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学规范、重养成"是我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悬挂在一面墙壁上的标语,或者说叫校训吧。在以前,从没有人去深究它的含义。在今天,细细读来,这小小的六个字,却寄意了深远的含义,它里面蕴含着一种教育思想,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来落实、搞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下面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强化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如学生坐、立、行、走、读书和写字的姿势,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层次上,要有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训练前制订好计划,分步骤实施,对学生辅之以理、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同时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收到实效。
二、制订具体的制度、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
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可根据学生某段时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训练的侧重点,制订出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约定、家庭公约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要力求具体、明确可行。如学生沉湎于游戏机,班级公约和家庭公约可制订出对进游戏机场所有一定限制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提出批评和惩戒。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检查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讨论辨析不良的行为习惯
许多情况下,由于受种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或在业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往往还不能认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这个思想观念问题没有解决,将大大降低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比如学生好吃零食,常被认为是个人饮食习惯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尽管通过说理谈话,制度约束,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这时,老师可组织一个辩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由正反双方辩论和老师正确引导,最终使学生明白好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个道理时,这种不良行为就有望矫正和戒除了。讨论辨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道德观念或行为,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方法类型。讨论辨析时,教育者应注意选取恰当的讨论主题,适时引导讨论的发展方向,防止跑题、走题,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同时還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四、充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模的楷模激励。如展示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遵守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的事迹,树立标兵,可使广大学生"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五、合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反面事例,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给学生以效仿的对象,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反面事例,却可以给学生以警示,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该做,不能做。如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某学生因偷盗被派出所抓走,某同学因和学生打架而陪了大量的医药费,某同学因不守交通规则而被车撞了等等鲜活的事例。这些事例从表面看来好象对我们的养成教育并无多大作用,但它恰好成了我们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说教事例,因为它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对学生有较大的震慑力,有代表性。如我们能抓住这些事例,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不良的行为不光是对自己有损害,而对社会也会造成危害,更重的是让他们明白凡是自己做错了事都不得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从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什么样的事不能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最后就落脚在行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在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重视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力求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视为主动的塑造过程。运用自我教育法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教育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②适时开展"自我教育"经验交流。尤其是宣传推广"自我教育"成效好的学生的先进经验;③提供一定的阵地,如板报、自办小报、班会、文艺汇演、作文、日记等,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七、做好"养成教育"重在一个"实"字。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自己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时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出实际的目标,目标不要过大、过高,要让学生经过短期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突出一个"实"字。如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先做好自身的清洁,再要求学生自己不乱扔东西,不乱吐口痰,然后要求学生见到地上有果皮、纸张等时主动捡起来,最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为了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应切实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和手段启动教育主体的良知。一旦教育主体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时,教育主体就能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达到慎独自治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养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只要我们同心协力,相信和谐文明的校园、和谐文明的社会将不期而至。
"学规范、重养成"是我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悬挂在一面墙壁上的标语,或者说叫校训吧。在以前,从没有人去深究它的含义。在今天,细细读来,这小小的六个字,却寄意了深远的含义,它里面蕴含着一种教育思想,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来落实、搞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下面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强化对学生的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如学生坐、立、行、走、读书和写字的姿势,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层次上,要有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训练前制订好计划,分步骤实施,对学生辅之以理、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同时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收到实效。
二、制订具体的制度、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
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可根据学生某段时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训练的侧重点,制订出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约定、家庭公约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忌假、大、空,要力求具体、明确可行。如学生沉湎于游戏机,班级公约和家庭公约可制订出对进游戏机场所有一定限制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提出批评和惩戒。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检查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讨论辨析不良的行为习惯
许多情况下,由于受种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或在业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往往还不能认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这个思想观念问题没有解决,将大大降低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比如学生好吃零食,常被认为是个人饮食习惯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尽管通过说理谈话,制度约束,都不能起到根本作用。这时,老师可组织一个辩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由正反双方辩论和老师正确引导,最终使学生明白好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个道理时,这种不良行为就有望矫正和戒除了。讨论辨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道德观念或行为,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方法类型。讨论辨析时,教育者应注意选取恰当的讨论主题,适时引导讨论的发展方向,防止跑题、走题,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同时還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四、充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模的楷模激励。如展示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遵守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的事迹,树立标兵,可使广大学生"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五、合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反面事例,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给学生以效仿的对象,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反面事例,却可以给学生以警示,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该做,不能做。如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某学生因偷盗被派出所抓走,某同学因和学生打架而陪了大量的医药费,某同学因不守交通规则而被车撞了等等鲜活的事例。这些事例从表面看来好象对我们的养成教育并无多大作用,但它恰好成了我们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说教事例,因为它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对学生有较大的震慑力,有代表性。如我们能抓住这些事例,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不良的行为不光是对自己有损害,而对社会也会造成危害,更重的是让他们明白凡是自己做错了事都不得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从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什么样的事不能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最后就落脚在行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在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重视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力求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视为主动的塑造过程。运用自我教育法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教育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②适时开展"自我教育"经验交流。尤其是宣传推广"自我教育"成效好的学生的先进经验;③提供一定的阵地,如板报、自办小报、班会、文艺汇演、作文、日记等,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七、做好"养成教育"重在一个"实"字。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自己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时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出实际的目标,目标不要过大、过高,要让学生经过短期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突出一个"实"字。如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先做好自身的清洁,再要求学生自己不乱扔东西,不乱吐口痰,然后要求学生见到地上有果皮、纸张等时主动捡起来,最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为了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应切实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和手段启动教育主体的良知。一旦教育主体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时,教育主体就能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达到慎独自治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养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只要我们同心协力,相信和谐文明的校园、和谐文明的社会将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