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这是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最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蕴含了深意。在玉佛寺设立的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其未来,绝非单纯佛教界事,也绝非单纯艺术界事。
“不要把寺庙看做坐享香火之地,与艺术家结缘,这是宗教界主动的智慧行为!”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如此说道。在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筹)揭牌仪式现场,刘传铭侃侃而谈,列举了宗教与艺术之间的诸多关系。而坐在其侧的画家陈家泠,则微笑着倾听。坐在他身边的,则是觉醒大和尚。
此际,台下信众、画家、艺术爱好者多达数百人,位于上海玉佛寺觉群楼的揭牌仪式现场,热闹非凡。正在这幢楼内展示的陈家泠作品,同样热闹非凡。无论是一楼展示的观音,还是二楼展示的罗汉,栩栩如生,并不仅仅在作壁上观……
据悉,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一个在寺院内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佛教艺术馆,该馆将按照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建设标准规划实施,建成后将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为专业化的、享有国家收藏资格的公共艺术馆。
根据规划,全馆由五个展馆组成,其中包括:罗汉堂、观音殿、荷花居、圣山轩、禅意厅等五个部分,分别展示陈家泠先生的十六罗汉作品、观音五联屏画、各色荷花图、佛教四大名胜绘画,以及富有禅意的家具、服装、陶瓷等日用器物。今后,还将收藏其他杰出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加、丰富该馆的藏品。
天不灭你,总有道理
陈家泠早些年在与吴冠中对谈时,曾经说过:“一个画家需要远走他乡,需要跨界。”陈家泠觉得,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氛,而他这么个从浙江小地方走出来的画家,犹如毛桃经过了嫁接,如今结出了一些成果,与本人的努力分不开,更与此方水土有关。
通过几年的跟拍,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贾樟柯监制的纪录片《陈家泠》已经完成。我曾应邀在上影厂看了首映。银幕上,陈家泠坐在小竹凳或者马扎上,与贾樟柯对谈。与其说是对谈,莫不如说是贾樟柯在聆听一位长者的讲述。这么与小贾谈着谈着,年过七旬的陈家泠就走遍了三山五岳,乃至上西藏,赴百越……于是,这部记录陈家泠生平的影片,已然同时还原了他前往三山五岳和佛教四圣地等十二座高山采风写生的足迹,观众也通过银幕,看到了铁画银钩的陈家泠书法。那“三山五岳”四个大字,特别令我有怦然心动之感。
1963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陈家泠就来到上海美专从教,乃至1983年成为上大美院教授,故而如今采访陈家泠,等于免费听一堂讲座——集人生观、世界观、美术史、画论、宗教、哲学、政治于一炉的大讲座,绝不枯燥,绝对有料。在观看了纪录片以后,我约到陈家泠做专访,亦享受到了一回贾樟柯的待遇。在位于半岛花园的陈家泠画室,足足坐了三个多钟头,没喝一口水,只觉得拿一支笔还记不下来全部的机锋。等采访进入尾声阶段,才发现从黄昏到入夜,大家都还没吃晚饭。而约陈老先生喝酒、喝茶、打麻将的电话逐渐多了起来,我也就只能起身告辞。
“要谈艺术性的问题,就得先谈文化与文明。中华文明非常值得自豪,因为它连绵不断。”陈家泠对我说,“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都断了线,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就比如有些人三十几岁就死了,有些人活到五十几岁,有些人更长寿。同样的道理,有些文明只有五百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六千年还没死,这是不是有点老不死的感觉?其实这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积累的过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天不灭你,总有道理!”
对于实现中国梦,陈家泠有自己的看法。作为当代大画家、教授,他理解的中国梦,可以概括为——国富、兵强、人美。“所谓国富,既是国泰民安。所谓兵强,在我这个出生于1937年,亲眼看到过日寇侵华的老人来说,我感到——国家其他方面再好再富,如果兵不强等于零,往远了说,宋代是中国最有钱的一个时期,宋代的艺术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可是宋朝的兵不强,结果怎么样?在国富兵强以后,我们就要追求人美!”
