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写意诗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达。三者之间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诗画思维和诗画手法三个方面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意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 诗 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意境更是意与景、情与物的交融与结合。园林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将文化思想和美学精神赋予所设计的园林景物,从而使园林艺术呈现出独特的诗情和画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诗、画和园林景物三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园林艺术给诗人和画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宽阔的艺术题材。即使园林中的一处景观也可以使无数诗人题诗留字、引吭高歌,无数画家挥毫泼墨、流连忘返,更不用说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的园林所能创作出的诗画。诗与画并不简单的是对园林景物和景观的平白再现,而是诗人或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景物和景观进行的概括和凝炼,并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表达。正因为如此,画才会比照片更让人着迷,诗也比景物简介更让人神往。所以,园林艺术在给诗画提供素材和内容的同时,诗画也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更具文化品位和美学内涵的艺术精髓。每一个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同样会从诗和画中所表达的诗情和画境寻求灵感。可以说,诗情和画境是每一个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下面本文艺术中的诗画意象、思维和手法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
一 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
中国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所营造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至境和美学精髓。一个伟大的园林设计者必定有着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和谐自然,却又散发着天地精华的园林艺术意境。园林意境与诗画中所表达的意境从艺术造诣上来看殊途同归,只不过是借助不同的载体而已。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设计者通常借助诗画中典型的意象来表现所需的意境。下面本文阐述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
1 扁舟
扁舟是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艺术中一个重要意象。诗画中的扁舟不仅仅是一个人精神寄托的地方,更是一个人驰骋思想的重要载体。在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中,一叶扁舟是要将人们渡到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彼岸。而在中国的古诗中,更有许多将扁舟作为意象的佳作名句。例如,苏轼笔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泊与洒脱,或者李白笔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豪情与轻狂都是诗人以扁舟为载体笑傲人生,驰骋寰宇的意境表达。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园林便是设计者的扁舟——一个用于园林设计者栖息心灵、凝练思想的地方。每一个热衷于园林的人都会享受在这条扁舟中所能体会到的对外世的隔绝和对内心的洗涤。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设计和建造园林,其原因便在于他们比别人更加渴望能够在这叶扁舟中完成对精神和思想的释放,到达心灵的彼岸。
2 渔父
渔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其源于《楚辞·渔父》中对于屈原逐放的记载。屈原在被逐放途中遇到了渔父,渔父在和屈原的对答中,唱出了著名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从此以后,“渔隐”“网师”便成了“渔父”的代名词,用以表达怀才不遇者归隐田园的淡泊与无奈。中国许多古诗和画作同样以渔父为主题,例如,元朝吴镇的《渔父图》中描绘的便是一位长期在长江捕鱼的渔父——一根鱼竿、一丝掉线、一顶蓑笠,仗一叶扁舟,阅尽人间春秋兴衰。巧合的是,这幅画中同样有着扁舟。扁舟和渔父的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画家所要表达的士大夫常有的心系天下却报国无门的情怀。如果说扁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栖息灵魂和思想的净土,那渔父则使得艺术家在这片净土上的人物思想和意象更加具体。而园林的设计者便是扁舟中的渔父。没有人的园林只是一处没有生命的摆设,而只要有了人的园林才是具有生命的景物。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有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同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很深的渔父意象。
