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道自然 登峰造极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封门山是中国印石的第一大高峰,那么大师就是凌驾于封门山之上的高峰,他们独得地灵,秉承艺慧,以上帝般的神奇之手,创造出了超凡脱俗的艺术世界和生命境界。在我所认识的众多大师中,“惜石斋”主人——倪东方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青田石雕史上划时代的大家”。
  像所有登临“惜石斋”者一样,笔者先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而后认识大师其人,并为其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所震撼。倪老从一个锯石普工到成为一代石雕大家,历尽磨难,名艳天下,着实不易。他以花鸟草虫为大宗,通人物、山水,兼工带写,造诣高深。他的写意人物作品雕刻简括、传神;他的山水作品匠心独运,造型结境新奇,充满诗意;他的花卉作品一扫近代雕刻的模拟、柔弱之风,自成一家风范。
  青田石是天下最肥之田,它成就了大师,大师也巧唤石魂。在这里,倪大师刀开刀落,将题材与技法的原创性和草根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达到了“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的自由境界。
  倪大师是“妙道自然”的思想大师。他从接受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熏陶,然以文人画的风格出现,到“晚年变法”而艺术臻于化境。他的晚年创作思想近乎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超越现存事物,为世人标举全新之观念。他的雕刻“道”出:石头神秘的本质;“可道”出:石头可言说的部分;又“常道”出:石头不能言说的部分。可以说,这是倪老对于石头之内在神秘的体悟与把握,形成了“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东方式创作方法;更是一种诗意命名,以“石之道”转达了世人能感受却说不出来的神秘,创造出天地间奇妙的诗篇。
  成于60甲子之年的倪东方代表作《花好月圆》就是这一观念最好的佐证。石头是最考验人的,也只有在石头的深处,方知岁月为何物。大师闭门足不出户,将石料一点点轻轻剥离,获取晶莹剔透的上等封门;石头是最能刻划人之个性和思想的,大师惜石如金,尊重石头,突破传统的布局,以“造险破险”之法,使作品倾斜而倒立,舒展而空灵。《花好月圆》是深刻和完美的,面对它,就会让人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情壮志。它让你联想起李白、苏东坡或者李后主等诗词大家那种的仰天咏叹……但《花好月圆》是合时事而作的,是无限的静穆和温馨。它一横空出世,就成为争相模仿的流传经典,就成为国家邮电部1992年特种邮票首选的对象。
  石不能言。但当一个人摆脱形累,自由自在,随兴所致,与石合一,与天合一,即可达到了“忘名、忘功、忘己”的无我之境。70古稀之年,倪老曾得一乳白色石料,上有一片墨黑色层,反复思量几年仍不得创意。无我之境,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一个“细风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春天,一群自蓝天高高飞过的燕子,让倪老豁然开朗,萌发创作了诗般优美的《比翼双飞》:两只燕子在花蔓阳春中展翅齐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无限的倾诉……其景其情不禁让人想起相敬如宾的倪老夫妇。如果用它来解读“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是再恰当不过的。在倪老行将出版的《作品集》后记中,我无意发现倪老写着这样一段话语:“上山同砍柴,下地并种地……我的事业有成,离不开贤内助的坚持”。
  美的东西总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当“三世同堂”的三对台湾夫妇齐聚“惜石斋”,看到《比翼双飞》,他们同样心有灵犀,激情飞扬,非得拉倪老夫妇合影留念不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诗歌的力量,更是作品的力量。
  美无处不在,美在于发现。之于石头,倪老有双超乎常人的慧眼,察其纹理,审其冻结,制成异趣;他从心所欲,超乎常规,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像同时期创作的《瓜熟蛙趣》和《奔流》就是九分天成,一分自运。这“一分自运”来自于他一贯奉行的“妙道自然”,来自于他长期积淀的艺术修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在三十,确定人生目标;人到四十,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五十知命,已无法抗拒;六十花甲,天支地干已经一个轮回;七十古稀将意味什么?可之于80岁高寿的倪老,却全然不知老之将至,仿佛才刚刚开始。这是什么使然?是“艺无涯,石长寿”使然。他双手不抖,眼睛好使,精心细刻着秋枫之霜叶、八哥之羽毛。走在“惜石斋”日积月累、琅琅炳炳的名世佳作中,他像诗人一样推敲着那件封门五彩巨制:是“一林霜催鸟鸣秋”还是“鸣秋催來一林霜’?最后更合适的命题还是“鸣秋催来一林霜”。著名篆刻书画大家韩天衡听了,连连称好。所谓 “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倪老创作激情不关年事,一浪高过一浪,一峰胜过一峰。他洞察而静听石语,将秋声秋色秋思融合为愉悦欢畅、诗意盎然的整体,不愧为极富想象力的哲人和诗人。
  自古诗人、词人奉信“诗词以境界为最上”。石雕何尝不是?能以境界为上的倪大师自成高格,直抒情灵,真切动人。他的诗词题刻,看似寻常却发自肺腑,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如石雕作品《恋松图》所题:“黄鹤楼上无黄鹤,青松树上乐悠悠”;《雨后》:“雨后风拂竹山淋湿,一夜攻坚玉芽遍发。”;《眠枝》是一块天然不雕的树枝纹理石:“眠枝未醒,春雷非惊;梅花落叶,枝叶方青”。倪老体悟的许多石雕论语:“惜石如金,刀下留情”、“石雕离不开刀功,但功在刀之外”,“难在构思,贵在创新”“雕与不雕,不雕处更难”…… 都凝结着他实践的经验,直抵艺术真谛,闪烁着一个独创性大家的思想风采。这些许就是倪大师之所以能开青田石雕艺术新纪元之功的内在因素。