有宋一代,是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高峰。陈家泠觉得,当代世界的审美趣味,受到了中国古代的影响,特别是宋代那种简洁高超的美。在生产力大大发展以后,如今的中国人则告别了毛笔书写的时代,甚至基本上告别了书写时代,大多数人不需要经常拿起笔杆子。在键盘上、在屏幕上与世界交流,成了新常态。由此,握笔一生的陈家泠自称经历了“瀑布时代”。他对我说:“几千年的历史,犹如水在流。到了我生活的这一段时空,却犹如瀑布一般,变化太大了。以上海为例,即使1994年之前经历了几乎20年没怎么变样的岁月,其实等到邓小平南巡开始,就已经天翻地覆起来。”
在陈家泠眼里,30多年来,中国的天翻地覆主要在经济层面。在文化领域,陈家泠说:“如今国人在物质上富有了,在精神上还没富起来。对于我们画画的人来说,可以做的事很多。”
与玉佛寺合作,建立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听起来是个宏大的设想,规划论证一定很细致。实则,其缘起也正是陈家泠与觉醒大和尚的一次对谈。在那次聊天中,两位也都提到了为精神文明做些贡献。“要不就弄一个佛教艺术馆?”“好,没问题。说做就做。”
就这么简单,佛教艺术馆由此就筹划起来了。
而如今,觉醒则已经可以如此说了:“自古以来,佛教和艺术应该就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渊源非常久远,玉佛寺的改造与发展已经确立了‘以文兴寺’的战略。有的朋友鼓励我们说‘北少林,南玉佛’,希望玉佛寺向少林寺以武著称那样,促进玉佛寺重视文化建设,走出一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路子。”
陈家泠则说:“我没想到一个建议就这么一两句话就定了。这就是佛缘。我为玉佛寺做功德,也给了我自己创造的动力和力量。玉佛寺成了我艺术品的归属,这将会具有一种历史感,体现艺术的价值和力量。给我体会前辈艺术家对艺术境界体验的机会。”
真善美,是一种气韵
在陈家泠的画室,处处可以看到枯荷、老莲。墙上,则是他创作的一系列莲花作品。因为刚完成了电影纪录片的工作,他向我提及绘画与电影的关系。“我们画图的人,包括写书法的,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在操作。这就像农民一样。而拍电影,则是集体创作。拍摄时,起码有导演、摄影、场记,再小型的电影,他也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 无论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艺术,还是诞生于工业文明时期的艺术,在陈家泠眼里,总要传递美。
“佛教,总要讲真善美吧!”陈家泠如此对我说。这还是在那次于画室的访谈中,筹备中的佛教艺术馆还没有揭牌,而陈家泠所言,却融佛教、艺术于生活中。
“美,是有内涵的。比如一个模特儿,她可以很漂亮,但未必美。另一方面,道德品质的美,更重要。为啥如今中国人到外国去旅游,买LV包一买就是一打,可人家没把你这个顾客当上帝?因为你插队、随地吐痰,你的素质不行!还有你的仪表谈吐也不美,就让人喜欢不起来。别看日本人那种仪表谈吐在有些国人眼里显得做作、虚伪,可日本人那股子认真在做的劲道,那种讲究礼仪的劲道,难道不是他们从前从中国学去的吗?从文化的角度,在我眼里,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分支。你看到日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汉字,乍一看你都没出国的感觉。人家要到家里,才用假名。”
当佛教艺术馆揭牌那一天,陈家泠更多地谈到了佛教与艺术的关系。诸如敦煌艺术中的佛教题材,诸如在中国画领域影响至深的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者,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到的“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对陈家泠影响很深。他还提到了弘一法师,认为“画家就是高僧,高僧就是画家”。在日本,陈家泠曾与奈良药师寺的大和尚论禅。当时,药师大和尚要求收藏陈家泠有关罗汉的作品。两人讨论了一个佛教问题——何谓罗汉。
“罗汉是什么?是神!”
“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类当中的精英分子,超凡入圣的精英。”
“观音是什么?”
“观音,就是美的化身。”
“艺术是什么?”