3 林水
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题材,山林、泉水也成了中国诗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元素,也表达着清新、宁谧、纯净的艺术意境。林水也同样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意象。上文已述,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作为重要的思想概括。而翳然林水之间自然与飘逸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表达。所以,中国的园林设计者便十分注重园林中假山和流水的意象设计。
北宋著名的学者沈括博学多才、酷爱园林设计,曾梦到一处林水相映之地,便四处寻求,终于寻得一地,自建宅院名曰“梦溪”,并定居于此完成不朽名著《梦溪笔谈》。中国的士大夫热衷于建造园林。沈括的梦溪园林和其他士大夫的园林一样,是一个修身养性、思考人生的地方。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人世之外别开幻境,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虽身在园中,却似在真实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
二 园林设计中的诗画思维
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向来注重意境的表达,所以中国的绘画有写意画这样一个专门的艺术种类,而中国的古诗也以表现意境而著称。中国的园林文化也是如此,相对于诗歌和绘画篇幅的局限性,园林可以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内容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诗画意境中所竭力营造的“身临其境”的艺术意境在中国园林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中国园林是三维的中国画,是具体的山水诗。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诗画的思维从而使得园林设计更具诗画意境。具体来说,园林设计中运用了以下几种诗画思维方式。 1 藏与露
在中国诗画的写意性表达中,藏与露是常见的思维方式,一藏一露之间便是诗画者对艺术的掌控和对意境的营造。中国许多园林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藏与露的思维,其中更有许多被运用到诗歌的主题中。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便是园林设计中诗画思维的典型案例。而类似这个例子中的庭院深深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经常用来表现诗画思维中藏与露的常用手法。
庭院,曲径通幽是中国园林设计者热衷的园林建造思维方式。中国的园林十分注重对于景观的写意表达,为了突出“一步一景”的审美与意境,中国园林极尽“藏”与“露”组合。例如,在上海的豫园可以看到,从挂有“城市山林”匾额的三穗堂开始右行至仰山堂,下瞰是清池,平视是翠林,仰观即著名的黄石大假山望江亭。驻足静观,隔岸山势高峻,悬岩外抵欲堕,曲水深入山漳,飞梁跨越池边,水石混然一体。绕经“渐入佳境”的曲廊,假山上的望江亭时隐时现,直至北端的萃秀堂,高亭翠林如影随形,让人不觉身移,似是山移,妙造自然,巧夺天工。
2 大与小
中国的园林设计十分注重以小见大的写意方式,这和中国诗画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园林虽然大小各异,但都秉承着以小见大的设计思维,大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包容万象,达则天下,小如私家宅园,方亩之间占尽风情。中国园林设计者深知相对于广袤无垠的世界和无有止境的思想,再大的园林也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通过有限的空间来表达世界的浩瀚和心境的致远才应是一个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创造思维。位于扬州城南丁家湾的小盘谷占地虽然不大,但却凭借精巧、严密的布局,以小见大,成为苏州著名的经典之一。园中山、水、岸、道、建筑因地制宜,匠心独具,随形造景,假山林立,溪流环抱,曲径通幽,廊桥曲直,庭院别致,远近皆景,宛若天成。
3 虚与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与实、阴与阳是重要的文化内涵。虚实和阴阳之间更是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变化。中国古诗和绘画中常用虚与实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具有朴素的时空观。例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虚实之间尽显时代的沧桑与变换。中国园林同样十分注重诗画思维中虚与实的运用,通过虚与实使静态的景物表达出更加流动的变化。在园林设计中具体的山、水、林、道、建筑等都是实景,而山影、树影、风声、水声等便是园林中的虚景。实景是静止的,而虚景则是流动的。没有虚景的实景如同没有生命的标本,无法给人以更多的交流和感悟;而没有实景的虚景则如同没有载体的灵魂,飘渺、虚幻。只有虚实结合,园林才能以流动的身姿于身临其境者讲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卢沟晓月之所以能成为燕京八景之一,便在于天空晓月与水中月影浮动之间所表达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动。
三 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不仅在于其中的诗画意象和思维,还在于其中的诗画手法。园林艺术在韵律和表现上都有着诗画意境的强烈痕迹,下面本文分别论述。
1 韵律
