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虚空的力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存在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而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觉得现实虚构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完美与力量。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恰是如此。
  关键词:虚构 虚空 力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获得与现实的同构性,延缓边缘化趋势,小说曾大规模复制“逼真”,避免空洞、多余的厄运。它尽量抹掉“虚构”印象,强迫它留下一种“逼真”印象,因为真实使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真实和认定“真实”的存在,使人类的一切活动皆有了目标,并且保证人类处于真实状态而不陷入迷惘和恐慌的心理。人害怕虚假,人对真实的追求犹如盲人对光明的渴望,绝望又悲壮。然而,当小说历尽蹒跚撒下弥天大谎,费劲去描写“真实”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受着“虚构”这个遗传基因不可逆转的指使。这种长久的紧张与羁绊,到20世纪,终于有了倦怠,几千年的哲学空前统一了,但都朝着自己原先选定的相反方向:世界无真实,真实不能达。“真实观”的大崩溃,使小说不得不直面它的另一客观境况:虚构的处境。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
  对现实的虚构是指对第一世界的重组与改造,为了主题、深度、情调、美感、魅力等诸多因素的需要,小说家必须弥补现实的种种缺憾而进行重写。这种重写,还不仅仅是加加减减的问题,而是一种结构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改造。但此时的虚构,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框架中的虚构,不管虚构的程度、幅度如何,文章的第一执笔人还是造物主。
  而另有一批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觉得对造物主所写就的文章进行修改,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的虚构,是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对虚空的虚构。他们要丢下造物主赋予的虚构,进行一场完全出自于他们之手的虚构。上帝是造物者,他们就是“准造物者”,与造物主的竞赛就这样暗暗开始了。他们眼前的世界,既不是上帝给予的高山河流、村庄田野,也不是纷扰都市的饮食男女、悲欢离合,而是一片若隐若现的虚空。这片虚空可能有现实无论如何改写都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并且它从不把现实的承受力考虑在内。发生、过程、结局一系列图景都在绝对现实与绝对虚构的边缘之间此起彼伏。他们下定决心,要让这隐约的虚空生长出物象与故事,生长在他们无边的、非凡的心野上。
  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便是一次心的物语。
  迷蒙的雨夜,孤独的美惠驾车行使,拐弯的瞬间,一只美丽的青蛙跳人她的视线,于是,一次意外的车祸诞生了一段浪漫故事。
  美惠受伤了,她什么也看不到,但她却清晰享受着那个有熟悉气息的男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当她终于拆开绷带,终于可以看见自己已无法离开的“他”的模样时,陪伴她左右的温柔男子却不翼而飞了。
  “从头到尾都没有人陪你的呀!”
  大夫的一句话,将文本真实的一段故事撞的粉碎,突然一派虚空,读者和主人公和第三者一起被推进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美惠到底有没有受伤?照顾美惠的神秘男子是否真的出现过?青蛙是谁?它到哪里去了?此时,当疑惑与问题不由自主结伴袭来时,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作者的叙述早已超出了对现实虚构的范畴。我们的眼前是一面大大的白墙,作者把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心象,按照心灵的需要,涂抹到这堵精彩绝伦、不会剥落的白墙上,它美仑美奂,近在眼前,又神秘莫测,难以捉摸。激情与难忘就在这时一涌而上,充斥心扉。我们来不及做清醒的疏理,就一头扎进作家为我们营造的这一景象,跟定主人公,细细回味每一个枝节。
  一只美丽的青蛙,“突地闯入美惠的思维”。
  原来故事发生的源头——青蛙,闯入地并非现实中的“视野”,而是美惠的“思维”。当一切具象难以摆脱造物主的安排时,只有“思维”可以凌驾于造物主之上,它不屑于现实世界的原有秩序,完全依从于心灵的渴望,可以恣意升腾,在接近实现它追求与梦想的领域驰骋、飞翔。
  雨夜奇遇,或许根本就是一场主人公的玄想,是源于心灵的一场对虚空的虚构。
  “美惠似乎非常清醒,又像是一派模糊。仿佛是一个梦,恍惚间又不像。”
  显然,现实中的孤独、寂寞、清醒已令美惠疲惫不堪,长满荒芜的心灵,需要一次意外的撞击,需要出其不意的温柔滋补焦渴心灵,以获得继续与现实周旋的力量。美惠的意愿居然与作者不谋而合,他们携手共同预谋了一次虚构,让读者与美惠一同在那个漫长而美丽的“下坠”过程中,体会心灵的成长与痛苦。的确,在那个神秘的虚空领域,美惠的疼痛,早已越位身体。那是一种情感缺失的疼痛,心灵虚空的疼痛,面对无能为力的现状,借助虚空虚构,那只温柔大手的悄然抚摸,疼痛因此变得舒缓,变得优雅。它像一只缓缓流淌的小夜曲,带给美惠,带给读者丝丝温暖。
  “一个等你很久的陌生人。”
  多么动人的一段音符!现代生活的浮躁、喧嚣,似乎早已将这句原本普通的诺言推进了童话世界,那样遥不可及。现实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无理由的让人沮丧,在回归固有的真实状态之界,渴望心灵自由呼唤,感受现实处境无法感知的体验和发现,享受一个未知却能够超越现实常理的存在,于是生成了一个可然世界——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哲学概念。可然世界是由人的心灵和双手创造性活动所建构的。它不是物理视线可以掌控的,而是发自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望,正如克莱斯威尔所说:“可然世界是我们能够谈论、想象、假设或期望的东西。”一个可能存在的事物,经过合适的想象验证,证实其具备真实性的力量,它客观地存在着,主人公和读者可以接近它、感受它、渴望它或怜悯它,也可以随时谈论它,这个可然世界就转化为一种虚构的存在。现在,美惠或者说作者,由一场心灵的虚空遨游,重新找回了虚构的存在。画面定格,那是一个爱的天堂,温柔、衷情、忘我、被呵护、感动……就在我们沉浸在虚空的完美虚构中,和美惠一同难以自拔,体会神秘的虚构力量时,虚构以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再次虚构:   神秘男子不翼而飞。
  “美惠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疯狂寻找了三天,没找到。”
  对虚空的虚构,原是作家对现实虚构感到乏味与无趣而为,但此时,它竟然比现实更另人伤痛绝望。事实已然确证,与目的初衷背道而驰,一切虚构突然变得不规则、不完整,像一堆碎掉的玻璃,无法重新组合,却又醒目耀眼。是凄风苦雨的夜,还是明媚婉转的辰光,似乎同时遵循着苦与蜜的法则,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张力,紧扣着我们的心弦。
