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存在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而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觉得现实虚构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完美与力量。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恰是如此。
关键词:虚构 虚空 力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获得与现实的同构性,延缓边缘化趋势,小说曾大规模复制“逼真”,避免空洞、多余的厄运。它尽量抹掉“虚构”印象,强迫它留下一种“逼真”印象,因为真实使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真实和认定“真实”的存在,使人类的一切活动皆有了目标,并且保证人类处于真实状态而不陷入迷惘和恐慌的心理。人害怕虚假,人对真实的追求犹如盲人对光明的渴望,绝望又悲壮。然而,当小说历尽蹒跚撒下弥天大谎,费劲去描写“真实”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受着“虚构”这个遗传基因不可逆转的指使。这种长久的紧张与羁绊,到20世纪,终于有了倦怠,几千年的哲学空前统一了,但都朝着自己原先选定的相反方向:世界无真实,真实不能达。“真实观”的大崩溃,使小说不得不直面它的另一客观境况:虚构的处境。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
对现实的虚构是指对第一世界的重组与改造,为了主题、深度、情调、美感、魅力等诸多因素的需要,小说家必须弥补现实的种种缺憾而进行重写。这种重写,还不仅仅是加加减减的问题,而是一种结构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改造。但此时的虚构,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框架中的虚构,不管虚构的程度、幅度如何,文章的第一执笔人还是造物主。
而另有一批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觉得对造物主所写就的文章进行修改,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的虚构,是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对虚空的虚构。他们要丢下造物主赋予的虚构,进行一场完全出自于他们之手的虚构。上帝是造物者,他们就是“准造物者”,与造物主的竞赛就这样暗暗开始了。他们眼前的世界,既不是上帝给予的高山河流、村庄田野,也不是纷扰都市的饮食男女、悲欢离合,而是一片若隐若现的虚空。这片虚空可能有现实无论如何改写都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并且它从不把现实的承受力考虑在内。发生、过程、结局一系列图景都在绝对现实与绝对虚构的边缘之间此起彼伏。他们下定决心,要让这隐约的虚空生长出物象与故事,生长在他们无边的、非凡的心野上。
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便是一次心的物语。
迷蒙的雨夜,孤独的美惠驾车行使,拐弯的瞬间,一只美丽的青蛙跳人她的视线,于是,一次意外的车祸诞生了一段浪漫故事。
美惠受伤了,她什么也看不到,但她却清晰享受着那个有熟悉气息的男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当她终于拆开绷带,终于可以看见自己已无法离开的“他”的模样时,陪伴她左右的温柔男子却不翼而飞了。
“从头到尾都没有人陪你的呀!”
大夫的一句话,将文本真实的一段故事撞的粉碎,突然一派虚空,读者和主人公和第三者一起被推进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美惠到底有没有受伤?照顾美惠的神秘男子是否真的出现过?青蛙是谁?它到哪里去了?此时,当疑惑与问题不由自主结伴袭来时,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作者的叙述早已超出了对现实虚构的范畴。我们的眼前是一面大大的白墙,作者把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心象,按照心灵的需要,涂抹到这堵精彩绝伦、不会剥落的白墙上,它美仑美奂,近在眼前,又神秘莫测,难以捉摸。激情与难忘就在这时一涌而上,充斥心扉。我们来不及做清醒的疏理,就一头扎进作家为我们营造的这一景象,跟定主人公,细细回味每一个枝节。