诗歌的韵律不言自明,文字起伏变化之间是诗人对情感的诉说。而绘画的韵律则在于布局繁简、明暗强弱的变化之间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流动与变幻。而园林艺术中同样有着诗画手法的韵律表达。从整体到局部园林都能体现着韵律的变化。从整体上,园林的布局、结构、序列都用于设计者表现园林韵律的整体结构。步入园林之中便如同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有起手,有铺垫,有叙述,有精华,有尾声。没有一座园林会将中心景物设计在入口,而一定会设计在园林最中央的位置。这样的韵律设计自然是最符合人们观赏景物的心理变化。而从局部而言,每一个具体的建筑又都散发着自身的旋律,例如,蜿蜒曲折的回廊、连绵变幻的山路都以各自的曲线表达着渐变的韵律。而每一个建筑各不相同的高低和大小更组成了不同的韵律变化。有的建筑雄伟豪迈,有的建筑细致柔情,有的建筑辉煌绚丽,有的建筑朴实无华。观赏者随着建筑韵律的变化来感受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上对诗画韵律手法的掌控。
2 点、线、面
诗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表达了诗眼和画中点题景物的重要性以外,也表达了诗画中局部和整体的艺术关系。园林可以被看作立体的、运动的绘画,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诗画手法中对于点、线、面的表达。点,即是园林中点睛之笔的景物,如群山绿翠之中,一座凉亭便如沙漠中的一处绿洲点燃了游人的活力,奋然前行。而不入亭内,俯视脚下青山绿水,旅途的疲惫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心旷神怡,英姿勃发。而中国的文人墨客也在众多凉亭中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句名篇。如苏东坡《涵虚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便是园林艺术中点的突出表现。而园林艺术中的线便是其中极具线条特征的长廊、园路、围墙、驳岸乃至花坛等。富有诗画手法的园林线条相比于个体的点更加表现出时空的交错和流动。而园林艺术中的面则是由绿林、水面、草坪、建筑等组成的,是最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设计者通过对园林面的设计能够更加细腻、丰富地表现出所需的情感。“柳暗花明”的浪漫便是园林艺术中面所呈现的诗画意境。
结语
中国的诗画给了园林设计者绝好的借鉴,而中国园林艺术也更加立体、流动地表现出了诗画艺术中的意境。本文对于园林艺术中所表现出的诗画意象、思维和手法的论述很好地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和画境,这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忠国:《浅析中国文人园林的意境之美》,《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第11期。
[2] 包旦妮:《论中国文人园林之美》,《装饰》,2003年第10期。
[3] 王玲娟:《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中国文人园林的美学表述》,《东南文化》,2005年第1期。
[4] 徐习文、谢建明:《“雕缋满眼”与“清水芙蓉”——中国古典园林的两种审美意蕴追求》,《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年第5期。
[5] 侯佳彤:《明清私家园林的人文情怀》,《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白娜,女,1979—,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关键词:园林艺术 诗 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意境更是意与景、情与物的交融与结合。园林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将文化思想和美学精神赋予所设计的园林景物,从而使园林艺术呈现出独特的诗情和画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诗、画和园林景物三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园林艺术给诗人和画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宽阔的艺术题材。即使园林中的一处景观也可以使无数诗人题诗留字、引吭高歌,无数画家挥毫泼墨、流连忘返,更不用说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的园林所能创作出的诗画。诗与画并不简单的是对园林景物和景观的平白再现,而是诗人或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景物和景观进行的概括和凝炼,并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表达。正因为如此,画才会比照片更让人着迷,诗也比景物简介更让人神往。所以,园林艺术在给诗画提供素材和内容的同时,诗画也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更具文化品位和美学内涵的艺术精髓。每一个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同样会从诗和画中所表达的诗情和画境寻求灵感。可以说,诗情和画境是每一个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下面本文艺术中的诗画意象、思维和手法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
一 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
中国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所营造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至境和美学精髓。一个伟大的园林设计者必定有着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和谐自然,却又散发着天地精华的园林艺术意境。园林意境与诗画中所表达的意境从艺术造诣上来看殊途同归,只不过是借助不同的载体而已。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设计者通常借助诗画中典型的意象来表现所需的意境。下面本文阐述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