  “现在,美惠从方向盘上抬起头来,脸上,早就满是泪水。”
  用“现在”一词,将虚空虚构与现状割断,似乎有可能使虚空虚构回到现实虚构的怀抱。但是,它只在现实的边缘稍做停留,便跌入更加虚空的虚构深渊:
  “美惠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下车了,她在那段路上四处寻找。路面上空空如也,那只青蛙的影子早不见了。她又往路边看了看,路边的断崖下,草木蓊郁,丝毫也没有曾坠车的痕迹。”
  美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恍惚”的监视下发生,如梦如幻。显然,作家对阳光下的实际状况兴趣不大,他的注意力在遥远的地方。尽管美惠的幸福曾不确定地闪烁在朦胧恍惚中,在跨越真实与可然世界的岔口,难以填充无法解释的空缺,但她却可以在恍惚中感受清晰的爱的味道,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到完美与力量,自由徜徉于可然世界,弥补现实逻辑世界的断裂与不完整。现实主义的逼真叙述也不过是一场幻觉,“只是为了掩饰它们的空白点”。否则,应该有一个篇幅无限的文本,连缀那绵延的时光和岁月,也不会有无数的现实断点,这是非人类所能完成的。现实本质的虚空和不真实甚至不及虚空虚构带给我们的印象可靠,每天发生的欺骗和误解川流不息,它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让人们有机会锻炼自己从欺骗与误解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长,丝毫不能抵消心灵的匮乏与脆弱。作家的敏锐与本能构建出了一个臆想中的小世界,窥一斑而知全豹,丝毫没有可能的经历居然如此真实的在恍惚中加以实现,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他令你想到了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或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社会现实,显现出被环境压抑的结果和日常生活表象不可能触及的难题,那种生活,叫做想象,它鲜为人知,模糊不明朗,看似荒诞,却更加真实地折射出心灵或时代剪影。
  我们明知这一切源于心象,源于对虚空的虚构,然而,我们却将它看成是事实,它并不使我们感到陌生,因为人类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已,以至于平庸的现实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承受我们深不可测的渴望。于是,在人类的心野上空,诞生了无数只飞翔的小鸟,衔着我们心的“物语”,飞进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个涂抹着心象的大墙消失了,那只飞翔的小鸟永远不可能被我们握在手中,但心灵墙上的世界还存在,这一切,已经足够了。正如失落的美惠,狠狠呼吸着清新而湿润的气息,“直到再次泪流满面”。面对或许未曾发生就已消失的一切,美惠并未失去什么,却让疲惫的心灵呼吸了一次新鲜空气,做了一次富足、有预见的情感旅行。一部坚持小说虚构与自律的作品,虽然它的许多想象荒诞不经,以至于让它看上去像一部离谱的幻想作品。但虚构决不是幻觉的自我意淫,相反,它具有强大的纠正力量。正如纳博科夫为卡夫卡的幻想做辩护:“如果你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并不认为它只是昆虫学上的奇想,那么我就要向你祝贺,你已加入了优秀而伟大的读者行列。”正是变形拆穿了现实真相,为纠正扭曲的现实敲响了警钟,这同样适合于《感觉一只青蛙》。当下的文学大环境,抱怨与控诉似乎越来越多,现实境遇迫使我们在激烈紧张的角逐中,日益粗鄙化、程序化,功力主义如影随形,纯文学写作在效益最大化区域苟延残喘。《感觉一只青蛙》以一个微者姿态走在了文学的前沿,蜕变于传统文学故事但又不拘泥传统束缚。它嫁接了想象虚构的翅膀,呈现出一个微小却有力的超越。
  现实的不容乐观与作者的自觉担当品质发生冲突,于是通过聚焦或疏离的方式进行平衡,小说家要将内心的焦虑流露出来,又不至于悲伤绝望,只能借助虚构虚空的情态。于是,层层被封闭已久的小说虚构之门徐徐开启,人们意识到小说绝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更有义务去创造现实,尽管这现实在形式上不够可靠,呈现一种精神的面貌,但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却具备了改变物质现实的可能。虚构虚空成为一种力量,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与臣服,而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对虚空的虚构,使人类在现实与精神这场较量中,有可能获得一个信念,一种坚守,让那些犹豫、停滞的梦想,在浓缩的人生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重新照亮崎岖现实。
  小说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描摹生活,小说是想象力的产物,它离现实很远,离真实很近。虚构虚空昭示的依然是源于物质现实的心灵诉求,孤独、迷惘、缺乏自信、无所适从的心理情绪,让归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虚构性,面对平庸、琐屑、毫无幻想的现实,那种浪漫、纯净、高雅的生活全然被我们当做了可笑的幻觉。我们认为阴霾与垃圾是事实,却将阳光与鲜花说成是虚构。我们似乎已习惯披露丑与恶,总觉得描写得不够深刻,而对于善与美,我们却悄悄绕开,讳莫如深。
  《感觉一只青蛙》中令人顿悟的虚构力量,在疲于奔波来不及想象的匆匆时光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纯文学写作中,闪烁着傲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R·G·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宗利华:《感觉一只青蛙》,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3] 卢波米尔·道勒齐尔,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迎接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苏珊·S·兰瑟,申丹编,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三联书店,2005年版。
  [6] 梅绍武:《浅论纳博科夫》,《世界文学》,1987年第5期。
