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考点,明确内涵。
古人云:“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了解考情,明确题型
(一)近三年来出现以下典型例题
1.(2018年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2.(2018年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2017年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4.(2017年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5.(2016年江苏卷)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6.(2016年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7.(2016年上海卷)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二)四大感情类题型
由以上高考真题,我们可以归纳出感情类题型的几种常见形式:
1.情感单一型
所谓“情感单一”型,其思想感情是相对固定的,前后没有变化,也没有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感情内涵相对单一或固定。在浩瀚的诗歌宝库中,这类诗歌的总体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诗歌。但在高考中,这类感情题考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
2.情感丰富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表达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情绪(多为喜、乐、怒、忧、惧、愁等)为主导,很多既相近又相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没有相互矛盾的情绪,或喜或愁,或忧或惧,但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2018年江苏卷第11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答此题型时应指明它表达了哪些情感,并分析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3.情感变化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某种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其情感在诗歌的前后文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包括由喜转悲、由悲伤转为豁达释然等。此种题型,可以根据诗歌结构层次逐步概括,并一一表述。如2014年江苏卷第10题: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答此题型应抓住其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由什么情感转为什么情感),理解变化的原因。
4.矛盾统一型
这类诗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由两种或多种差别较大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因为诗人的某种特殊境遇,或诗人所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对此,诗人产生了既悲又喜或既失落又充满希望等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矛盾情感又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如2018年天津卷第14题:“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答此题型时应指明有着怎样的矛盾情感,如指出“一方面……(情感);另一方面……(情感)”,或者“表面上看……(情感);实际上……(情感)”。
三、解题指导
1.“五抓”切入,精准把握情感
(1)抓作者: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要熟悉李白、杜甫、王維、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试题一般在诗下注释中交代陌生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关键信息。如2018年北京卷中注释中“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暗示了作者的处境。
(2)抓题材: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热爱自然之情,田园诗抒发悠然闲适的情趣,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怀。边塞诗多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为主。咏物诗多由物及人,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寄托情感。
(3)抓结构: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的特点。律诗的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词一般是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人探究诗词中末几句的含意。
(4)抓意象:古诗中有许多具有象征义的意象。孤篷、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还要从景物色彩的明暗冷暖人手体味悲喜。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春季景物多表达喜情,秋季景物多表达悲情。
(5)抓情语:“情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常见的情语有怨、愤、哀、喜、别、孤、独、悲、愁等词语,如2018年江苏卷所选文本张籍《寄和州刘使君》中就有“别离”“闲”等词,表达了作者情感。
2.审清命题,选择切入角度 形象是感情的载体,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人”“景”“物”等,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我们要善于进行“由象及情”的转换。据此,我们可以简单说,分析感情类题目,其实质就是分析“景中情”“人中情”“细节中情”“典中情”等。
分析景中情就是分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景物所承载的诗人情感。2018年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分析人中情就是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承载的诗人情感。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14题C项: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此题就是分析人中情。
分析细节中情就是揣摩诗中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中传达出的诗人情感。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第14题A项: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此题就是考查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分析典中情就是分析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2018北京卷第20题:辛弃疾詞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参考答案:A项正确。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项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项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此题就是考查典故使用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3.分层分点,规范答题
首先要学会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便是律诗、绝句这样的短诗,哪怕是一联,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有时两句是两个层次),分解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要注意情感表述的规范性。
我们在欣赏或答题中总是少不了对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表述,这个表述是有规范要求的:
(1)使用情感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情感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情感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情感术语。常用的情感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闲居之愁、乡愁等。
(2)表述要素要齐全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3)多用答题模式
以意象为切入点的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意象题,要按“明确意象→列出特征→点明情感”三步法作答。
以意境为切入点的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意境题,要按“描述画面→概括特点→点出情感”三步法做答。以关键字为切入点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关键字题,要按“解释字义→表述句意→概括意境→点出情感”四步法作答。
直接析情的试题要采用“分出层次→表述句意→概括情感”三步法作答。在分析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的试题中,对于律诗要逐联解析其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对于宋词要采取上下阙逐阙解析意思和概括情感的方法,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情感试题的每个答案要点都按“概括情感+分析句意”的总分形式表述。
