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教学的课堂管理目的是什么?有人说课堂管理就是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其实,这只是一个中间目标,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形成一种有序、和谐、轻松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今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首先,当今的初中学生,与九十年代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他们生理上日趋早熟,身材比较高大,有了小大人的感觉。他们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在家庭中比较受宠,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光环逐渐褪去,心理上他们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当今信息时代,由于传媒的发达,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他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以往的初中学生要大得多,对各种问题少了一些盲从,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同时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的叛逆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又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经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行为上容易冲动。
其次,在城镇,由于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少年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两类少年儿童许多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由散漫惯了,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服管教,公然顶撞教师。
再有,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方对批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敏感,过去通过高压手段进行的课堂管理方法也不适合再用,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避免粗暴的、家长式的作风,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语言上、行为上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课堂氛围,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好像学生天生喜欢听他(她)的课,而有些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同。究其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后者没有上好开学的第一堂课以及每节课的开头。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堂课,注意自身形象,包括衣着打扮要大方得体,教学过程做到态度和蔼、表情自然、语言生动幽默、板书工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兴趣,从而接受教师本人并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万事开头难”, 对每堂课的开头,也要做好精心的准备,用精彩的问题或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三,注意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有效精讲和学生的有效练习要有机结合。一些教师生怕学生不懂,课堂上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滔滔不绝,学生只有听的份,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容易厌烦了,开小差、讲小话、搞小动作也就不足为奇。初中时期的学生,大都好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应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问题去想,有问题能解决。可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进行安排,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不易分散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设置的问题和练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和练习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分散注意力,增加课堂管理难度。
第四,课堂上要张弛有度,有明确的纪律要求。上课时的基本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比如刚上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问好,下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道别。对此,我们不少教师觉得可有可无,不重视。其实,刚上课时的师生之间相互问好,不单单是形式,也不单单是礼貌,更重要的是提醒学生,从现在开始要集中精力上课了。我们不提倡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大声呵斥、体罚,因为这样一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二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说在处理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可以先加以制止,让教学工作先完成,课后再给予个别教育和批评,这样,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也使学生易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惩罚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面对失败。但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应该是学生的过错行为,而不是过错的结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只有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注意换位思考,采用灵活的调控手段,才能收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今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首先,当今的初中学生,与九十年代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他们生理上日趋早熟,身材比较高大,有了小大人的感觉。他们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在家庭中比较受宠,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光环逐渐褪去,心理上他们少了小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当今信息时代,由于传媒的发达,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他们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比以往的初中学生要大得多,对各种问题少了一些盲从,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同时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的叛逆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又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经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行为上容易冲动。
其次,在城镇,由于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少年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两类少年儿童许多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由散漫惯了,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服管教,公然顶撞教师。
再有,由于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家长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方对批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敏感,过去通过高压手段进行的课堂管理方法也不适合再用,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民主的观念,避免粗暴的、家长式的作风,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语言上、行为上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课堂氛围,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好像学生天生喜欢听他(她)的课,而有些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同。究其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后者没有上好开学的第一堂课以及每节课的开头。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习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堂课,注意自身形象,包括衣着打扮要大方得体,教学过程做到态度和蔼、表情自然、语言生动幽默、板书工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兴趣,从而接受教师本人并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万事开头难”, 对每堂课的开头,也要做好精心的准备,用精彩的问题或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三,注意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有效精讲和学生的有效练习要有机结合。一些教师生怕学生不懂,课堂上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滔滔不绝,学生只有听的份,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容易厌烦了,开小差、讲小话、搞小动作也就不足为奇。初中时期的学生,大都好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应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有问题去想,有问题能解决。可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进行安排,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不易分散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设置的问题和练习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和练习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分散注意力,增加课堂管理难度。
第四,课堂上要张弛有度,有明确的纪律要求。上课时的基本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比如刚上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问好,下课时师生之间要相互道别。对此,我们不少教师觉得可有可无,不重视。其实,刚上课时的师生之间相互问好,不单单是形式,也不单单是礼貌,更重要的是提醒学生,从现在开始要集中精力上课了。我们不提倡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大声呵斥、体罚,因为这样一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二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学生,而是说在处理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可以先加以制止,让教学工作先完成,课后再给予个别教育和批评,这样,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也使学生易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惩罚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面对失败。但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应该是学生的过错行为,而不是过错的结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只有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注意换位思考,采用灵活的调控手段,才能收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