在全国打得响的广播、电视和网络?
我想发出一个警告:“新闻单位衙门化,媒体主事官僚化,记者编辑浮躁化,思想肤浅化,作品钞票化”是非常要命的坏现象!
(作者系《河北日报》高级编辑)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新闻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相比不断有新内容的东西。比如作品获奖,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今天要有新的追求,明天要有更新的追求,这也是“活”的意思。
“有作品”,首先要有数量,然后要有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是要由数量作基础作支撑的。比如专栏,你没有作品数量,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刊出几篇东西,怎么算是专栏?如同一个农民你打不出一定数量的粮食,一个小说家你写不出一定数量的小说,那何以证明你是农民是作家?针对近些年来,新闻传媒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中间实际存在的“懒”、“散”、“疲”,我们特别要提倡勤奋地劳动,多多地出作品,而且要“认真扎实地多出作品”,而不是“马马虎虎、粗制滥造来一篇”。有了“认真扎实地多出作品”这一条,“出精品”也才能够有保障,也就有了保障。
我40年间,发表各类作品(评论、杂文居多)3000多篇,真正有些分量、放得住的,我估计超不过10%,300多篇而已,这是很令我惭愧的。但我不后悔,所谓“沙里淘金”,因为如果没有前头的3000多篇,那就不可能有这后头的300多篇。
今天提出“有作品”,还有一层新的含义:那就是随着因特网等科技的进步,“原创”成了问题,不少人投机取巧,找捷径,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载他人的东西,拼凑成所谓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因为这些做法与偷窃、剽窃没有本质不同。
关于“有作品”,还有两点值得强调:
其一,要有所创新。与自己和别人的“过去”比,有些不同,有些改善,有些进步,有些突破。
其二,要有自己的特点。“枣花虽小能结实,不若牡丹空挂枝。”我可以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好的、不是最早的、不是最全的、不是最美的,但,我是“有特点的”。
我主笔《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20年(1988—2008),比较成功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说它“有所创新”,是说它对于传统的报纸言论,尤其是傳统的党报言论,进行了“与杂文的某种程度的借鉴、杂交和融合”。 说它“有自己的特点”,是指它的文章样式、语言文字乃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带有我这个主笔的独立风格的东西。
经验证明:文章的“一般化”、“大路货化”,就是一种没有希望的路子。
创新和有自己的特点,是生存权问题,更是生命力问题。你要使自己的作品,在“芸芸众‘作’”中有一席之地,乃至脱颖而出,成为有影响的作品,那就必须、不可以不( have to )有所创新和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年来,我们的新闻传媒界,有三个我以为不好的现象、危险的倾向:
其一是不少报刊和广播、电视的言论很弱,新闻信息与思想信息“一手硬一手软”,有的社长、总编辑不仅自己写不出漂亮言论,甚至不知言论为何物;
其二是有些传媒中人,年纪轻轻就不安心攻业务,“闹官”,当个小官(“副主任”什么的)就不再深入群众、生活和实际,不再采访和写稿了;
其三是把神圣的媒体同“官场”尤其是腐朽的“官场”混为一谈,主任一级的“官”就颐指气使,像模像样当起甩手掌柜,社长、台长、总编辑则更加了得。
那么请问:长此以往,还怎么出得来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播音、名评论员?还怎么出得来好作品、名报刊和在全国打得响的广播、电视和网络?
我想发出一个警告:“新闻单位衙门化,媒体主事官僚化,记者编辑浮躁化,思想肤浅化,作品钞票化”是非常要命的坏现象!
(作者系《河北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