  作者简介:高彦,女,1969—,内蒙古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从造型手法和艺术观念上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漫长的交流、改造和融和,产生了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尉迟乙僧、吴道子等杰出的画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原绘画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繁荣。  关键词:凹凸法 艺术观念 西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 凹凸法的传入  凹凸法,在印度古文献中被称为“深浅法”和“高光法”,深浅法没有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经过多次改良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取得硕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北方少数乐器改良的几点建议,为今后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了铺垫。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乐器改良 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要 《蛙》的整个结构是以写实为主的四封书信、超现实主义的话剧,书信与话剧相互映衬,戏中有戏。写信的对象是作者虚拟的一个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他以书信的方式向杉谷义人讲述姑姑的故事。从作品看,作者描述书信部分的原动力来自2002年大江健三郎的高密之行,姑姑的故事也与此次高密之行有关。这部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展示了莫言对生命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褒赞。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使故事变得更
期刊
摘要 虽然知青的历史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知青的话题却一直未曾淡出我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知青文学曾出现短暂的热潮,随后又迅速衰退,在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出现强势的复苏。正是20世纪60年代末,那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同时也促成了知青文学随后的繁荣。探寻知青文学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剖析,当现当代文学中知青文学以多元化呈现之时,也更加体现了知青文学
期刊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写意诗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三者之间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诗画思维和诗画手法三个方面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意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 诗 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
期刊
摘要 中国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史上非常盛行,而河南由于受到古典文化的特殊影响,它的乡土文化是以负面价值批判为主导,本文探讨了河南乡土文学关怀缺失和对苦难失真的缘由,进一步开掘乡土文学广泛的兼容性,旨在实现乡土文学的超越。  关键词:语言环境 负面价值 关怀缺失 河南乡土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多种文化因素并存,使社会的文化系统复杂多样。近代中国的灾难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
期刊
摘要 毕淑敏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一个知识女性特有的睿智和平和,创作了大量与大众心跳共鸣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始终坚持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艺术观照,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包蕴深刻哲理,用生动的比喻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作品结构一波三折又浑然天成,呈现出了独特而又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毕淑敏散文 艺术观照 深刻哲理 比喻 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伴随着后工业化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巨变,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体之中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思潮,这便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文学作品上反应得尤为明显,人们开始厌倦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和规则,试图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努力去营造一种新的语境,于是网络小说应运而生,开始变单一为多元,变绝对为相对,变共性为个性。本文尝试从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入手,对网络小说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中的对联是《曾国藩》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和全文文化气息的营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联创作内容丰富,包括立志理想、修身治德、学业心得以及人生感触;对联创作主体众多,皆是文治武功的大家,主要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小说中的对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深厚的文化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性。  关键词:《曾国藩》 对联 思想性 文化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期刊
摘要 《水乳》全方位阐释了现代爱情的多维性,并以爱情追求中的苦痛和挣扎,隐喻人之生存的无奈困境的悖论、爱情的至高追求,从而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本文通过萨特的“他人是地狱”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文本意蕴,试图挖掘现代人爱情的苦痛焦灼之源。  关键词:爱情 盛可以 地狱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女作家虹影这样评论盛可以的《水乳》:“盛可以,一个文学异类的女性,文字张力像发条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