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错觉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写苏轼在一个寒秋的深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好友张怀民在月下散步的情景。
  既然是“夜游”,自然是不眠人做的事情。那么为何不眠呢?
  用流行歌手张宇几年前一首歌的名字来形容,那就是“月亮惹的祸”。在那个深秋的夜晚,也许苏轼在读过了几卷书或写下了几首诗之后,略感疲倦,就要脱衣上床睡觉,“月色入户”,他发现了那含情脉脉的月光。十月十二日正是深秋天气。夜气转凉,夜色也显得格外明净。此时的月亮正是银辉将满,无比明亮。月光好像一个有心人,悄悄地斜照进了苏轼的房间。这撩人的月光,竟让他忽然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起来。于是他“欣然”起身,走出了房门。
  然而刚刚走出房门,苏轼就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因为他走到室外才忽然感觉到,竟没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一起享用这美丽的月夜,没有谁能和他谈谈话、交交心,来寻求一点快乐。在凉冷的夜气里,这也许忽然又平添了几许寂寞、感伤和忧郁,因为这一年,已经是他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了。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有不同政见,被反对派网罗罪名投入了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官街上还加了“本州安置”的字样。这意味着他丧失了签署公事、擅自离开黄州的权力。实际上这跟流放并无多大区别。
  四年转眼过去了,在这皎洁的月光下,也许忽然有种凄凉的情绪漫上了他的心。虽然他已经学会了安于现状,以一种达观超脱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承受的一切,然而今夜的月光,毕竟又促使他想起了很多事情。苏轼是一个对月光很敏感的人,否则怎么会谱写出那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绝唱?今夜,他是否又想起了自己远在异乡的弟弟,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是否想起了那令他防不胜防、无比忧心的朝廷政治?他是否想到了自己今后的出路?他该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悲凉的情绪呢?
  好在还有一个值得交心的人,就在不远处的承天寺里住,他叫张怀民,也是因为被贬官而来到黄州。“同是天涯沦落人”,该有无尽的共同语言了。苏轼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这位知己——哪怕夜色已深,对于知心人而言,深夜的打扰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好在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两个人开始了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的散步。本文题为“记……游”,实际上也不过是写了在月下的庭院里的一次漫步而已。虽然仅仅是一次漫步,但对于这两位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欣喜与忧伤、失意与悲凉、愤懑与忧虑的被贬谪的人来说,他们在深夜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一定会论及很多事情。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作者竟只字未提。难道是他一时的疏忽吗?当然不是。诗人只是用了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当晚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竹柏的影子。一切不能说、不便说的话,便都纷纷融入这清冷的月色之中了。
  文中最美的,便是不足二十个字的描写月色的语句。诗人感觉自己恍如身在梦境,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这类句子,已经不新鲜了,诗人却能够自出新意。水是无色透明的东西,虽然实有其物,看上去却仿佛什么都没有,月光不也正是如此吗?诗人感觉当下的庭院里,仿佛注满了澄澈明净的月光之水,而且水中还有许多交错在一起的水草呢!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觉!当出使边塞的唐代诗人岑参面对奇寒边地无边无际的大雪时,也曾经产生过这样美丽的错觉。那漫天满地的雪,被他误认为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有杰出诗人的笔触,才能够捕捉到这种稍纵即逝的艺术直觉。“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苏轼对中国文学美学的又一贡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有今夜这独特的情感与气氛下的月光,才充满了一种奇异的新鲜感,促使诗人产生了审美直觉中的错愕,在眼前幻化出了一派奇异的月光图景。为什么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寓意平淡而悠长。这真是两个奇特的“闲人”:闲散的岁月,怎能消除内心的悲凉、忧伤、愤懑?然而旷达超脱的诗人,尽管无法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平,却早已学会了用开阔的心胸来排遣这一切。这时,诗人已经写出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他的人格与胸襟,已经完成了一次超越和升华。文章末尾这一句,把诗人所要排遣的种种情绪,全部委婉含蓄地收束其中。
  诗人用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这篇只有八十余字的文章,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诗人把一切想要言说的话语,都融进了一片奇异皎洁的月光之中,表达手法的高妙,历来受到人们的赞叹。一个优美的错觉,使这篇短文成了一首借景抒情蕴涵丰富的散文诗,成了一篇优美的绝唱!
