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课程理论、教学论和现代学习理论等相关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对目前教学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分析,进一步探讨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审视课堂教学现象。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现象少了,但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忽视学生的存在者有之;教师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者有之;更多的教师则是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是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景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把学生当成一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接受状态。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只有形式没有实效。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基础教育理论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的观点是:教育是直面生命。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活跃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自己却不完全清楚其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却处于形成状态,又是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活动和潜力的生命时期,这段时期教育影响的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发展的关注与促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为此,新基础教育理论从高一层次——生命层次,注重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师们在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归纳了关注课堂教学的七个方面:1.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的质疑问难;3.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4.关注每一个学生;5.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6.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教师的反思与创造。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学习讨论这七个方面,并立于案头,作为备课依据。
二、 注重互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到一节课三分之一乃至更多。也许有人怀疑“教师不讲怎么行?”“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我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初步解决——类比归纳——深化提高——总结——反馈练习”的流程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可以不超过10分钟,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改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优化时间结构不是降低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对学生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学要注意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观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目前分组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用得比较多,但是有些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注重师生多方互动的实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内在功能——启发思维,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设计好的、有必要的问题讨论,同一问题可深入再次讨论。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结论有一种反思,这样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也使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经过自己小组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这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个人与全班交流时,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判断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有效指导;针对学生的症结,教师要用适当方法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这是教师们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号脉”、“点拨”、“抓彩”三大要点。
叶澜教授说过:“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的魅力。”我正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基础教育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新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吸收和转化进来并运用于课堂。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调控还有教学环节、手段、板书和学习兴趣、练习的调控等。要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调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有效地使用课堂调控技巧,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审视课堂教学现象。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现象少了,但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忽视学生的存在者有之;教师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者有之;更多的教师则是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是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景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把学生当成一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接受状态。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围着“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打转,只有形式没有实效。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基础教育理论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的观点是:教育是直面生命。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活跃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自己却不完全清楚其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却处于形成状态,又是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活动和潜力的生命时期,这段时期教育影响的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发展的关注与促进,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为此,新基础教育理论从高一层次——生命层次,注重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师们在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归纳了关注课堂教学的七个方面:1.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的质疑问难;3.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4.关注每一个学生;5.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6.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教师的反思与创造。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学习讨论这七个方面,并立于案头,作为备课依据。
二、 注重互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到一节课三分之一乃至更多。也许有人怀疑“教师不讲怎么行?”“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我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初步解决——类比归纳——深化提高——总结——反馈练习”的流程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可以不超过10分钟,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改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优化时间结构不是降低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对学生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学要注意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观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目前分组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用得比较多,但是有些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注重师生多方互动的实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内在功能——启发思维,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设计好的、有必要的问题讨论,同一问题可深入再次讨论。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结论有一种反思,这样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也使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经过自己小组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这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个人与全班交流时,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判断症结所在并及时加以有效指导;针对学生的症结,教师要用适当方法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这是教师们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号脉”、“点拨”、“抓彩”三大要点。
叶澜教授说过:“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的魅力。”我正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基础教育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新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吸收和转化进来并运用于课堂。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调控还有教学环节、手段、板书和学习兴趣、练习的调控等。要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调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有效地使用课堂调控技巧,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