一只美丽的青蛙,“突地闯入美惠的思维”。
原来故事发生的源头——青蛙,闯入地并非现实中的“视野”,而是美惠的“思维”。当一切具象难以摆脱造物主的安排时,只有“思维”可以凌驾于造物主之上,它不屑于现实世界的原有秩序,完全依从于心灵的渴望,可以恣意升腾,在接近实现它追求与梦想的领域驰骋、飞翔。
雨夜奇遇,或许根本就是一场主人公的玄想,是源于心灵的一场对虚空的虚构。
“美惠似乎非常清醒,又像是一派模糊。仿佛是一个梦,恍惚间又不像。”
显然,现实中的孤独、寂寞、清醒已令美惠疲惫不堪,长满荒芜的心灵,需要一次意外的撞击,需要出其不意的温柔滋补焦渴心灵,以获得继续与现实周旋的力量。美惠的意愿居然与作者不谋而合,他们携手共同预谋了一次虚构,让读者与美惠一同在那个漫长而美丽的“下坠”过程中,体会心灵的成长与痛苦。的确,在那个神秘的虚空领域,美惠的疼痛,早已越位身体。那是一种情感缺失的疼痛,心灵虚空的疼痛,面对无能为力的现状,借助虚空虚构,那只温柔大手的悄然抚摸,疼痛因此变得舒缓,变得优雅。它像一只缓缓流淌的小夜曲,带给美惠,带给读者丝丝温暖。
“一个等你很久的陌生人。”
多么动人的一段音符!现代生活的浮躁、喧嚣,似乎早已将这句原本普通的诺言推进了童话世界,那样遥不可及。现实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无理由的让人沮丧,在回归固有的真实状态之界,渴望心灵自由呼唤,感受现实处境无法感知的体验和发现,享受一个未知却能够超越现实常理的存在,于是生成了一个可然世界——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哲学概念。可然世界是由人的心灵和双手创造性活动所建构的。它不是物理视线可以掌控的,而是发自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望,正如克莱斯威尔所说:“可然世界是我们能够谈论、想象、假设或期望的东西。”一个可能存在的事物,经过合适的想象验证,证实其具备真实性的力量,它客观地存在着,主人公和读者可以接近它、感受它、渴望它或怜悯它,也可以随时谈论它,这个可然世界就转化为一种虚构的存在。现在,美惠或者说作者,由一场心灵的虚空遨游,重新找回了虚构的存在。画面定格,那是一个爱的天堂,温柔、衷情、忘我、被呵护、感动……就在我们沉浸在虚空的完美虚构中,和美惠一同难以自拔,体会神秘的虚构力量时,虚构以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再次虚构: 神秘男子不翼而飞。
“美惠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疯狂寻找了三天,没找到。”
对虚空的虚构,原是作家对现实虚构感到乏味与无趣而为,但此时,它竟然比现实更另人伤痛绝望。事实已然确证,与目的初衷背道而驰,一切虚构突然变得不规则、不完整,像一堆碎掉的玻璃,无法重新组合,却又醒目耀眼。是凄风苦雨的夜,还是明媚婉转的辰光,似乎同时遵循着苦与蜜的法则,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张力,紧扣着我们的心弦。
“现在,美惠从方向盘上抬起头来,脸上,早就满是泪水。”
用“现在”一词,将虚空虚构与现状割断,似乎有可能使虚空虚构回到现实虚构的怀抱。但是,它只在现实的边缘稍做停留,便跌入更加虚空的虚构深渊:
“美惠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下车了,她在那段路上四处寻找。路面上空空如也,那只青蛙的影子早不见了。她又往路边看了看,路边的断崖下,草木蓊郁,丝毫也没有曾坠车的痕迹。”
美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恍惚”的监视下发生,如梦如幻。显然,作家对阳光下的实际状况兴趣不大,他的注意力在遥远的地方。尽管美惠的幸福曾不确定地闪烁在朦胧恍惚中,在跨越真实与可然世界的岔口,难以填充无法解释的空缺,但她却可以在恍惚中感受清晰的爱的味道,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到完美与力量,自由徜徉于可然世界,弥补现实逻辑世界的断裂与不完整。现实主义的逼真叙述也不过是一场幻觉,“只是为了掩饰它们的空白点”。否则,应该有一个篇幅无限的文本,连缀那绵延的时光和岁月,也不会有无数的现实断点,这是非人类所能完成的。现实本质的虚空和不真实甚至不及虚空虚构带给我们的印象可靠,每天发生的欺骗和误解川流不息,它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让人们有机会锻炼自己从欺骗与误解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长,丝毫不能抵消心灵的匮乏与脆弱。作家的敏锐与本能构建出了一个臆想中的小世界,窥一斑而知全豹,丝毫没有可能的经历居然如此真实的在恍惚中加以实现,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他令你想到了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或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社会现实,显现出被环境压抑的结果和日常生活表象不可能触及的难题,那种生活,叫做想象,它鲜为人知,模糊不明朗,看似荒诞,却更加真实地折射出心灵或时代剪影。