古人云:“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了解考情,明确题型
(一)近三年来出现以下典型例题
1.(2018年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2.(2018年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2017年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4.(2017年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5.(2016年江苏卷)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6.(2016年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7.(2016年上海卷)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二)四大感情类题型
由以上高考真题,我们可以归纳出感情类题型的几种常见形式:
1.情感单一型
所谓“情感单一”型,其思想感情是相对固定的,前后没有变化,也没有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感情内涵相对单一或固定。在浩瀚的诗歌宝库中,这类诗歌的总体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诗歌。但在高考中,这类感情题考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
2.情感丰富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表达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情绪(多为喜、乐、怒、忧、惧、愁等)为主导,很多既相近又相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诗人没有相互矛盾的情绪,或喜或愁,或忧或惧,但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2018年江苏卷第11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答此题型时应指明它表达了哪些情感,并分析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3.情感变化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某种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其情感在诗歌的前后文中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包括由喜转悲、由悲伤转为豁达释然等。此种题型,可以根据诗歌结构层次逐步概括,并一一表述。如2014年江苏卷第10题: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答此题型应抓住其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由什么情感转为什么情感),理解变化的原因。
4.矛盾统一型
这类诗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由两种或多种差别较大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因为诗人的某种特殊境遇,或诗人所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对此,诗人产生了既悲又喜或既失落又充满希望等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矛盾情感又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如2018年天津卷第14题:“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答此题型时应指明有着怎样的矛盾情感,如指出“一方面……(情感);另一方面……(情感)”,或者“表面上看……(情感);实际上……(情感)”。
三、解题指导
1.“五抓”切入,精准把握情感
(1)抓作者: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要熟悉李白、杜甫、王維、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试题一般在诗下注释中交代陌生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关键信息。如2018年北京卷中注释中“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暗示了作者的处境。
(2)抓题材: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热爱自然之情,田园诗抒发悠然闲适的情趣,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怀。边塞诗多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为主。咏物诗多由物及人,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寄托情感。
(3)抓结构: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的特点。律诗的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词一般是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人探究诗词中末几句的含意。
(4)抓意象:古诗中有许多具有象征义的意象。孤篷、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还要从景物色彩的明暗冷暖人手体味悲喜。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春季景物多表达喜情,秋季景物多表达悲情。
(5)抓情语:“情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常见的情语有怨、愤、哀、喜、别、孤、独、悲、愁等词语,如2018年江苏卷所选文本张籍《寄和州刘使君》中就有“别离”“闲”等词,表达了作者情感。
2.审清命题,选择切入角度 形象是感情的载体,诗歌所呈现出来的形象——“人”“景”“物”等,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我们要善于进行“由象及情”的转换。据此,我们可以简单说,分析感情类题目,其实质就是分析“景中情”“人中情”“细节中情”“典中情”等。
分析景中情就是分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景物所承载的诗人情感。2018年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分析人中情就是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承载的诗人情感。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14题C项: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此题就是分析人中情。
分析细节中情就是揣摩诗中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中传达出的诗人情感。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第14题A项: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此题就是考查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分析典中情就是分析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2018北京卷第20题:辛弃疾詞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参考答案:A项正确。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项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项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此题就是考查典故使用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3.分层分点,规范答题
首先要学会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便是律诗、绝句这样的短诗,哪怕是一联,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有时两句是两个层次),分解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要注意情感表述的规范性。
我们在欣赏或答题中总是少不了对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表述,这个表述是有规范要求的:
(1)使用情感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情感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情感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情感术语。常用的情感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闲居之愁、乡愁等。
(2)表述要素要齐全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3)多用答题模式
以意象为切入点的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意象题,要按“明确意象→列出特征→点明情感”三步法作答。
以意境为切入点的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意境题,要按“描述画面→概括特点→点出情感”三步法做答。以关键字为切入点分析情感试题就是分析关键字题,要按“解释字义→表述句意→概括意境→点出情感”四步法作答。
直接析情的试题要采用“分出层次→表述句意→概括情感”三步法作答。在分析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的试题中,对于律诗要逐联解析其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对于宋词要采取上下阙逐阙解析意思和概括情感的方法,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情感试题的每个答案要点都按“概括情感+分析句意”的总分形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