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行知思想在科学课堂绽放“生命”异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xy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先生的理念依然如此地深入人心。在工作中于是常常用先生的教育理念观察、反思着身边各种教学行为:
  让生命回归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存。”新课标的提出冲击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建构一种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命化课堂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收获更像鲜花怒放。
  观察1:《了解空气》一课教学片段
  师: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仔细地侧耳倾听),是风声。
  师: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
  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
  ……
  反思:
  多么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意中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风美妙地流动。此时,一定有很多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拥抱风、了解风,他们一定会有更多惊喜地收获。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生动而具体的,是神奇而富有诗意的。折服于这位老师的睿智,没有将成人对科学的理性认识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是借助艺术化的讲述和引導巧妙地让学生在以知识为中介的对话体验了情感、分享智慧。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过程一定是令他们愉悦而难忘的。
  让自由唤醒科学课堂
  科学在孩子们眼中是神秘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规范、秩序地完成自己的课堂预设,避免“节外生枝”,常常忽视甚至是抑制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切可以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创生。
  观察2:探究“沉与浮”
  课堂上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放着一个大塑料盆盛着半盆水,一个纸盒子里装着各种家里和学校常见的东西——螺母、螺栓以及其他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木片、木棍、皮制品和塑料制品,以及其他的防水材料。贴在水盆上方的是两张卡片。一张上面写着:“什么东西沉在水底?”另一张写着:“什么东西浮在水上?”不用再做更多的说明,孩子们自己便会用盆里的水和手中的材料去实验和寻找答案。教师可以不时地到各组转一转,如果发现孩子们还没有得到答案,就给出一些建议。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将一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正式的评价,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走动观察学生的进步,有时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画一副画或写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在探究活动的情景或感受。
  反思:
  这整个探索过程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智力范畴,又交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嘴常开”,那是一种怎样的兴奋和愉悦。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在自由与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和创造。这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一定会使学生迫切地想要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成为学生持续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让思维激活科学课堂
  人的思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生成的过程,教学时,它常常在学生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时不断修正、不断丰富,继而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见解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分析中让思维提升。
  观察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停下来。材料员负责将材料整理一下,其他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的发言。(1分钟左右)
  师:一个组汇报的时候,其他组要注意聆听。听听他们有没有和你们不同的发现?
  请汇报的人这样说:我们觉得这种运动……
  师:(指着第一副板画)请这个组的同学上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演示
  师: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提问“现在我们研究的点上是白天还是黑夜?(白天)现在呢?(黑夜)
  师:你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我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真的吗?课件出示第一个实验中有明暗显示的部分,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有。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要补充的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
  师:(指着第二副板画)请这个组的同学上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演示
  师: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提问“现在我们研究的点上是白天还是黑夜?(白天)现在呢?(黑夜)
  师:你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我们觉得这种运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真的吗?课件出示第二个实验中有明暗显示的部分,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生:有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要补充的吗?有没有其他发现?
其他文献
“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孩子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好问又情绪化,思维具体形象,幼儿园教学中有情境的语言活动,最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单调的图片配上一段合情的音乐;故事和儿歌可以安排一段表演甚至一个游戏,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性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逐层深入,从而感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一、激情导入,感知思念之情  教学的导入环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从形式回归到不以学生为中心,凡事从自己出发,或者独霸课堂,自己说了算;或者质疑问难后,仍然回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答案上……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想飞的翅膀,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许多的遗憾。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笔者认为不论是学习哪门知识,最终都要将其反馈于生活。但是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却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喜欢美术,觉得学习美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并认为美术课就是自娱自乐的课。在这种心理的带动下,试问他们又如何能学好美术呢?针对此,倘若我们将大自然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以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为基础,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班级物质文
主题: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成为音乐的“知音”,音乐的“消费者”、“享用者”。既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一、引导幼儿自主成为音乐欣赏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1、提问法——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