我们明知这一切源于心象,源于对虚空的虚构,然而,我们却将它看成是事实,它并不使我们感到陌生,因为人类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已,以至于平庸的现实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承受我们深不可测的渴望。于是,在人类的心野上空,诞生了无数只飞翔的小鸟,衔着我们心的“物语”,飞进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个涂抹着心象的大墙消失了,那只飞翔的小鸟永远不可能被我们握在手中,但心灵墙上的世界还存在,这一切,已经足够了。正如失落的美惠,狠狠呼吸着清新而湿润的气息,“直到再次泪流满面”。面对或许未曾发生就已消失的一切,美惠并未失去什么,却让疲惫的心灵呼吸了一次新鲜空气,做了一次富足、有预见的情感旅行。一部坚持小说虚构与自律的作品,虽然它的许多想象荒诞不经,以至于让它看上去像一部离谱的幻想作品。但虚构决不是幻觉的自我意淫,相反,它具有强大的纠正力量。正如纳博科夫为卡夫卡的幻想做辩护:“如果你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并不认为它只是昆虫学上的奇想,那么我就要向你祝贺,你已加入了优秀而伟大的读者行列。”正是变形拆穿了现实真相,为纠正扭曲的现实敲响了警钟,这同样适合于《感觉一只青蛙》。当下的文学大环境,抱怨与控诉似乎越来越多,现实境遇迫使我们在激烈紧张的角逐中,日益粗鄙化、程序化,功力主义如影随形,纯文学写作在效益最大化区域苟延残喘。《感觉一只青蛙》以一个微者姿态走在了文学的前沿,蜕变于传统文学故事但又不拘泥传统束缚。它嫁接了想象虚构的翅膀,呈现出一个微小却有力的超越。
现实的不容乐观与作者的自觉担当品质发生冲突,于是通过聚焦或疏离的方式进行平衡,小说家要将内心的焦虑流露出来,又不至于悲伤绝望,只能借助虚构虚空的情态。于是,层层被封闭已久的小说虚构之门徐徐开启,人们意识到小说绝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更有义务去创造现实,尽管这现实在形式上不够可靠,呈现一种精神的面貌,但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却具备了改变物质现实的可能。虚构虚空成为一种力量,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与臣服,而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对虚空的虚构,使人类在现实与精神这场较量中,有可能获得一个信念,一种坚守,让那些犹豫、停滞的梦想,在浓缩的人生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重新照亮崎岖现实。
小说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描摹生活,小说是想象力的产物,它离现实很远,离真实很近。虚构虚空昭示的依然是源于物质现实的心灵诉求,孤独、迷惘、缺乏自信、无所适从的心理情绪,让归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虚构性,面对平庸、琐屑、毫无幻想的现实,那种浪漫、纯净、高雅的生活全然被我们当做了可笑的幻觉。我们认为阴霾与垃圾是事实,却将阳光与鲜花说成是虚构。我们似乎已习惯披露丑与恶,总觉得描写得不够深刻,而对于善与美,我们却悄悄绕开,讳莫如深。
《感觉一只青蛙》中令人顿悟的虚构力量,在疲于奔波来不及想象的匆匆时光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纯文学写作中,闪烁着傲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R·G·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宗利华:《感觉一只青蛙》,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3] 卢波米尔·道勒齐尔,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迎接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苏珊·S·兰瑟,申丹编,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三联书店,2005年版。