  一个盛行石雕的年代,是最关注精神世界的;一个人的雕刻过程,是最能显现灵魂、提升生命境界的。倪老锲而不舍,视艺术人生目标为更高更远更强。在我们交流对话中,我获知倪老行将全身心投入的一个创作计划——《百石百纽百印》。这是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用一百种中国最名贵的石头,雕刻一百枚无一重复的印纽,再让一百位西泠名家篆刻……这是怎样一件骇世惊人的千秋巨制?当我们放弃思维言说,去静静思考和等待,将有一种无限的激情和博大,注入我们内心的一片精粹之中。
  大师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西泠印社青田印学基地秘书长、青田石雕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
其他文献
书法家许贻群  许贻群,197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展由中书协主办的第九届国展,第三届兰亭奖,第二、三届草书展及首届楷书展等二十余次。  许贻群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家是对有立场的书法作者的一种称呼,它的属性务必具备文化内涵以及书法本体的纵横度,当代随处可见“书法家”的称呼,事实上是对这三个字的贬低。然而贻群君不愧其称。  人混迹江湖,难
期刊
书法家朱小胜  朱小胜,1977年4月出生于书画之乡浙江浦江,字萧声、大胜,斋号迎雨草堂、三乐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金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委员,曾荣获“2014浙江青年书法十家”称号。作品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最高奖、第五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最高奖,浙江省“新星杯”“美好生活·美丽乡村”书画大奖赛铜奖,第三届“观音山
期刊
陈寅生与青云斋  陈寅生擅书法,其纸绢作品也为刻铜爱好者所喜爱。以前见到的寅生书法多为楷书小字,有团扇、成扇、古物题跋和横幅等。最近在京城拍场上见到一幅斋堂号横额,为大字行书“青云斋”三字。作品为纸本镜芯,尺寸为35×105(厘米),落款为寅生陈麟炳,钤印“陈麟炳印”“寅生”(图1)。  青云斋有可能是当时琉璃厂的南纸店。我们见到的陈寅生真品铜墨盒,有底铭“青云”二字的。底铭所标示的店铺,一般都是
期刊
张华东,1964年11月生于安徽阜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考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阜阳市颍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外草书展、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書法展(获最高奖)、全国首届篆书展,特邀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在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获奖,还荣获中央电视数字书画频道“北京电视全国书画大赛
期刊
画家姜令纺  姜令纺,江苏盐城人,无竟斋主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学会理事、湘潭市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国画和版画作品入选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国际齐白石艺术节湘潭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2009湖南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等。2014年6月,应韩国玉所艺术节邀请去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其山水作品《云梦移峰》在艺
期刊
画家王培昆  王培昆,1957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省威海文登市。1977年参军;1980年从部队复员,在天津市少年宫任教师;1983年调入天津法制报社任美术编辑,发表过几千幅漫画、插图,出版过三本连环画册;1987年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2000年获“名士杯”全国书画大赛佳作奖,同年又获首届“吴道子”基金会美术大赛精品奖。1999年开始专职绘画;200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2002年北京电视台播出
期刊
曹隽平先生:  您好,这几天和我现住洛杉矶的弟弟联络,他告诉我你们又电话联络,在海外的人生的道外一路前行,这是我流浪天涯的岁月中最为特别的遭遇,本来,人在异域殊方不可能会有机会关注到发生在父母七八十年前的往事,更不可思议的是消息来源竟然是我平生素未谋面、年纪比我们还大的外甥,至于我们的父母地下有知,对于当年颠沛流离的浩劫,自然也不可能会预知七八十年后这段血泪斑斑的往事会被再度提出和纪念。  我现在
期刊
齐白石绘菩提达摩图镇尺,长31公分,宽8.4公分,厚0.7公分,这对镇尺是白石老人为他的得意门生、好友、艺术知音瑞光和尚精心绘制的。  释瑞光(1878-1932),号雪盦,亦作雪庵,别号向石老僧。曾任北京阜成门外衍法寺、广安门内莲花寺住持。其善画山水,风格学石涛,笔势豪放,意境甚高。齐白石定居北京后不久,瑞光即拜他为师,其时瑞光已是京城颇有名气的画僧,画名尚未显达的齐白石对此颇为感慨,他在为瑞光
期刊
平板砚,是指砚面不开砚池呈平面状的砚台,是一种特殊的砚式。通常作长方形较多见,厚者称砚砖,薄者称砚板,但两者并无明确的界限。也有作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随形平板砚。  砚台早期的主要形制之一即是板状、片状的,称为研板。  如汉代的带研磨石的长方形研板,一般盛放于漆制的砚盒中使用。也有呈圆形平板状的。(图一)  宋代米芾《砚史》中说:  “又丹阳人多于古塳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
期刊
就墨盒的收藏,我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什么画稿、清盒、精品……这些好像都不是我的追求。我感兴趣的是老墨盒上记录的内容,在意的是留在墨盒上的点滴历史印记。实际上,我更喜欢拿这些印记作引子,扯开了去想事、说事……  网上见到这方墨盒,个头不大,直径4.6厘米,高2.3厘米,典型清盒形制;其貌不扬,盒面上有裂纹,字也不那么冠冕堂皇。只是盒面上刻有的“湖南常备新军炮队,乙已年冬月制”引起我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