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政教育是提高学生情商的重要途径,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等都有重要意义。当前思政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已有多方思考,只是实践中收效甚微。本文结合当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创新理念对思政教育创新从思想、形式、内容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事例给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策略,以求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提升,使其在社会上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创新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仅仅是个人意识到极大的危机感,企业也面临着强大的发展压力,全社会都意识到在这个大环境下,循规蹈矩的生活、经营方式已无法取得成功,个人需要有创新的思维,企业也需要创新的经营模式,才能有所作为,但创新归根结底创新是人脑发出的难以客观衡量的价值财富,企业只有在人才应用中才能从人的创新行为中收益,因此,企业需要创新人才,那么高等教育就业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个人走向社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一方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往往思路比较开阔,能够透过事件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质的问题,若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走向社会后,他能以新颖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能够从混乱的市场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这类型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创新型人才即是企业需求的人才,也是创业的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就相当于为个人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有必要,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思政教育也要有所创新,才能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更大作用。
(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路
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思想创新,思政教育的思想、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思政教育不是教学生“听话”,而是要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作出正确、准确的决策,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效益的生成。另一方面,时代不同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的思想、精神元素也有所变化,若用“老一套”来教育他们,就好比穿着很时尚的人却穿着一双草鞋,完全不搭调,还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一)校园文化陶冶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注重精神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跟进,在思政教育中先树立学生爱国、诚信等优良品质,再引导其在行为上展现出感恩、博爱等思想。例如,学生如果很关心社会上的各类事件,那么他就不会不关心家人。相反,学生如果只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活动中,那么他也不会对周边的、社会上的事情感兴趣,也不会产生什么感恩心理,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应当的,自己“帮组”别人那就是“施恩”,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变得孤僻、高傲,在走上社会后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家里蹲”。而校园内,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已经成人,但却不成熟,处理问题的思想、行为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且学生这一群体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差异也是巨大的,对其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从文化熏陶入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感受到父母之爱、老师之爱、社会之爱,如,重视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又如,“爱国”教育,可以“端午”、“寒食节”等节日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学生从中体会我国的优良传统,从而产生爱国的热情;也可将当代的一些时政问题导入课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更理性的看清事件背后的纷纷扰扰、利益牵绊,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议”等,让学生结合时政分析世界局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在校园文化的陶冶下,学生的思想会更加丰富、人格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能较为理智、高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创业中有更好的表现。
(二)机会教育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学生学校的生活、学习当中,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领悟到知识应用的情感因素。又如,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集体、爱社会、爱岗位教育,使学生对未来岗位充满向往,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进而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创业信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再如,在实训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不当行为应对大部分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例如,实训中出现了问题,学生相互推脱责任、且因为个人“恩怨”拒绝与别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设计一堂思政教育课,将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生分析不同行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再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将其具体化,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工作、学习中有团结精神、合作精神等。
(三)资源利用策略
在思政教学创新中,要不受课堂教学约束,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例如,利用社团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文学社团”,可通过社团组织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征文,注重征文题材的选择,要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手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爱集体、爱生命等情怀。又如,利用底层党建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党组织活动的组织行为、精神内涵、宣传影响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其在做人做事时更有想法,提高学生对人接物的素养,使其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番谋划,也使其就业、创业更为顺利。再如,利用社会多媒体、现代科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传播正义的力量,让学生看到他们即将面对的社会,使其在真实的意境中深思、反思,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思想,促进学生成才。
(四)“以生为本”策略
基于创新创业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的,已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再具体的思政教育实践中,还应将这一理念继续拓展,实现思政教育更多、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建立实体平台和电子平台,用于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通过平台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如毕业前期,一些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产生迷茫、焦躁等不良情绪,老师可通过沟通巧妙化解学生的担忧和选择困难,引导学生睿智的看待问题,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的性的走好每一步。又如,学生在生活、情感上遇到难解之题,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育、讨论分析等方式,从侧面给学生提供帮组,让学生放开眼界、开阔思维,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沉溺于若有若无的烦恼之中。总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爱国教育,它还包含了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廉洁教育等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将来成就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范畴,通过思政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在社会中才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结语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局势下,更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创新,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智商、情商方面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自己赢一个灿烂人生。