“艺术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就是艺术的三要素,也是一种绘画领域不可或缺的气韵。”
在陈家泠看来,中国文化是四两拨千斤的,有一种所谓“干想妙得”的意味。中国画充满了灵性哲理,是一种气韵。“气,你比如说小气、大气、富贵气、鬼气、雅气,再比如说血气方刚、神气活现,都是‘气’。气可练、可升、可变,我们中国人说‘脱胎换骨’,比起外国人单纯说练肌肉,那是两种境界。一个画家如果不懂得‘气’,那就是没有灵气,一定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艺术!”陈家泠如此解读所谓气韵。而这些所谓的气韵,不仅与中国艺术息息相关,与佛教亦息息相关。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同样息息相关。
在刘传铭看来,佛教的祖庭在印度,而佛教与中国宗教相互融合,相互理解。在中国三大文明——儒、释、道中,都有绘画艺术来作为感召力传递文化基因。
回看人类艺术史,且不说艺术起源时期与原始宗教的相伴相生,即便晚近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比如达·芬奇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绘制油画《最后的晚餐》,比如提香的众多维纳斯题材作品,乃至他为教皇造像。而当代不少宗教机构设立有艺术馆。以国内而论,比如日本的高山寺,就收藏了不少当代画家的作品。
Q&A
因何结缘
《财富堂》:您如何会将自己的艺术与佛教结缘?
陈家泠:我和上影厂摄制组去西藏,回来之后,我就全力以赴准备201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型个人展览。其间,我的太太病得很严重。这种生命的考验激起我要画一组从西藏参悟的印象。我画了一组善男信女,表达人对神灵的敬畏;画了一组罗汉和观音菩萨;还画了一组怀素和尚在芭蕉上写字的五联屏。这些都是佛教题材,既是西藏之行的参悟,也是为我太太健康的祈祷。
我画罗汉很有心得,以前画过一组,被上海法华寺一个和尚的朋友收藏了。在国博展览时重新画了一套。我觉得罗汉特别是五代贯休和尚的十六罗汉对我画人物很有启发。贯休是学阎立本的,贯休画的每尊罗汉骨相都很奇特、很夸张,富有装饰性,很可惜它是石刻本,已经看不到原作,于是,我用陆老师的山水线条把贯休的石刻本变成我的书写性水墨本。我用大红画罗汉的袈裟,使罗汉更富有灵动性、庄严性。贯休画的十六罗汉个个骨相清奇,后人难有如此深入细致的妙悟。
画罗汉使我参悟到,罗汉和佛、菩萨原来都是人,是人中的精英。画罗汉,要向罗汉学习。普度众生,感化凡尘,去恶扬善,这是罗汉在尘世的任务。我们画画的人要去丑崇美。画家努力做到这一点,就是画家中的罗汉。画罗汉就是修道、证道、悟道、传道的过程。看起来是宗教,实际上是要宣扬真善美。
我画观音菩萨也是一种祈祷,为生病的太太祈祷,后来我夫人去世,这就是对她的怀念。我太太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没有她与我共同奋斗,我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财富堂》:与玉佛寺结缘建立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是您的临时起意,还是成熟的想法?
陈家泠:玉佛寺正在重新整理、改建、扩建。我和觉醒结缘,双方有合作意向后,我提出是不是通过扩建,造一个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我可以捐赠四个系列的佛教题材作品:十六罗汉建成罗汉堂、观音菩萨布置观音殿、荷花系列安排荷花居、佛教名山系列构成圣地轩。这四个主题,形成陈家泠佛教艺术馆,使我佛教题材的绘画有了很好的归宿。觉醒大和尚一听就说好,就这么拍板。我没有想到一个建议这么快就定了。这就是佛缘。
我曾到日本奈良药师寺,那里有一个平山郁夫美术馆,陈列平山郁夫一组山水画《西行记》,是平山郁夫参照丝绸之路上雪山画的。我提出我的十六罗汉在药师寺是不是可以设罗汉堂,药师寺方丈大和尚同意并做好了准备。后因大气候变化,这事就没进行下去。觉醒和尚听了我的介绍,他就讲了,还是放在中国,你是上海人啊,你的罗汉作品应该放在上海。这是天意。我建议觉醒和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唐招提寺有东山魁夷的壁画,使佛教的艺术和招提寺相互辉映,更有文化感和美感。药师寺也因有平山郁夫美术馆而更具艺术和文化美。日本寺庙没什么香火,但文化气息很浓。
觉醒和尚具有大智慧,很同意我的看法,我相信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的建设会有力推动庙宇跟艺术的共同发展。在我国古代,永乐宫壁画使其庙宇大放异彩。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壁画成了世界各国研究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著作,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敦煌的壁画和敦煌的经卷。
