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在各个层面的发展,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爱国(建设)统一战线既受制约于、决定于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开拓、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紧密关系,这实质上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基本规律的反映。
  关键词:爱国(建设)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4-0008-06
  
  从理论上说,新时期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理论是与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二次理论飞跃相联系的,正如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属于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样,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理论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践上说,正如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属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一样,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部分。因此,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都是以改革开放作为“最鲜明的特点”的“新时期”这30年里发生、发展着的事物。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30年来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地结合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由于它们都是与我们党作为实践主体及其面对的实践客体发生的巨大变化相伴随,因此,又不能不紧密联系于革命统一战线这一类型并在与它的比较中,更好地把握新类型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从横向来看,作为既受制约于、决定于而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服务对象和范围、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等,以及各个工作领域里的统战理论与政策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推动着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又从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地、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
  
  1、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一般性内容
  (1)性质和特点
  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地分析和阐明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转变和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引起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空前巨大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我们党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变动的基础上,对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性质又有更新的表述,指出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已经进一步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并且概括了新类型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的特点。
  (2)地位与作用
  这实质是对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意义和价值的判定,直接关系着我们党的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的高低。有了对统一战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才可能有对统战工作的高度自觉性以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30年来,从邓小平同志重申爱国(建设)统一战线是一个“法宝”开始,到江泽民同志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重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一个很硬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三个绝不能”,即“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对统一战线的地位与作用作了更加系统全面的阐述,概括地说是“三个重要法宝”、“四个必然要求”、“三个重要任务”,即: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
  (3)任务与要求
  关于统一战线的任务与要求历来都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这个总任务及总路线决定的。在新时期,新类型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任务与要求自然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决定的,因此,关于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任务与要求的提法也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而变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论述,则是对新类型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任务和要求的经典性表述。后来,江泽民同志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以更简洁、更精练的语言概括“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双重服务”到80年代以后又提出“三个服务”,再到90年代又提出“四个服务”。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对爱国(建设)统一战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4)对象与范围
  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因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同志不仅对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作了新的论述,而且就其工作的对象与范围也明确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他还明确地指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改革开放初期两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依据当时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确定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分别是8个方面 和10个方面;进入新世纪前夕召开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则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特别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出国留学人员与移居海外的华侨的不断增多,又把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扩展为12个方面;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扩展为15个方面,增加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个方面。
  (5)原则与目标
  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统战理论基础上做出奠基性的规定之后,随后的历届中共中央领导人和中共中央文件都一再加以重申,同时,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2006年夏天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随后颁布的中共中央文件,在2000年底召开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中发2000年19号文件的基础上,对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再次作了全面的概括。这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必须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同盟者利益。同时,这次会议还第一次把统一战线看做是一种事业,提出爱国(建设)统一战线自身的建设及其目标问题,这就是:全面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紧密,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广泛支持和有力保障。
  