其他文献
与小说、诗歌相比,中国的戏剧是相当落伍的,从诗经、楚辞,直至唐诗、宋词达到高峰,上千年时间里,戏剧似乎是一片空白。据王国维先生考证,中国戏剧直至宋金之际,才有了参军戏,杂剧的院本,“有滑稽戏,有正杂剧,有艳段,有杂班,有种种技艺游戏”。(元)钟嗣成《录鬼簿》“前辈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将关汉卿列为第一。后世公认将关汉卿与同时代之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并列元杂剧四大家且居首位。杂剧原来是“倡戏”,这四大
自然,有两重含义,其一即俗称的“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其二指“天然”,自然而然。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沈从文都堪称一位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沈从文接受的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从小在外撒野,15岁便去当兵。他的知识、教养,主要不是来自学校教育、家庭影响或书本阅读,而是来自自然。湘西地处沅水流域,下接洞庭湖,河水养育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他常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
书名: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  作者:崔增亮程晓红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ISBN:9787569502411  定价:120元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呈现,书法亦是传播汉字的重要载体,书法更是汉字字形的美感表达,是颇具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展示。书法的表现,以汉字为根基,因此在书写上,对汉字的认知是基础,从字形的变化体会到汉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精神;书法的加
新春快乐!  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我长期订有《语文建设》杂志,每期必看,每文必读,收获颇丰。偶尔也在贵刊发些小文,阐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同道交流。衷心地感谢你们提供这样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学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新年伊始,收到第一期杂志,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革命啦”。  说“革命”也许有些夸张,称为“革新”吧。其实贵刊近几年一直都在革新当中,每年的第一期杂志总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鲜感的背后,
理解诗歌,最忌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这样的话语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内涵比较模糊,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于古人的水平,而是在古人的艺术直觉上提高一步,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具体分析时,最好把作品放在谱系中,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分析才有可能全面、深入。  一  让我们从杜甫的
儿童喜欢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标志    记者:我们讨论儿童文学的话题,绕不开儿童爱看的书。近年来,杨红樱的书尤其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读她的书几乎成了小学生的时尚。而且不容否认,杨红樱的图书发行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儿童文学书籍的出版和销售。那么,您认为杨红樱的作品能够吸引孩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泉根:进入新世纪以来,杨红樱及其作品已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据相关资料。杨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得,就是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的“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的失,如果撇开政治因素不谈,恐怕要教时下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技能化倾向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建国以来,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这正如
统编本教材已使用两年,其框架和体例结构已为我们渐渐熟悉,其理念正逐步影响广大一线教师,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考查语文阅读能力的命题形式和方向势在必行。今年的很多考试还是针对人教版教材的,但试题无不渗透着新教材的思想,尤其是中考试题,处处体现新教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阅读部分的考查题更是其中“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笔者试以2018年温州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的试题为
鲍照的名作《拟行路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传统篇目。慷慨任气的境界营造、悲愤不平的忧愁思想和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被作者组织进精致的语言结构,使这一小篇幅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吸引力。不少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都参与过对此篇的讨论,他们或者分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中水之比兴的巧妙之意,或者探讨作者内心的矛盾起伏,作品写作艺术和时代背景等话题都纳入他们的分析视野,丰富了对该作品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全球化也在不断深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一项能力。南京大学何宁教授认为,当今社会,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文学文本正是理解文化的基础。可是,大部分青年人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往往更多地来源于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视觉媒体,由于视觉媒体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质,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