1 扁舟
扁舟是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艺术中一个重要意象。诗画中的扁舟不仅仅是一个人精神寄托的地方,更是一个人驰骋思想的重要载体。在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中,一叶扁舟是要将人们渡到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彼岸。而在中国的古诗中,更有许多将扁舟作为意象的佳作名句。例如,苏轼笔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泊与洒脱,或者李白笔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豪情与轻狂都是诗人以扁舟为载体笑傲人生,驰骋寰宇的意境表达。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园林便是设计者的扁舟——一个用于园林设计者栖息心灵、凝练思想的地方。每一个热衷于园林的人都会享受在这条扁舟中所能体会到的对外世的隔绝和对内心的洗涤。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设计和建造园林,其原因便在于他们比别人更加渴望能够在这叶扁舟中完成对精神和思想的释放,到达心灵的彼岸。
2 渔父
渔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其源于《楚辞·渔父》中对于屈原逐放的记载。屈原在被逐放途中遇到了渔父,渔父在和屈原的对答中,唱出了著名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从此以后,“渔隐”“网师”便成了“渔父”的代名词,用以表达怀才不遇者归隐田园的淡泊与无奈。中国许多古诗和画作同样以渔父为主题,例如,元朝吴镇的《渔父图》中描绘的便是一位长期在长江捕鱼的渔父——一根鱼竿、一丝掉线、一顶蓑笠,仗一叶扁舟,阅尽人间春秋兴衰。巧合的是,这幅画中同样有着扁舟。扁舟和渔父的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画家所要表达的士大夫常有的心系天下却报国无门的情怀。如果说扁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栖息灵魂和思想的净土,那渔父则使得艺术家在这片净土上的人物思想和意象更加具体。而园林的设计者便是扁舟中的渔父。没有人的园林只是一处没有生命的摆设,而只要有了人的园林才是具有生命的景物。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有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同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很深的渔父意象。
3 林水
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题材,山林、泉水也成了中国诗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元素,也表达着清新、宁谧、纯净的艺术意境。林水也同样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意象。上文已述,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作为重要的思想概括。而翳然林水之间自然与飘逸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表达。所以,中国的园林设计者便十分注重园林中假山和流水的意象设计。
北宋著名的学者沈括博学多才、酷爱园林设计,曾梦到一处林水相映之地,便四处寻求,终于寻得一地,自建宅院名曰“梦溪”,并定居于此完成不朽名著《梦溪笔谈》。中国的士大夫热衷于建造园林。沈括的梦溪园林和其他士大夫的园林一样,是一个修身养性、思考人生的地方。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人世之外别开幻境,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虽身在园中,却似在真实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
二 园林设计中的诗画思维
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向来注重意境的表达,所以中国的绘画有写意画这样一个专门的艺术种类,而中国的古诗也以表现意境而著称。中国的园林文化也是如此,相对于诗歌和绘画篇幅的局限性,园林可以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内容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诗画意境中所竭力营造的“身临其境”的艺术意境在中国园林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中国园林是三维的中国画,是具体的山水诗。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诗画的思维从而使得园林设计更具诗画意境。具体来说,园林设计中运用了以下几种诗画思维方式。 1 藏与露
在中国诗画的写意性表达中,藏与露是常见的思维方式,一藏一露之间便是诗画者对艺术的掌控和对意境的营造。中国许多园林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藏与露的思维,其中更有许多被运用到诗歌的主题中。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便是园林设计中诗画思维的典型案例。而类似这个例子中的庭院深深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经常用来表现诗画思维中藏与露的常用手法。
庭院,曲径通幽是中国园林设计者热衷的园林建造思维方式。中国的园林十分注重对于景观的写意表达,为了突出“一步一景”的审美与意境,中国园林极尽“藏”与“露”组合。例如,在上海的豫园可以看到,从挂有“城市山林”匾额的三穗堂开始右行至仰山堂,下瞰是清池,平视是翠林,仰观即著名的黄石大假山望江亭。驻足静观,隔岸山势高峻,悬岩外抵欲堕,曲水深入山漳,飞梁跨越池边,水石混然一体。绕经“渐入佳境”的曲廊,假山上的望江亭时隐时现,直至北端的萃秀堂,高亭翠林如影随形,让人不觉身移,似是山移,妙造自然,巧夺天工。