  2、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统战理论、政策与工作实践)各个领域的特殊性内容
  (1)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方面
  由于在十年“文革”中,我国政党制度不得不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所以,一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重新确定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的同时,首先阐明了民主党派性质的根本变化,第一次明确地把我国的政党制度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方针”,随后又把这个八字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同时,他还明确地把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所有这些重要论断,成为我国政党制度恢复性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随着民主党派的恢复和发展,中共中央又发布了1989(14)号文件,这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参政党”的概念,推动我国政党制度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使我国政党制度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接着,党中央进一步将我国政党制度入宪,肯定其“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使其获得了政治合法性。中共中央制定的2005年(5)号文件的颁布,正式提出了政党制度建设的概念和理念,使我国政党制度进入到在建设中发展的阶段,这将是其今后长期发展的常态。
  (2)在民族宗教方面
  30年来,历届党中央都十分重视民族、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工作。第一,一以贯之地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第二,一以贯之地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并且把它提升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三,一以贯之地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重视帮助和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第四,一以贯之地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指出宗教走向最终灭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要久远。第五,一以贯之地依据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并坚持按照“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正确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原则,政府坚持依法对宗教进行管理,这些原则对反对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有重要意义。第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放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标题下来加以强调,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变化,但这个安排却显示出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的意义,意味着我们党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要逐步走制度化、规范化之路。
  (3)在新的社会阶层方面
  新的社会阶层是随着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加以正确引导的方针贯彻落实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社会阶层明显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及时把新的社会阶层明确地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具有科学性和巨大包容性、统战性的概括,为我们党进一步做好新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着眼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对新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一是明确指出新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并强调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是明确了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方针,是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目的是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是明确指出这个方面的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新领域,特别强调统一战线要把这一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并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把新社会阶层人士更加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
  (4)在党外知识分子方面
  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中,基于“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的时代特点,明确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同时结合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并强调统战部门要研究和反映知识分子情况,知识分子既是全党的工作,又是重要的统战工作。在两“尊重”方针指导下,又提出了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90年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的新的历史条件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综合国力为中心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的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将知识分子政策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这是在政策上从“整体”向其中的“人才”的重要转向。在新世纪新阶段上,由于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与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有相当的交叉,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把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作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同时,实质上也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上;在2005年(5)号文件中,明确地把“无党派人士”纳入到政党制度中,由于他们的主体是党外知识分子,从而又把这一工作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要位置上;同时,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面对“整体”发展为注重“人才”和“两尊重”方针发展为“四尊重”方针之后,我们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撑,而且大大提升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要求和水平。
  (5)在人民政协方面
  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同志已有十分明确的定性、定位,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初就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实现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并强调人民政协的任务十分光荣,工作大有可为,要求我们努力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政协的定性、定位,进一步对其完整地表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结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颁布2005年(5)号文件不久,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即2006年的(5)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即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这可以说是我国近60年来、特别是最近这30年的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代世界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大贡献。
  (6)在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方面
  在我国进入新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中华民族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同时指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为此,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新构想,并克服重重阻力有力地推动这一新构想率先在香港和澳门胜利实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坚持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八项主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除了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并实行的通过经济利益纽带,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重要基础外,还提出了通过中华文化这个纽带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一是继续通过推动港澳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努力发展和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政治格局,曾荫权以高票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就是一个集中而典型的证明;二是立足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全面贯彻十六大确定的对台工作方针和《反分裂国家法》,充分发挥最广泛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作用,深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与“台独”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为实现国、亲、新三党主席访问大陆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最近国民党胜选和两岸关系新局面的开拓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广泛联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反独促统,形成了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分裂、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的局面。
  
  二、从纵向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部分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与作为中国革命一部分的革命统一战线。由于产生、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类型和特点,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因地位与角色的根本变化而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但是,它们又有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统战观。就是把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的人搞得越多越好,力量搞得越大越好
  
