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其中的合作探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通过巧设悬念、精设情境、实践活动、激励等方式都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合作探究;兴趣;引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86-02
在全面推进实施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是全体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课堂实践中的案例就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阐述。
一、巧设悬念,唤起兴趣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形式之一,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合理安排合作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解释、论证自己的思路,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促进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都有求知欲,特别是对有疑惑与悬念的问题,更有非弄明白不可的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巧设问题串,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当学生不能自行解決问题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合作学习是极好的时机,合作探究将学生的兴趣之火“点燃”,把教师“教”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学生“学”的内需动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倍增。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根据该节课的内容巧设一些问题串,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该课的学习任务。问题串:(1)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关系呢?(2)如何证明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3)谁能完整地把圆柱的特征说出来?(4)怎么剪才能将圆柱剪成长方形?(5)同样大小的纸,为什么可以折成不同的圆柱?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热情才会高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教师可用“激将法”设置悬念。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组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式子,然后对学生说:“这里有一组题,老师要和大家比比谁的口算又快又准。”结果是教师快速又正确地说出结果,这让学生觉得很震惊:“老师有绝招!”不等教师提问,学生的求知欲便被激活了,兴趣被唤起了,这时教师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问题和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
没有情境的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未能创设适宜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抑制。情境的创设素材来源于教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来源于现场。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最终诱发合作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在上课伊始,便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你能把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给客人吗?然后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进行自我介绍,并把自己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说出来。
又如,在教学“整十数”时,教师把本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情境(故事)导入讲解:你们爱吃糖葫芦吗?相传兔妈妈有个很听话的兔儿子,兔儿子完成一次作业时,兔妈妈便奖励一串糖葫芦,一串糖葫芦一共有10颗,兔儿子吃完了一串糖葫芦后,又想吃,后来兔妈妈又奖励一串糖葫芦给兔儿子,兔儿子吃了两串糖葫芦了,兔儿子一共吃了多少颗糖葫芦?(学生齐答:20颗)兔儿子嘴很馋,又吃了一串糖葫芦,那么兔儿子一共吃了多少颗糖葫芦?(学生齐答:30颗)但兔儿子不能这样只想着吃糖葫芦,你们说该怎么做?(学生齐答:听兔妈妈的话,完成作业)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活了,学习效果自然提升了。
又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开始,教师针对学生喜欢购物的天性,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开“小商店”,让学生到“小商店”自由购物,让学生在“购物”中自主思考“1元可以买哪几样商品?还找回多少钱?”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数学是可以玩的数学,数学是有趣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三、勇于实践,激发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在生活中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宗旨是强调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让他们的感官动起来,还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枯燥,往往使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厌学的情绪。为突破这一瓶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此,教师要适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而发现新规律,构建新知识。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新鲜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动画演示,感受这一策略的具体过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剪刀把图中的两个图形剪下,通过平移或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进一步证实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如果光听教师的讲解,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学生对问题始终感到迷茫,更不用说对此类问题能融会贯通。反之,如果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操作演示,效果就會大不一样。具体做法:(1)请两名学生分别从操场东西两侧同时相向而行,直到相遇后停下,问这种现象表示什么?学生交流后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加起来就是操场的长度”;(2)接着让这两名学生在刚才相遇的地点同时向相反绕跑道而行,两人再次相遇后停下来。思考:这种现象又表示什么?因为是直观演示,简单明了,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合起来跑了操场一圈”。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教师趁热打铁请若干学生演示了相向而行但没有相遇和不在同一地点相反而行等问题。这样便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贯彻新课改理念。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就被点燃,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四、善于激励,培养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对批评过学生的教师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教师不应过于批评学生,应善于激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发挥特长,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照”,学习兴趣自然会产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用“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等激励的语言,把教师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和善意,赢得他们的信任,以浓浓的师爱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成长。教师还要以关切而又谨慎的态度发掘学生身上的可塑“因子”,可用“方法很多,只要你肯动脑筋,定会想出来的,你说得也很好!”“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真了不起!”等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既要适时激励,又要戒除他们的骄傲心理。
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是孩子。优秀的教师从不会吝惜对学生的赞美。善于激励,适时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收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更是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数学教师肩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小彦.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上),2018:12-08.
[2]杨晓.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背景、特征与理路[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25.
[3]李娜.搭建“脚手架”,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J].数学教学通讯.2018:12-05.
[4]马丽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J].中国教师,2018:12-15.