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蕴含了深意。在玉佛寺设立的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其未来,绝非单纯佛教界事,也绝非单纯艺术界事。
“不要把寺庙看做坐享香火之地,与艺术家结缘,这是宗教界主动的智慧行为!”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如此说道。在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筹)揭牌仪式现场,刘传铭侃侃而谈,列举了宗教与艺术之间的诸多关系。而坐在其侧的画家陈家泠,则微笑着倾听。坐在他身边的,则是觉醒大和尚。
此际,台下信众、画家、艺术爱好者多达数百人,位于上海玉佛寺觉群楼的揭牌仪式现场,热闹非凡。正在这幢楼内展示的陈家泠作品,同样热闹非凡。无论是一楼展示的观音,还是二楼展示的罗汉,栩栩如生,并不仅仅在作壁上观……
据悉,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一个在寺院内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佛教艺术馆,该馆将按照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建设标准规划实施,建成后将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为专业化的、享有国家收藏资格的公共艺术馆。
根据规划,全馆由五个展馆组成,其中包括:罗汉堂、观音殿、荷花居、圣山轩、禅意厅等五个部分,分别展示陈家泠先生的十六罗汉作品、观音五联屏画、各色荷花图、佛教四大名胜绘画,以及富有禅意的家具、服装、陶瓷等日用器物。今后,还将收藏其他杰出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加、丰富该馆的藏品。
天不灭你,总有道理
陈家泠早些年在与吴冠中对谈时,曾经说过:“一个画家需要远走他乡,需要跨界。”陈家泠觉得,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氛,而他这么个从浙江小地方走出来的画家,犹如毛桃经过了嫁接,如今结出了一些成果,与本人的努力分不开,更与此方水土有关。
通过几年的跟拍,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贾樟柯监制的纪录片《陈家泠》已经完成。我曾应邀在上影厂看了首映。银幕上,陈家泠坐在小竹凳或者马扎上,与贾樟柯对谈。与其说是对谈,莫不如说是贾樟柯在聆听一位长者的讲述。这么与小贾谈着谈着,年过七旬的陈家泠就走遍了三山五岳,乃至上西藏,赴百越……于是,这部记录陈家泠生平的影片,已然同时还原了他前往三山五岳和佛教四圣地等十二座高山采风写生的足迹,观众也通过银幕,看到了铁画银钩的陈家泠书法。那“三山五岳”四个大字,特别令我有怦然心动之感。
1963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陈家泠就来到上海美专从教,乃至1983年成为上大美院教授,故而如今采访陈家泠,等于免费听一堂讲座——集人生观、世界观、美术史、画论、宗教、哲学、政治于一炉的大讲座,绝不枯燥,绝对有料。在观看了纪录片以后,我约到陈家泠做专访,亦享受到了一回贾樟柯的待遇。在位于半岛花园的陈家泠画室,足足坐了三个多钟头,没喝一口水,只觉得拿一支笔还记不下来全部的机锋。等采访进入尾声阶段,才发现从黄昏到入夜,大家都还没吃晚饭。而约陈老先生喝酒、喝茶、打麻将的电话逐渐多了起来,我也就只能起身告辞。
“要谈艺术性的问题,就得先谈文化与文明。中华文明非常值得自豪,因为它连绵不断。”陈家泠对我说,“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都断了线,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就比如有些人三十几岁就死了,有些人活到五十几岁,有些人更长寿。同样的道理,有些文明只有五百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五六千年还没死,这是不是有点老不死的感觉?其实这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积累的过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天不灭你,总有道理!”
对于实现中国梦,陈家泠有自己的看法。作为当代大画家、教授,他理解的中国梦,可以概括为——国富、兵强、人美。“所谓国富,既是国泰民安。所谓兵强,在我这个出生于1937年,亲眼看到过日寇侵华的老人来说,我感到——国家其他方面再好再富,如果兵不强等于零,往远了说,宋代是中国最有钱的一个时期,宋代的艺术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可是宋朝的兵不强,结果怎么样?在国富兵强以后,我们就要追求人美!”