  新类型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区别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建设党与革命党对统一战线不同的价值追求,革命党对革命统一战线的价值追求,主要是工具性的,对于赤手空拳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同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进行斗争,惟一的武器就是组织起来,团结、联合一切可以团结、联合的力量,才能破坏旧秩序、推翻旧制度,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执政党、建设党对建设统一战线的价值追求,不仅是工具性的,而且是人文性的,即是说它不仅旨在动员、联合、团结一切可以联合、团结的力量为党所担负的全面建设新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而且在全面建设新社会的同时,要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服务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包括新人,而这正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目标的内在要求。
  但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类型和特点的统一战线和统战理论又贯穿着一脉相承的统战观。统战观是一种对统一战线实质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对统一战线“是什么”、“应怎样”的看法、观点、态度。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统一战线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回答统一战线“是什么”的问题,为人们提供关于统一战线的规律性、真理性的认识;二是关于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目的意义的基本观点,回答统一战线对人们的价值及“应怎样”的问题。与统一战线的一般理论、政策、方针相比较,统战观涉及的是更为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常常成为党内“左”、右倾政治路线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否树立起正确的统战观,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关键。
  统战观作为统战理论体系中相对最抽象的部分,最主要体现于统战基本理论和观点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统一战线和统战理论,都首先要从分析当时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出发,确认统一战线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根据,实质上就是揭示该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战线内在的基本矛盾,即所谓政治上同与异的矛盾,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客观基础,统一战线中政治上同与异这一基本矛盾就是其集中的反映。通过分析这个基本矛盾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就能够对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特点、任务和要求、对象和范围等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形成正确的统战基本理论观点,进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基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在主观上尽可能地采取求同存异、扩同缩异的原则,把为革命或建设、改革出力的人搞得越多越好,力量搞得越大越好。因此,邓小平同志把革命统一战线的本质概括为团结自己,打击敌人;在新时期,依据执政党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和建设任务,他又把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本质概括为“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更明确地把爱国(建设)统一战线的本质概括为大团结大联合。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又提出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我理解,这里“本质”与“主题”是内在一致的,只是从不同角度着眼的,前者侧重从统一战线自身的客观角度,后者侧重于从主观的工作角度来看统一战线,二者最终都是由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里解决的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问题,这对于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都是一个决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或者说总路线、总任务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如何保持和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更加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统战观,而且反映的是一种大统战观。基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同异矛盾)决定的统一战线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与胡锦涛,一以贯之的观点、态度,即统战观,就是围绕党领导的各个革命和建设阶段上的中心任务,尽最大可能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力量搞得大大的,以服务于革命和建设事业。
  我们党关于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等的论述,也一以贯之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统战观。但是,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表明,不懂统一战线,忽视其巨大价值的种种模糊认识始终存在,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包括相当一些领导干部不懂得、不重视统一战线。有的“重视”,也常常只是从其有助于招商引资的狭小角度着眼的,并非是从党的战略高度,以解放全人类的眼光来看待统一战线的,所以,这仍然只是一种实用的态度,而非正确的统战观。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既阐述了大统战的观念和理念,又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相统一的层面上,揭示了统一战线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依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地位,其“法宝”性地位与价值更加凸显,而且绝不压于革命年代。
  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对统一战线还要从人的彻底解放这一视角,把握其人文价值。如果说目前我们主要是从统一战线服务于党的总路线、总任务这一“法宝”性的工具价值角度,来认识其地位与作用的话,那么,统一战线对于人的彻底解放,对于人们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不断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则需要深入地研究,而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统战观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如果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政治文明概念与思想和十七大报告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视角来看统一战线,其人文价值就会更加凸显出来,其地位和价值就更加显著和突出。这样来看统一战线,统战观应是党的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对待统一战线、对待统战工作的态度,决定着人们从事统战工作的方式与成效,同时也是我们去深刻理解与把握我们党的统战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统战理论的一把钥匙。因此也可以说,惟有这个统战观是我们党整个统战理论中相对不变和一脉相承的东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和理论体系)所决定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比较革命统一战线更加全面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着力把握我们党整个统战理论中这个相对不变和一脉相承的统战观。
  
  三、基本经验与启示
  
  1、统一战线受制约于、决定于大局又服务于大局,这一点决定着它自身的命运,也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基本规律的集中反映。众所周知,统一战线历来都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其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的高低、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个阶层、党派、团体及各界人士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上来。新时期30年的经验证明,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只有始终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定位,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大局中尽职,才能充分体现价值,发挥优势,大有作为。
  
  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必须促进大团结大联合。这首先是其自身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本质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衡量我们的统战部门及其统战工作成效大小的根本尺度。新时期30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建设)统一战线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广泛、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支撑,才能为巩固我们党的长久执政地位提供日益广大的群众基础。
  