(作者单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创新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仅仅是个人意识到极大的危机感,企业也面临着强大的发展压力,全社会都意识到在这个大环境下,循规蹈矩的生活、经营方式已无法取得成功,个人需要有创新的思维,企业也需要创新的经营模式,才能有所作为,但创新归根结底创新是人脑发出的难以客观衡量的价值财富,企业只有在人才应用中才能从人的创新行为中收益,因此,企业需要创新人才,那么高等教育就业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个人走向社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一方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往往思路比较开阔,能够透过事件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质的问题,若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走向社会后,他能以新颖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能够从混乱的市场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这类型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创新型人才即是企业需求的人才,也是创业的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就相当于为个人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有必要,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思政教育也要有所创新,才能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更大作用。
(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路
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思想创新,思政教育的思想、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思政教育不是教学生“听话”,而是要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作出正确、准确的决策,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效益的生成。另一方面,时代不同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的思想、精神元素也有所变化,若用“老一套”来教育他们,就好比穿着很时尚的人却穿着一双草鞋,完全不搭调,还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一)校园文化陶冶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注重精神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跟进,在思政教育中先树立学生爱国、诚信等优良品质,再引导其在行为上展现出感恩、博爱等思想。例如,学生如果很关心社会上的各类事件,那么他就不会不关心家人。相反,学生如果只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活动中,那么他也不会对周边的、社会上的事情感兴趣,也不会产生什么感恩心理,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应当的,自己“帮组”别人那就是“施恩”,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变得孤僻、高傲,在走上社会后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家里蹲”。而校园内,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已经成人,但却不成熟,处理问题的思想、行为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且学生这一群体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差异也是巨大的,对其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从文化熏陶入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感受到父母之爱、老师之爱、社会之爱,如,重视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又如,“爱国”教育,可以“端午”、“寒食节”等节日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学生从中体会我国的优良传统,从而产生爱国的热情;也可将当代的一些时政问题导入课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更理性的看清事件背后的纷纷扰扰、利益牵绊,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议”等,让学生结合时政分析世界局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在校园文化的陶冶下,学生的思想会更加丰富、人格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能较为理智、高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创业中有更好的表现。
(二)机会教育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学生学校的生活、学习当中,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领悟到知识应用的情感因素。又如,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集体、爱社会、爱岗位教育,使学生对未来岗位充满向往,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进而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创业信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再如,在实训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不当行为应对大部分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例如,实训中出现了问题,学生相互推脱责任、且因为个人“恩怨”拒绝与别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设计一堂思政教育课,将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生分析不同行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再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将其具体化,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工作、学习中有团结精神、合作精神等。
(三)资源利用策略
在思政教学创新中,要不受课堂教学约束,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例如,利用社团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文学社团”,可通过社团组织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征文,注重征文题材的选择,要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手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爱集体、爱生命等情怀。又如,利用底层党建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党组织活动的组织行为、精神内涵、宣传影响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其在做人做事时更有想法,提高学生对人接物的素养,使其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番谋划,也使其就业、创业更为顺利。再如,利用社会多媒体、现代科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传播正义的力量,让学生看到他们即将面对的社会,使其在真实的意境中深思、反思,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思想,促进学生成才。
(四)“以生为本”策略
基于创新创业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的,已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再具体的思政教育实践中,还应将这一理念继续拓展,实现思政教育更多、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建立实体平台和电子平台,用于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通过平台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如毕业前期,一些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产生迷茫、焦躁等不良情绪,老师可通过沟通巧妙化解学生的担忧和选择困难,引导学生睿智的看待问题,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目的性的走好每一步。又如,学生在生活、情感上遇到难解之题,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育、讨论分析等方式,从侧面给学生提供帮组,让学生放开眼界、开阔思维,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沉溺于若有若无的烦恼之中。总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爱国教育,它还包含了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廉洁教育等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将来成就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范畴,通过思政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在社会中才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结语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局势下,更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创新,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智商、情商方面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自己赢一个灿烂人生。
(作者单位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