有宋一代,是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高峰。陈家泠觉得,当代世界的审美趣味,受到了中国古代的影响,特别是宋代那种简洁高超的美。在生产力大大发展以后,如今的中国人则告别了毛笔书写的时代,甚至基本上告别了书写时代,大多数人不需要经常拿起笔杆子。在键盘上、在屏幕上与世界交流,成了新常态。由此,握笔一生的陈家泠自称经历了“瀑布时代”。他对我说:“几千年的历史,犹如水在流。到了我生活的这一段时空,却犹如瀑布一般,变化太大了。以上海为例,即使1994年之前经历了几乎20年没怎么变样的岁月,其实等到邓小平南巡开始,就已经天翻地覆起来。”
在陈家泠眼里,30多年来,中国的天翻地覆主要在经济层面。在文化领域,陈家泠说:“如今国人在物质上富有了,在精神上还没富起来。对于我们画画的人来说,可以做的事很多。”
与玉佛寺合作,建立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听起来是个宏大的设想,规划论证一定很细致。实则,其缘起也正是陈家泠与觉醒大和尚的一次对谈。在那次聊天中,两位也都提到了为精神文明做些贡献。“要不就弄一个佛教艺术馆?”“好,没问题。说做就做。”
就这么简单,佛教艺术馆由此就筹划起来了。
而如今,觉醒则已经可以如此说了:“自古以来,佛教和艺术应该就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渊源非常久远,玉佛寺的改造与发展已经确立了‘以文兴寺’的战略。有的朋友鼓励我们说‘北少林,南玉佛’,希望玉佛寺向少林寺以武著称那样,促进玉佛寺重视文化建设,走出一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路子。”
陈家泠则说:“我没想到一个建议就这么一两句话就定了。这就是佛缘。我为玉佛寺做功德,也给了我自己创造的动力和力量。玉佛寺成了我艺术品的归属,这将会具有一种历史感,体现艺术的价值和力量。给我体会前辈艺术家对艺术境界体验的机会。”
真善美,是一种气韵
在陈家泠的画室,处处可以看到枯荷、老莲。墙上,则是他创作的一系列莲花作品。因为刚完成了电影纪录片的工作,他向我提及绘画与电影的关系。“我们画图的人,包括写书法的,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在操作。这就像农民一样。而拍电影,则是集体创作。拍摄时,起码有导演、摄影、场记,再小型的电影,他也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 无论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艺术,还是诞生于工业文明时期的艺术,在陈家泠眼里,总要传递美。
“佛教,总要讲真善美吧!”陈家泠如此对我说。这还是在那次于画室的访谈中,筹备中的佛教艺术馆还没有揭牌,而陈家泠所言,却融佛教、艺术于生活中。
“美,是有内涵的。比如一个模特儿,她可以很漂亮,但未必美。另一方面,道德品质的美,更重要。为啥如今中国人到外国去旅游,买LV包一买就是一打,可人家没把你这个顾客当上帝?因为你插队、随地吐痰,你的素质不行!还有你的仪表谈吐也不美,就让人喜欢不起来。别看日本人那种仪表谈吐在有些国人眼里显得做作、虚伪,可日本人那股子认真在做的劲道,那种讲究礼仪的劲道,难道不是他们从前从中国学去的吗?从文化的角度,在我眼里,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分支。你看到日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汉字,乍一看你都没出国的感觉。人家要到家里,才用假名。”
当佛教艺术馆揭牌那一天,陈家泠更多地谈到了佛教与艺术的关系。诸如敦煌艺术中的佛教题材,诸如在中国画领域影响至深的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者,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到的“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对陈家泠影响很深。他还提到了弘一法师,认为“画家就是高僧,高僧就是画家”。在日本,陈家泠曾与奈良药师寺的大和尚论禅。当时,药师大和尚要求收藏陈家泠有关罗汉的作品。两人讨论了一个佛教问题——何谓罗汉。
“罗汉是什么?是神!”
“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类当中的精英分子,超凡入圣的精英。”
“观音是什么?”
“观音,就是美的化身。”
“艺术是什么?”