  3、中共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大统战观,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并加强和改善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这是政治家必备的素质,是领导干部是否成熟与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党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统战理论一脉相承的统战观,最能体现党的“领导”的实质和内涵,也最能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内在要求。牢固掌握这个统战观,是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的关门主义、孤立主义和不重视统战工作的倾向,提高领导和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的根本保障;也是适应新类型的爱国(建设)统一战线新特点、新要求,更新统战工作的理念,改进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编辑:壬 古]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是茶的载体,随着历史发展,在历代紫砂艺人的智慧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广下,紫砂壶早已演变成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为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紫砂壶造型丰富,世间万物都能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题材,匠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自身的所思所想化作一把小小的紫砂壶,赋予一抔普通的泥土以独一无二的造型,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给人以观赏价值。本文以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紫砂独特的透气性和良好的可塑性让紫砂壶成为了集功效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是宜兴紫砂艺人安身立命之本,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传承之后,至今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来一探其中的奥妙。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怀古提梁壶”,造型的设计特别的具有古典的韵味,能够找到最早的“吴经提梁壶”的影子,泥料的选择也是最为基本的紫泥,色泽也是非常的迷人,看起来简约的形态其实蕴藏着紫砂的提
期刊
摘 要 清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它虽是抽象的,却常常落实于具体的生活状态中。在这把“清雅壶”上,清雅被主要诠释于两个部分,首先造型方面着意于简约端庄,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清净体验;同时装饰方面取茶诗两句刻于壶身,既提升了壶的文化品位,又使“禅茶一味”的格调在此融会贯通,由表及里地体现清雅这一主题。  关键词 清雅;紫砂壶;文化表现;陶刻   紫砂壶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最初的粗陶器
期刊
俗话说一心不能两用,但在紫砂陶刻艺术领域偏偏有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他文学功底深厚、书法学养全面、真草隶篆金文无一不精,营山造水信手拈来,花鸟走兽栩栩如生,人物博古各臻其妙。他潜心研究陶刻艺术乐此不疲,铁画银钩遒劲灵秀,特别是他既能够做到“一心两用”,在紫砂器皿上左右手均能书画陶刻,又能够做到不打底稿直接陶刻装饰,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就是被誉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任淦庭。 
期刊
“创新”是《江泽民文选》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其中对“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论述最多、内容最丰富、阐述最深刻,反映出江泽民对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敏锐把握,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生命力所在。学习《江泽民文选》,重温江泽民创新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体系,对于我们今天不断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伟大事业,探索开展统战工作的
期刊
摘 要: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建交55年来,中印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安全和文化交流诸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囚受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美国因素以及“共同崛起”等诸多因素的掣肘,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初,中印两国在实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只有彻底扫除历史阴霾,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原则,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才能建立起健康成熟
期刊
摘 要:已有的宪政概念或者没有摆脱西方具体宪政模式的影响,或者没有注意到宪政理论的最新发展,往往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与建设产生误导,因而应该抽象出一个普适性的宪政概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即宪政是指有限度的公权力规范化产生和行使、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和发展的一种政治组织形态。在此前提下,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它的特色就表现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期刊
摘要:维护宗教界的稳定,保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引导信教群众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须建设一支爱国爱教,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有一定宗教学识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关键词:新一代爱国宗教界人士;爱国意识;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了中国农村污染的知识因素,本文认为,由于当地知识的成长在某一阶段不适应环境变量,从而导致对农村环境污染“失明”,污染行为在该阶段也被合法化。从知识层次上解决农村污染,必须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村社区的制度化的知识构建平台,促进当地知识的成长,使之发挥农村环境的识别和指导功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当地知识;农村污染;知识构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和九十年代的“国学热”中,国学大师张岱年率先提出和探讨民族精神问题。不仅从总体上探讨了民族精神理论,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观点,而且还着力从概念、意涵、内容及功能等多方面研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理论。同时,国学大师张岱年还特别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表现,并揭示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张岱年;民族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