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坚持“从严治教、尊重先导”办学理念,把“尊重教育”特色建设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抓特色、育文化、促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目标任务,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尊重教育;以人为本;特色建设
一、“尊重教育”特色建设依据
“尊重教育”特色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齐心协力抓好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发教师履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和学生为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需要;是培育尊师、重教、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民族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尊重教育”教育理念的阐述
(一)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需要加倍尊重和爱惜。
(二)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尊重教育的重点。尊重他人首先要学会自尊,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待他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包容、讲理解;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和感恩父母、老师和一切劳动者;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个性、意见、人格、尊严、风俗习惯和信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和坚守对他人的承诺。
(三)尊重知识
尊重知识就要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创造未来”和“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尊重知识要尊重学科特性,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四)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要科学地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抵制环境污染。
(五)尊重规则
尊重规则要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尊重规则要加强道德修养,争当文明市民;遵守规则要扬善弃恶,勇于抵制不良行为。
三、“尊重教育”特色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层面
以人为本、充满尊重气息的校园文化熏染是实施“尊重教育”的重要手段。
1.文化标识:校徽和校歌
2.学校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
办学理念:从严治教,尊重先导
校训:尊重、博学、和谐、创新
尊重指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规则。博学,一方面是倡导教师认真学习,互相交流,积极探讨,不断补充知识积累,不断丰富学识、才干,努力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好导师;另一方面,是倡导学生通过向课堂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扩充知识、见闻,努力培养和丰富才干,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摆脱旧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来创造全新的业绩。
校风:严教勤学、文明和谐;教风: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学风:尊重知识、勤学好问。
3.校园建设
学校环境建设围绕“尊重教育”做文章。校门口设立教风、学风展示牌。校内显眼位置展示校风、校训。
教学楼一至四层分别以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为主題进行布置,每一层彰显一个主题。创造良好的尊重教育氛围。
4.特色课程
我校是临夏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并获得“临夏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我校准备将“尊重从我做起”确定为学校特色课程予以开发。
“尊重从我做起”的课程主要包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规则”等内容,教材要图文并茂,充分体现故事性、趣味性和民族性。课程实施要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配合。
(二)教师层面
学校制定体现尊重原则的各种制度,充分保障、尊重教师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给予教师人文关怀。特备是对于生病、家中有困难的教师给予实际帮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学生层面
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遵守时间不迟到,交流时注意用礼貌用语;学生对知识的尊重,爱护书本,学习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尊重规则要求学生遵守各种学校制度和社会公德,做懂规则的文明好少年。
(四)家长层面
通过全体家长推选,产生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全面监督;定期举行全校家长会,及时反馈学校和学生情况;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培训会,畅通家校联系渠道,设立家长接待室,保障家长可以与校长、老师直接交流的权利。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途径,努力形成“尊重”特色小学;建设一支责任心强、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和能力高、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培养出一代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实施尊重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58-59.
[2]王伟.“尊重教育”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75-76.
关键词:尊重教育;以人为本;特色建设
一、“尊重教育”特色建设依据
“尊重教育”特色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齐心协力抓好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激发教师履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和学生为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需要;是培育尊师、重教、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民族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尊重教育”教育理念的阐述
(一)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需要加倍尊重和爱惜。
(二)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尊重教育的重点。尊重他人首先要学会自尊,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待他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包容、讲理解;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和感恩父母、老师和一切劳动者;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个性、意见、人格、尊严、风俗习惯和信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和坚守对他人的承诺。
(三)尊重知识
尊重知识就要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创造未来”和“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尊重知识要尊重学科特性,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四)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要科学地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抵制环境污染。
(五)尊重规则
尊重规则要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尊重规则要加强道德修养,争当文明市民;遵守规则要扬善弃恶,勇于抵制不良行为。
三、“尊重教育”特色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层面
以人为本、充满尊重气息的校园文化熏染是实施“尊重教育”的重要手段。
1.文化标识:校徽和校歌
2.学校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
办学理念:从严治教,尊重先导
校训:尊重、博学、和谐、创新
尊重指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规则。博学,一方面是倡导教师认真学习,互相交流,积极探讨,不断补充知识积累,不断丰富学识、才干,努力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好导师;另一方面,是倡导学生通过向课堂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扩充知识、见闻,努力培养和丰富才干,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摆脱旧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来创造全新的业绩。
校风:严教勤学、文明和谐;教风: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学风:尊重知识、勤学好问。
3.校园建设
学校环境建设围绕“尊重教育”做文章。校门口设立教风、学风展示牌。校内显眼位置展示校风、校训。
教学楼一至四层分别以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为主題进行布置,每一层彰显一个主题。创造良好的尊重教育氛围。
4.特色课程
我校是临夏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并获得“临夏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我校准备将“尊重从我做起”确定为学校特色课程予以开发。
“尊重从我做起”的课程主要包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规则”等内容,教材要图文并茂,充分体现故事性、趣味性和民族性。课程实施要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配合。
(二)教师层面
学校制定体现尊重原则的各种制度,充分保障、尊重教师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给予教师人文关怀。特备是对于生病、家中有困难的教师给予实际帮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学生层面
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遵守时间不迟到,交流时注意用礼貌用语;学生对知识的尊重,爱护书本,学习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尊重规则要求学生遵守各种学校制度和社会公德,做懂规则的文明好少年。
(四)家长层面
通过全体家长推选,产生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全面监督;定期举行全校家长会,及时反馈学校和学生情况;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培训会,畅通家校联系渠道,设立家长接待室,保障家长可以与校长、老师直接交流的权利。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途径,努力形成“尊重”特色小学;建设一支责任心强、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和能力高、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培养出一代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实施尊重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58-59.
[2]王伟.“尊重教育”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