“艺术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就是艺术的三要素,也是一种绘画领域不可或缺的气韵。”
在陈家泠看来,中国文化是四两拨千斤的,有一种所谓“干想妙得”的意味。中国画充满了灵性哲理,是一种气韵。“气,你比如说小气、大气、富贵气、鬼气、雅气,再比如说血气方刚、神气活现,都是‘气’。气可练、可升、可变,我们中国人说‘脱胎换骨’,比起外国人单纯说练肌肉,那是两种境界。一个画家如果不懂得‘气’,那就是没有灵气,一定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艺术!”陈家泠如此解读所谓气韵。而这些所谓的气韵,不仅与中国艺术息息相关,与佛教亦息息相关。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同样息息相关。
在刘传铭看来,佛教的祖庭在印度,而佛教与中国宗教相互融合,相互理解。在中国三大文明——儒、释、道中,都有绘画艺术来作为感召力传递文化基因。
回看人类艺术史,且不说艺术起源时期与原始宗教的相伴相生,即便晚近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比如达·芬奇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和教堂绘制油画《最后的晚餐》,比如提香的众多维纳斯题材作品,乃至他为教皇造像。而当代不少宗教机构设立有艺术馆。以国内而论,比如日本的高山寺,就收藏了不少当代画家的作品。
Q&A
因何结缘
《财富堂》:您如何会将自己的艺术与佛教结缘?
陈家泠:我和上影厂摄制组去西藏,回来之后,我就全力以赴准备201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型个人展览。其间,我的太太病得很严重。这种生命的考验激起我要画一组从西藏参悟的印象。我画了一组善男信女,表达人对神灵的敬畏;画了一组罗汉和观音菩萨;还画了一组怀素和尚在芭蕉上写字的五联屏。这些都是佛教题材,既是西藏之行的参悟,也是为我太太健康的祈祷。
我画罗汉很有心得,以前画过一组,被上海法华寺一个和尚的朋友收藏了。在国博展览时重新画了一套。我觉得罗汉特别是五代贯休和尚的十六罗汉对我画人物很有启发。贯休是学阎立本的,贯休画的每尊罗汉骨相都很奇特、很夸张,富有装饰性,很可惜它是石刻本,已经看不到原作,于是,我用陆老师的山水线条把贯休的石刻本变成我的书写性水墨本。我用大红画罗汉的袈裟,使罗汉更富有灵动性、庄严性。贯休画的十六罗汉个个骨相清奇,后人难有如此深入细致的妙悟。
画罗汉使我参悟到,罗汉和佛、菩萨原来都是人,是人中的精英。画罗汉,要向罗汉学习。普度众生,感化凡尘,去恶扬善,这是罗汉在尘世的任务。我们画画的人要去丑崇美。画家努力做到这一点,就是画家中的罗汉。画罗汉就是修道、证道、悟道、传道的过程。看起来是宗教,实际上是要宣扬真善美。
我画观音菩萨也是一种祈祷,为生病的太太祈祷,后来我夫人去世,这就是对她的怀念。我太太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没有她与我共同奋斗,我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财富堂》:与玉佛寺结缘建立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是您的临时起意,还是成熟的想法?
陈家泠:玉佛寺正在重新整理、改建、扩建。我和觉醒结缘,双方有合作意向后,我提出是不是通过扩建,造一个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我可以捐赠四个系列的佛教题材作品:十六罗汉建成罗汉堂、观音菩萨布置观音殿、荷花系列安排荷花居、佛教名山系列构成圣地轩。这四个主题,形成陈家泠佛教艺术馆,使我佛教题材的绘画有了很好的归宿。觉醒大和尚一听就说好,就这么拍板。我没有想到一个建议这么快就定了。这就是佛缘。
我曾到日本奈良药师寺,那里有一个平山郁夫美术馆,陈列平山郁夫一组山水画《西行记》,是平山郁夫参照丝绸之路上雪山画的。我提出我的十六罗汉在药师寺是不是可以设罗汉堂,药师寺方丈大和尚同意并做好了准备。后因大气候变化,这事就没进行下去。觉醒和尚听了我的介绍,他就讲了,还是放在中国,你是上海人啊,你的罗汉作品应该放在上海。这是天意。我建议觉醒和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唐招提寺有东山魁夷的壁画,使佛教的艺术和招提寺相互辉映,更有文化感和美感。药师寺也因有平山郁夫美术馆而更具艺术和文化美。日本寺庙没什么香火,但文化气息很浓。
觉醒和尚具有大智慧,很同意我的看法,我相信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的建设会有力推动庙宇跟艺术的共同发展。在我国古代,永乐宫壁画使其庙宇大放异彩。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壁画成了世界各国研究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著作,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敦煌的壁画和敦煌的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