[6] 梅绍武:《浅论纳博科夫》,《世界文学》,1987年第5期。
作者简介:高彦,女,1969—,内蒙古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关键词:虚构 虚空 力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获得与现实的同构性,延缓边缘化趋势,小说曾大规模复制“逼真”,避免空洞、多余的厄运。它尽量抹掉“虚构”印象,强迫它留下一种“逼真”印象,因为真实使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真实和认定“真实”的存在,使人类的一切活动皆有了目标,并且保证人类处于真实状态而不陷入迷惘和恐慌的心理。人害怕虚假,人对真实的追求犹如盲人对光明的渴望,绝望又悲壮。然而,当小说历尽蹒跚撒下弥天大谎,费劲去描写“真实”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受着“虚构”这个遗传基因不可逆转的指使。这种长久的紧张与羁绊,到20世纪,终于有了倦怠,几千年的哲学空前统一了,但都朝着自己原先选定的相反方向:世界无真实,真实不能达。“真实观”的大崩溃,使小说不得不直面它的另一客观境况:虚构的处境。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
对现实的虚构是指对第一世界的重组与改造,为了主题、深度、情调、美感、魅力等诸多因素的需要,小说家必须弥补现实的种种缺憾而进行重写。这种重写,还不仅仅是加加减减的问题,而是一种结构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改造。但此时的虚构,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框架中的虚构,不管虚构的程度、幅度如何,文章的第一执笔人还是造物主。
而另有一批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觉得对造物主所写就的文章进行修改,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的虚构,是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对虚空的虚构。他们要丢下造物主赋予的虚构,进行一场完全出自于他们之手的虚构。上帝是造物者,他们就是“准造物者”,与造物主的竞赛就这样暗暗开始了。他们眼前的世界,既不是上帝给予的高山河流、村庄田野,也不是纷扰都市的饮食男女、悲欢离合,而是一片若隐若现的虚空。这片虚空可能有现实无论如何改写都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并且它从不把现实的承受力考虑在内。发生、过程、结局一系列图景都在绝对现实与绝对虚构的边缘之间此起彼伏。他们下定决心,要让这隐约的虚空生长出物象与故事,生长在他们无边的、非凡的心野上。
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便是一次心的物语。
迷蒙的雨夜,孤独的美惠驾车行使,拐弯的瞬间,一只美丽的青蛙跳人她的视线,于是,一次意外的车祸诞生了一段浪漫故事。
美惠受伤了,她什么也看不到,但她却清晰享受着那个有熟悉气息的男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当她终于拆开绷带,终于可以看见自己已无法离开的“他”的模样时,陪伴她左右的温柔男子却不翼而飞了。
“从头到尾都没有人陪你的呀!”
大夫的一句话,将文本真实的一段故事撞的粉碎,突然一派虚空,读者和主人公和第三者一起被推进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美惠到底有没有受伤?照顾美惠的神秘男子是否真的出现过?青蛙是谁?它到哪里去了?此时,当疑惑与问题不由自主结伴袭来时,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作者的叙述早已超出了对现实虚构的范畴。我们的眼前是一面大大的白墙,作者把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心象,按照心灵的需要,涂抹到这堵精彩绝伦、不会剥落的白墙上,它美仑美奂,近在眼前,又神秘莫测,难以捉摸。激情与难忘就在这时一涌而上,充斥心扉。我们来不及做清醒的疏理,就一头扎进作家为我们营造的这一景象,跟定主人公,细细回味每一个枝节。
一只美丽的青蛙,“突地闯入美惠的思维”。
原来故事发生的源头——青蛙,闯入地并非现实中的“视野”,而是美惠的“思维”。当一切具象难以摆脱造物主的安排时,只有“思维”可以凌驾于造物主之上,它不屑于现实世界的原有秩序,完全依从于心灵的渴望,可以恣意升腾,在接近实现它追求与梦想的领域驰骋、飞翔。