(责编黄露)
[关键词]合作探究;兴趣;引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86-02
在全面推进实施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是全体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课堂实践中的案例就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阐述。
一、巧设悬念,唤起兴趣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形式之一,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合理安排合作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解释、论证自己的思路,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促进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都有求知欲,特别是对有疑惑与悬念的问题,更有非弄明白不可的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巧设问题串,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当学生不能自行解決问题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合作学习是极好的时机,合作探究将学生的兴趣之火“点燃”,把教师“教”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学生“学”的内需动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倍增。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根据该节课的内容巧设一些问题串,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该课的学习任务。问题串:(1)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关系呢?(2)如何证明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3)谁能完整地把圆柱的特征说出来?(4)怎么剪才能将圆柱剪成长方形?(5)同样大小的纸,为什么可以折成不同的圆柱?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热情才会高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教师可用“激将法”设置悬念。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组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式子,然后对学生说:“这里有一组题,老师要和大家比比谁的口算又快又准。”结果是教师快速又正确地说出结果,这让学生觉得很震惊:“老师有绝招!”不等教师提问,学生的求知欲便被激活了,兴趣被唤起了,这时教师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问题和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
没有情境的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未能创设适宜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抑制。情境的创设素材来源于教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来源于现场。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最终诱发合作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在上课伊始,便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你能把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给客人吗?然后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进行自我介绍,并把自己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说出来。
又如,在教学“整十数”时,教师把本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情境(故事)导入讲解:你们爱吃糖葫芦吗?相传兔妈妈有个很听话的兔儿子,兔儿子完成一次作业时,兔妈妈便奖励一串糖葫芦,一串糖葫芦一共有10颗,兔儿子吃完了一串糖葫芦后,又想吃,后来兔妈妈又奖励一串糖葫芦给兔儿子,兔儿子吃了两串糖葫芦了,兔儿子一共吃了多少颗糖葫芦?(学生齐答:20颗)兔儿子嘴很馋,又吃了一串糖葫芦,那么兔儿子一共吃了多少颗糖葫芦?(学生齐答:30颗)但兔儿子不能这样只想着吃糖葫芦,你们说该怎么做?(学生齐答:听兔妈妈的话,完成作业)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活了,学习效果自然提升了。
又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开始,教师针对学生喜欢购物的天性,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开“小商店”,让学生到“小商店”自由购物,让学生在“购物”中自主思考“1元可以买哪几样商品?还找回多少钱?”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数学是可以玩的数学,数学是有趣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三、勇于实践,激发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在生活中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宗旨是强调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让他们的感官动起来,还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枯燥,往往使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厌学的情绪。为突破这一瓶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此,教师要适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而发现新规律,构建新知识。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新鲜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动画演示,感受这一策略的具体过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剪刀把图中的两个图形剪下,通过平移或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进一步证实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如果光听教师的讲解,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学生对问题始终感到迷茫,更不用说对此类问题能融会贯通。反之,如果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操作演示,效果就會大不一样。具体做法:(1)请两名学生分别从操场东西两侧同时相向而行,直到相遇后停下,问这种现象表示什么?学生交流后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加起来就是操场的长度”;(2)接着让这两名学生在刚才相遇的地点同时向相反绕跑道而行,两人再次相遇后停下来。思考:这种现象又表示什么?因为是直观演示,简单明了,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合起来跑了操场一圈”。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教师趁热打铁请若干学生演示了相向而行但没有相遇和不在同一地点相反而行等问题。这样便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贯彻新课改理念。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就被点燃,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四、善于激励,培养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对批评过学生的教师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教师不应过于批评学生,应善于激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发挥特长,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照”,学习兴趣自然会产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用“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等激励的语言,把教师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和善意,赢得他们的信任,以浓浓的师爱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成长。教师还要以关切而又谨慎的态度发掘学生身上的可塑“因子”,可用“方法很多,只要你肯动脑筋,定会想出来的,你说得也很好!”“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真了不起!”等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既要适时激励,又要戒除他们的骄傲心理。
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是孩子。优秀的教师从不会吝惜对学生的赞美。善于激励,适时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收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更是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数学教师肩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小彦.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上),2018:12-08.
[2]杨晓.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背景、特征与理路[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25.
[3]李娜.搭建“脚手架”,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J].数学教学通讯.2018:12-05.
[4]马丽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J].中国教师,2018:12-15.
(责编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