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贿赂罪的界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意图使贿赂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但由于介绍贿赂罪与贿赂犯罪的共犯较难区分,在实践中应谨慎适用。
   一、介绍贿赂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介绍贿赂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主体。实践中,介绍贿赂的人多数是与受贿者关系密切的人,比如近亲属、秘书、司机、保姆、同学等等。这些人因为和受贿者关系亲密,容易从心理、情感上对受贿者进行突破,使受贿者丧失原则和底线。再者,这些和受贿者关系密切的人对受贿者个人生活中的喜好较为清楚明了,也就是掌握了受贿者的“软肋”,若以此为攻击点,则受贿者通常会“溃不成军”。
   2、主观要件。介绍贿赂罪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是为行贿、受贿双方进行沟通、联系和撮合,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使贿赂得以形成。但贿赂结果是否形成并不影响该罪的成立。通常情况下,介绍贿赂人具有从中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但谋取非法利益并不是介绍贿赂罪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3、犯罪客体。对介绍贿赂罪的犯罪客体问题,理论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是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易性。笔者认为,介绍贿赂行为直接为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贿赂结果的达成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是权钱交易行为的催化剂。但是介绍贿赂行为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贿赂的产生,当然也不必然导致当事人以职务行为换取物质报酬的结果。介绍人的介绍行为既不是贿赂结果产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但不论贿赂结果是否产生,介绍贿赂行为都影响和干扰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和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所以,介绍贿赂罪侵害的客体应该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4、客观要件。介绍贿赂行为,是指为行贿人和作为行贿对象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引见、沟通和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人为行贿受贿双方的中介,通常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双方认识、联系,或者代为传递信息或转递财物,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而贿赂结果是否达成,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按照该条款的字面意思理解,介绍贿赂罪应仅仅理解为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而不包括接受受贿人之托、帮助寻找行贿人、索要或收受贿赂的情形。
   但是对于介绍贿赂行为含义的理解,学界却有不同的认识。通说认为,介绍贿赂既包括介绍人按照行贿人的要求或委托帮助行贿人寻找行贿对象、引荐潜在的受贿人、或为行贿人出谋划策、传递或转交行贿钱物等,也包括帮助受贿人寻找索贿对象、传送索贿信息等。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的立法精神,对此条文可以作适当扩大的解释,此处的“介绍贿赂”应当既包括介绍行贿、也包括介绍受贿。而且,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6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标准的规定》也将“介绍贿赂”解释为“在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沟通关系、撮合条件,使贿赂行为得以实现的行为”。况且,实践中也存在行为人为索贿人介绍、寻找行贿目标的现象,行为人的这种行为同样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如果不将此种行为纳入介绍贿赂罪的规制范围,不仅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有悖于刑法的立法精神。
   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介绍贿赂罪在客观上必须是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而对于何谓情节严重,1999年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介绍贿赂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2、介绍贿赂数额不满上述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为使行贿人获取非法利益而介绍贿赂的;(2)3次以上或者为3人以上介绍贿赂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介绍贿赂的;(4) 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达到上述标准的,应视为情节严重。但是,这些标准由于规定太过笼统而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在考察介绍人是否构成情节严重时,除了要从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认定外,还要考虑介绍人的动机、目的及介绍人非法获益的多少。在故意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和目的是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介绍贿赂罪虽然是属于直接故意犯罪,但是每个介绍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却是各不相。有的是出于对行贿者的同情、有的是碍于朋友或亲戚的情面、有的则是出于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对后一种动机,虽然介绍人非法所得额的多少并不影响介绍贿赂罪的成立,但可以作为一个量刑情节进行适当考量。
  二、介绍贿赂罪与受贿罪、行贿罪的区别
  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的帮助行为极为相似,要界定介
  绍受贿罪与贿赂犯罪的共犯,应当从以下兩方面人手进行区别
  和鉴定。
  1、主观方面。首先,判断两者犯罪目的和动机。介绍贿赂
  的行为人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明确的认识,行为人知道自己是
  处于第三者的地位介绍贿赂,其目的是通过自己和双方的联
  系、撮合而促成贿赂结果的实现。而行贿罪或受贿罪的共犯明
  确知道到自己是在帮助行贿一方或者受贿一方。其次,判断行
  为人与贿赂双方的合意程度。如果行、受贿双方或一方本没有
