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民俗文化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智慧宝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
  一、时代迫切的需要
  1、 小学生道德现状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顶撞老师,满口脏话等等,造成青少年犯罪案件多发。
  2、应试教育对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育部门仍然以分取人,过分强调智,而忽视德,录取学生时只看成绩,几乎不管其它方面。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普遍不受重视,大部分任课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根本达不到教育孩子思想之目的。
  二、民俗文化的意义
  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如:节日民俗,它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
  1、民俗文化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心。
  “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激励后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健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它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端午节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暗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民俗文化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
  “中秋节”是人们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乡思、乡恋之情,也蕴涵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
  “春节”是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则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人们,每年都要克服一切困难,赶在除夕夜之前到家,为的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是美好和祝福的一种企盼。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3、民俗文化能促进家庭和睦,人际的和谐。
  民俗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团聚与交流情感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那些平日不来往的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的问声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它们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4、民俗文化为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
  “春节”,人们用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给压岁钱等形式来表示祝贺,表达心中的美好祝愿与祈祷;“七夕”蕴涵了诚信友爱、忠贞不渝等观念;“中秋节”以拜月、赏月、吃月饼等活动表达了希望家人团聚,共同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利用这些民俗节日的特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较好的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搭载教育平台,积极推广民俗文化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从基本的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如:我校把民俗礼仪展示在墙壁上,对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情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展示在墙壁上的民俗文化是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能形象直观的感染着每个学生,我想我们的活动一定能使学生的生活充满动力,活动的价值一定能得到无可比拟的彰显。
  四、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思想内涵,发挥它的教育效能。
  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礼仪习俗
  如:《将相和》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勇敢机智,对朋友团结谦让,使廉颇深受感动,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地位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一礼仪体现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顾全大局的崇高风尚。
  2、劳作习俗
  如:《葡萄沟》: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以盛产葡萄闻名。人们制作的葡萄干也十分有名,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一劳作习俗,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3、信仰习俗
  如:《腊八粥》:腊月初八做“腊八粥”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文章通过“我”家做腊八粥这一习俗,深深地表达了“我们对周总理无比爱戴、无限敬仰之情”。
  4、时节习俗
  《观潮》:“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课文正是通过对人民观潮习俗的描写,赞颂了祖国的壮美河山。
  另外,《颐和园》《赵州桥》中的建筑习俗,《八角楼》《三味书屋》中的器物习俗,也同样有着很强的思想性。
  通过对教材中习俗的挖掘和分解,增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礼仪禁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对养成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2014年暑假,我和孩子随团去草原旅游时,那个导游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都是些散客,每天时间都很紧,所以每次集合时的时间观念需要特别强,那个导游每次集合完出发时,都不是抱怨哪个家庭来的晚了,而是表扬哪几个家庭时间观念强。开始,还有个别人会迟到,没想到这样集合了两三次以后,大家几乎都会提前到达集合地点,而且,大家都习惯于比谁家来得更早些。当然,导游的表扬也从没间断。  秋季开学后,我新接了一个
期刊
由于文言文是我国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在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无疑彰显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可是多数语文教师再怎么教学,总是屡屡遭遇教学尴尬,学生也“受益匪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瓶颈”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局限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在他们那个特有的文言环境中产生的作品,因而文字
期刊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正是教育园丁的真实写照。能成为一名教师,让我感觉很幸福。当我接触到懂事的孩子时,会不由得生出很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不是这份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份爱与责任。执著而不执迷,淡定而不淡漠,平凡却不平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有大爱的人,而这份爱,就蕴涵于平凡的坚守
期刊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理念,也正深刻影响着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和谐交往,互动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
期刊
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的一篇演讲,里面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是一种冲动的感情,它使情感炽热化。教学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的
期刊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  目前,学生的作文不尽人意,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为难情绪严重。即使硬着头皮写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万人一面,极少有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教师就给学生设置了许多“清规戒律”,要求形式上应怎样怎样;内容上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话应该这样说;道理该那样讲,等等。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绳索,将学生牢牢捆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期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先生的聊斋门联,写下这句名句的作者生平不详,但是他却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绝句,其中蕴涵着大家都可以理解的箴言和道理,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用毅力和坚持去完成它,胜利必然会属于我们。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若我们破釜沉舟,付出了该有的努力,那我们就能获得应有的好结果,这是
期刊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而变得过分功利。从高一入手,语文课堂就重讲轻读,课上学案,课下练习,而“读”这一重要环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变成最奢侈的事情,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堂被讲解、做题充溢,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一、高中语文学情分析  1.教师放弃朗读教学,取而代之以知识讲解。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期刊
一、找“亮点”,多鼓励,因势利导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要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那样,不时地夸奖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
期刊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笔者就此作些研究与探索,望各位专家与同行不吝赐教。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感受性、新颖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