雨夜奇遇,或许根本就是一场主人公的玄想,是源于心灵的一场对虚空的虚构。
“美惠似乎非常清醒,又像是一派模糊。仿佛是一个梦,恍惚间又不像。”
显然,现实中的孤独、寂寞、清醒已令美惠疲惫不堪,长满荒芜的心灵,需要一次意外的撞击,需要出其不意的温柔滋补焦渴心灵,以获得继续与现实周旋的力量。美惠的意愿居然与作者不谋而合,他们携手共同预谋了一次虚构,让读者与美惠一同在那个漫长而美丽的“下坠”过程中,体会心灵的成长与痛苦。的确,在那个神秘的虚空领域,美惠的疼痛,早已越位身体。那是一种情感缺失的疼痛,心灵虚空的疼痛,面对无能为力的现状,借助虚空虚构,那只温柔大手的悄然抚摸,疼痛因此变得舒缓,变得优雅。它像一只缓缓流淌的小夜曲,带给美惠,带给读者丝丝温暖。
“一个等你很久的陌生人。”
多么动人的一段音符!现代生活的浮躁、喧嚣,似乎早已将这句原本普通的诺言推进了童话世界,那样遥不可及。现实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无理由的让人沮丧,在回归固有的真实状态之界,渴望心灵自由呼唤,感受现实处境无法感知的体验和发现,享受一个未知却能够超越现实常理的存在,于是生成了一个可然世界——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哲学概念。可然世界是由人的心灵和双手创造性活动所建构的。它不是物理视线可以掌控的,而是发自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渴望,正如克莱斯威尔所说:“可然世界是我们能够谈论、想象、假设或期望的东西。”一个可能存在的事物,经过合适的想象验证,证实其具备真实性的力量,它客观地存在着,主人公和读者可以接近它、感受它、渴望它或怜悯它,也可以随时谈论它,这个可然世界就转化为一种虚构的存在。现在,美惠或者说作者,由一场心灵的虚空遨游,重新找回了虚构的存在。画面定格,那是一个爱的天堂,温柔、衷情、忘我、被呵护、感动……就在我们沉浸在虚空的完美虚构中,和美惠一同难以自拔,体会神秘的虚构力量时,虚构以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再次虚构: 神秘男子不翼而飞。
“美惠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疯狂寻找了三天,没找到。”
对虚空的虚构,原是作家对现实虚构感到乏味与无趣而为,但此时,它竟然比现实更另人伤痛绝望。事实已然确证,与目的初衷背道而驰,一切虚构突然变得不规则、不完整,像一堆碎掉的玻璃,无法重新组合,却又醒目耀眼。是凄风苦雨的夜,还是明媚婉转的辰光,似乎同时遵循着苦与蜜的法则,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张力,紧扣着我们的心弦。
“现在,美惠从方向盘上抬起头来,脸上,早就满是泪水。”
用“现在”一词,将虚空虚构与现状割断,似乎有可能使虚空虚构回到现实虚构的怀抱。但是,它只在现实的边缘稍做停留,便跌入更加虚空的虚构深渊:
“美惠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下车了,她在那段路上四处寻找。路面上空空如也,那只青蛙的影子早不见了。她又往路边看了看,路边的断崖下,草木蓊郁,丝毫也没有曾坠车的痕迹。”
美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恍惚”的监视下发生,如梦如幻。显然,作家对阳光下的实际状况兴趣不大,他的注意力在遥远的地方。尽管美惠的幸福曾不确定地闪烁在朦胧恍惚中,在跨越真实与可然世界的岔口,难以填充无法解释的空缺,但她却可以在恍惚中感受清晰的爱的味道,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到完美与力量,自由徜徉于可然世界,弥补现实逻辑世界的断裂与不完整。现实主义的逼真叙述也不过是一场幻觉,“只是为了掩饰它们的空白点”。否则,应该有一个篇幅无限的文本,连缀那绵延的时光和岁月,也不会有无数的现实断点,这是非人类所能完成的。现实本质的虚空和不真实甚至不及虚空虚构带给我们的印象可靠,每天发生的欺骗和误解川流不息,它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让人们有机会锻炼自己从欺骗与误解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长,丝毫不能抵消心灵的匮乏与脆弱。作家的敏锐与本能构建出了一个臆想中的小世界,窥一斑而知全豹,丝毫没有可能的经历居然如此真实的在恍惚中加以实现,这就是“虚构”的力量,他令你想到了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或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社会现实,显现出被环境压抑的结果和日常生活表象不可能触及的难题,那种生活,叫做想象,它鲜为人知,模糊不明朗,看似荒诞,却更加真实地折射出心灵或时代剪影。