  贿赂的意思,而因行为人的行为诱发了行贿、受贿的意图,那么
  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与行贿或受贿方合意程度明显,行为人构成
  了行贿或受贿的帮助犯。而如果行贿、受贿方本就有贿赂意
  图,行为人只是为行、受贿双方进行沟通、联系的或代为传递钱
  物,则应认定行为人与行、受贿人的合意不明显,行为人构成介
  绍贿赂罪。
  2、客观方面。介绍贿赂罪的表现是为双方牵线搭桥,自己
  只是处于中间位置。介绍贿赂人为行贿、受贿双方的中介,通
  常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双方认识、联系,或者代为传递信息
  或转递财物,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行为。如果贿赂双方自己
  就已经商谈好贿赂钱物,而行为人只是代为传递钱财或物品,
  或是代为传达双方的意图,则可认定行为人的作用是撮合。如
  果贿赂双方原本并不认识,通过行为人的怂恿或帮助而完成贿
  赂行为,则可认定行为人构成贿赂犯的帮助犯或教唆犯。
其他文献
《刑法修正案(八)》在交通肇事罪后面增加一款危险驾驶罪,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构成犯罪,处拘役,并处罚金。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入刑,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醉驾究竟该不该入刑,目前尚存哪些缺陷以及如何完善等问题都是争议的焦点。在实践中,醉驾的情况形形色色,原因不一,是否不予区分一律定罪处罚,判断的标准是否合理,对于醉驾入刑的问题,作为一名
期刊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區蒙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铁庄一行到蒙山县检察院视察检察工作,专题听取了检察长李海清所作的《蒙山县检察院创建一级规范化检察室专题汇报》和蒙山县检察院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专题汇报》,期间,观看了蒙山县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基地,县人大主任杨铁庄对蒙山县检察院这2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变革时期,培养提高广大公安民警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执法环境,提高警务工作效率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以拓展训练为主要形式的警察心理训练得到了大量运用,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某些认识误区与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拓展训练;警察心理训练;价值思考   当前,在社会迅速变革背景下,公安民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形势日趋严峻,执
期刊
摘 要:海上保险中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告知义务履行方式之“无限告知主义”和“询问回答主义”,体现了最大诚信原则在海上保险和陆上保险上运用程度的不同;判断“重要情况”的 “决定性影响标准”和“非决定性影响标准”,则体现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利益的博弈与均衡。我国《海商法》对被保险人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区分了故意与非故意两种情形,赋予了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但是《海商法》未就解除权的除斥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批捕部门办案人员在审查案卷时,时常会看到“另案处理”一词,但从案卷中却无法找到另案处理的犯罪嫌疑人的拘留证、讯问笔录及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决定书,案卷中也没有必要的解释。侦查机关究竟是如何另案处理的,检察机关无从知晓。目前,针对“另案处理”的法律含义及“另案处理”的规范适用,法律及司法解释等均未有明确规定,再加上检察机关对“另案处理”的监督弱化,导致实践中公安机关存在一定程度的适用“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期,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刑事案件的类型更加多元,各类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检察机关“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创建公诉环节案件风险评估的工作机制,调整思路,正确处理公诉职能与矛盾化解的关系,摸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矛盾化解机制,达到每案必评估、风险早预警、预警有预案、矛盾早化解,最大
期刊
举报线索管理,是检察机关惩治腐败,及时、有效、规范地查处职务犯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公民行使检举、控告等基本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举报宣传周”、“检察长接待日”、等活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激发群众踊跃举报犯罪,为查处职务犯罪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职务犯罪查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尽管也有一些关于线索管理的规定出台,由于缺乏一个完善而协调的线索管理体系,随着前期
期刊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它通过行使检察权,监督法律实施,惩罚犯罪活动,保护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新技术的在当前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社会层面得到了广泛的
期刊
今年2月15日至17日,长治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业务暨工作会议在长治县召开,全市两级院分管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的检察长和全体控告申诉检察干警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就是心理学知识在处理涉检信访工作的运用。省院控告处副处长杨现超和省院申诉处正处级检查员邢昌根同志在培训中讲授到如何处理涉检信访、针对初访、重访、告急访、群体访等不同信访处理中均应根据信访人的不同心态分别予以处理,特别是此次培训
期刊
【案情】   潘某是广西某县青年农民。2010年12月10日下午15时许,潘某开一辆小轿车到广西某县某乡某村一带的公路上时,看见该乡一位60多岁的农民韦某在路边行走,遂开车到韦某的身边停下,以车辆出现故障为由叫韦某帮忙推车起动。车子启动后潘某称要支付给韦某10元钱作为辛苦费,潘某拿一张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叫韦某找零钱给他。韦某从从口袋里掏出一沓19张面值都是100元的人民币称自己也没有零钱找还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