2 大与小
中国的园林设计十分注重以小见大的写意方式,这和中国诗画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园林虽然大小各异,但都秉承着以小见大的设计思维,大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包容万象,达则天下,小如私家宅园,方亩之间占尽风情。中国园林设计者深知相对于广袤无垠的世界和无有止境的思想,再大的园林也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通过有限的空间来表达世界的浩瀚和心境的致远才应是一个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创造思维。位于扬州城南丁家湾的小盘谷占地虽然不大,但却凭借精巧、严密的布局,以小见大,成为苏州著名的经典之一。园中山、水、岸、道、建筑因地制宜,匠心独具,随形造景,假山林立,溪流环抱,曲径通幽,廊桥曲直,庭院别致,远近皆景,宛若天成。
3 虚与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与实、阴与阳是重要的文化内涵。虚实和阴阳之间更是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变化。中国古诗和绘画中常用虚与实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具有朴素的时空观。例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虚实之间尽显时代的沧桑与变换。中国园林同样十分注重诗画思维中虚与实的运用,通过虚与实使静态的景物表达出更加流动的变化。在园林设计中具体的山、水、林、道、建筑等都是实景,而山影、树影、风声、水声等便是园林中的虚景。实景是静止的,而虚景则是流动的。没有虚景的实景如同没有生命的标本,无法给人以更多的交流和感悟;而没有实景的虚景则如同没有载体的灵魂,飘渺、虚幻。只有虚实结合,园林才能以流动的身姿于身临其境者讲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卢沟晓月之所以能成为燕京八景之一,便在于天空晓月与水中月影浮动之间所表达的时间与空间的流动。
三 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不仅在于其中的诗画意象和思维,还在于其中的诗画手法。园林艺术在韵律和表现上都有着诗画意境的强烈痕迹,下面本文分别论述。
1 韵律
诗歌的韵律不言自明,文字起伏变化之间是诗人对情感的诉说。而绘画的韵律则在于布局繁简、明暗强弱的变化之间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流动与变幻。而园林艺术中同样有着诗画手法的韵律表达。从整体到局部园林都能体现着韵律的变化。从整体上,园林的布局、结构、序列都用于设计者表现园林韵律的整体结构。步入园林之中便如同读一首诗,或赏一幅画,有起手,有铺垫,有叙述,有精华,有尾声。没有一座园林会将中心景物设计在入口,而一定会设计在园林最中央的位置。这样的韵律设计自然是最符合人们观赏景物的心理变化。而从局部而言,每一个具体的建筑又都散发着自身的旋律,例如,蜿蜒曲折的回廊、连绵变幻的山路都以各自的曲线表达着渐变的韵律。而每一个建筑各不相同的高低和大小更组成了不同的韵律变化。有的建筑雄伟豪迈,有的建筑细致柔情,有的建筑辉煌绚丽,有的建筑朴实无华。观赏者随着建筑韵律的变化来感受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上对诗画韵律手法的掌控。
2 点、线、面
诗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表达了诗眼和画中点题景物的重要性以外,也表达了诗画中局部和整体的艺术关系。园林可以被看作立体的、运动的绘画,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诗画手法中对于点、线、面的表达。点,即是园林中点睛之笔的景物,如群山绿翠之中,一座凉亭便如沙漠中的一处绿洲点燃了游人的活力,奋然前行。而不入亭内,俯视脚下青山绿水,旅途的疲惫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心旷神怡,英姿勃发。而中国的文人墨客也在众多凉亭中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句名篇。如苏东坡《涵虚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便是园林艺术中点的突出表现。而园林艺术中的线便是其中极具线条特征的长廊、园路、围墙、驳岸乃至花坛等。富有诗画手法的园林线条相比于个体的点更加表现出时空的交错和流动。而园林艺术中的面则是由绿林、水面、草坪、建筑等组成的,是最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设计者通过对园林面的设计能够更加细腻、丰富地表现出所需的情感。“柳暗花明”的浪漫便是园林艺术中面所呈现的诗画意境。
结语
中国的诗画给了园林设计者绝好的借鉴,而中国园林艺术也更加立体、流动地表现出了诗画艺术中的意境。本文对于园林艺术中所表现出的诗画意象、思维和手法的论述很好地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和画境,这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忠国:《浅析中国文人园林的意境之美》,《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第11期。
[2] 包旦妮:《论中国文人园林之美》,《装饰》,2003年第10期。
[3] 王玲娟:《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中国文人园林的美学表述》,《东南文化》,2005年第1期。
[4] 徐习文、谢建明:《“雕缋满眼”与“清水芙蓉”——中国古典园林的两种审美意蕴追求》,《美与时代》(上半月),2006年第5期。
[5] 侯佳彤:《明清私家园林的人文情怀》,《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白娜,女,1979—,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