我们明知这一切源于心象,源于对虚空的虚构,然而,我们却将它看成是事实,它并不使我们感到陌生,因为人类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已,以至于平庸的现实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承受我们深不可测的渴望。于是,在人类的心野上空,诞生了无数只飞翔的小鸟,衔着我们心的“物语”,飞进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个涂抹着心象的大墙消失了,那只飞翔的小鸟永远不可能被我们握在手中,但心灵墙上的世界还存在,这一切,已经足够了。正如失落的美惠,狠狠呼吸着清新而湿润的气息,“直到再次泪流满面”。面对或许未曾发生就已消失的一切,美惠并未失去什么,却让疲惫的心灵呼吸了一次新鲜空气,做了一次富足、有预见的情感旅行。一部坚持小说虚构与自律的作品,虽然它的许多想象荒诞不经,以至于让它看上去像一部离谱的幻想作品。但虚构决不是幻觉的自我意淫,相反,它具有强大的纠正力量。正如纳博科夫为卡夫卡的幻想做辩护:“如果你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并不认为它只是昆虫学上的奇想,那么我就要向你祝贺,你已加入了优秀而伟大的读者行列。”正是变形拆穿了现实真相,为纠正扭曲的现实敲响了警钟,这同样适合于《感觉一只青蛙》。当下的文学大环境,抱怨与控诉似乎越来越多,现实境遇迫使我们在激烈紧张的角逐中,日益粗鄙化、程序化,功力主义如影随形,纯文学写作在效益最大化区域苟延残喘。《感觉一只青蛙》以一个微者姿态走在了文学的前沿,蜕变于传统文学故事但又不拘泥传统束缚。它嫁接了想象虚构的翅膀,呈现出一个微小却有力的超越。
现实的不容乐观与作者的自觉担当品质发生冲突,于是通过聚焦或疏离的方式进行平衡,小说家要将内心的焦虑流露出来,又不至于悲伤绝望,只能借助虚构虚空的情态。于是,层层被封闭已久的小说虚构之门徐徐开启,人们意识到小说绝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更有义务去创造现实,尽管这现实在形式上不够可靠,呈现一种精神的面貌,但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却具备了改变物质现实的可能。虚构虚空成为一种力量,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与臣服,而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对虚空的虚构,使人类在现实与精神这场较量中,有可能获得一个信念,一种坚守,让那些犹豫、停滞的梦想,在浓缩的人生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重新照亮崎岖现实。
小说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描摹生活,小说是想象力的产物,它离现实很远,离真实很近。虚构虚空昭示的依然是源于物质现实的心灵诉求,孤独、迷惘、缺乏自信、无所适从的心理情绪,让归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虚构性,面对平庸、琐屑、毫无幻想的现实,那种浪漫、纯净、高雅的生活全然被我们当做了可笑的幻觉。我们认为阴霾与垃圾是事实,却将阳光与鲜花说成是虚构。我们似乎已习惯披露丑与恶,总觉得描写得不够深刻,而对于善与美,我们却悄悄绕开,讳莫如深。
《感觉一只青蛙》中令人顿悟的虚构力量,在疲于奔波来不及想象的匆匆时光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纯文学写作中,闪烁着傲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R·G·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宗利华:《感觉一只青蛙》,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3] 卢波米尔·道勒齐尔,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迎接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苏珊·S·兰瑟,申丹编,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三联书店,2005年版。
[6] 梅绍武:《浅论纳博科夫》,《世界文学》,1987年第5期。
作者简介:高彦,女,1969—,内蒙古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