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如果说土地是乡村的灵魂,那么,我就差一点成了乡村的弃儿了!
自二十出头离开家乡,脚就沾染家乡的尘土少了,与乡亲们也隔生了,可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萦绕于心,而且越是增年添岁,思念越切。
或许,生命里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割舍的,比如乡情亲情随着岁月的递增将儿时的乡恋唤醒了吧,不管你如何去掩埋,总是会飘到眼前,徘徊在梦中,撕咬你、撞击你。
入春以来,和风吹拂,万物复苏,人的思想也活泛起来,孩提时不顾衣衫褴褛,光脚片,踩雪追逐,去白哗哗的冰凌上开仗的往事,乍然间涌上心头,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喟然浩叹,一次次把胸怀煨暖,由是,回归故土的欲望日胜一日。
夏日,青草葳蕤,阳光明媚,我回到老家,又见炊烟,又见土舍,把身子安放在老屋,一觉天明,出奇地踏实与安稳。
不觉,晨曦挤进窗棂,束束白光斜落被单上。我忽然明白,一向魂牵的天堂,其实就是家乡。
旭日催促,翻身离床。门外,灼灼其华,一尘不染,一个朗朗乾坤扑个满怀。那些无数次在眼前虚幻的家乡,真真切切地进入了眼帘,踏在脚下,顶在头上,让我情不自禁。
顾盼小村,猛然发现,只有我的旧宅还不安地佝偻在那里,余者容光焕发,不敢相认,有点陌生,接着是欣慰,隐隐袭来些许愧对祖宗的无奈。
在村中转悠,抚慰我的是密不透风的绿阴,使每一处毛孔里都浸润着安适。踏在青灰色的村道上,充满踏实,姿势和装束盎然鲜亮的房屋齐向我投来得意的目光,让我兴奋异常。
曾经的家乡,干旱得萧条而刻板,人们的记忆里,仅剩宿命的苦难和挣扎,眼见的是邋遢老态,维系生命存在的热度只有村子周围一圈大柏树和田间地头散落的柿子树,以及祖上一座座坟茔。七十来口子老少,八个残缺不全的院落,进大门,黑黝黝,人畜混杂,蚊舞蝇飞,灶膛里溢出呛人的柴草味儿。惹眼的是一座新气未褪的三合头,门窗刻有菊花、牡丹、朱元璋部将花荣攻打太平城的雕饰,那是我大爷为儿子们修造的。清末贡生旧宅与我家紧紧相连,已没有了他生前期望的“富润屋、德润身”,烜赫一时的匾额“年高德彼”,沦为三餐難离的厨房门。
儿时,我的小书包装出装进的,是小孩子们的满腮鼻涕、紫色屁股蛋、女人们的大襟长衫、男人家对襟汗褂、补丁裤,还有憔悴过后的舒心。那些给我童心欢快、脑子开窍,促我成长的房屋、柏树、炊烟、庄稼地,如今,又一一来到眼前,让我感动,让我在时空转换中充满阳光。
多少代,祖辈在这里艰难地消化着春夏秋冬,咀嚼着苦涩的日子。
新时期新一代,已经淡忘了羊咩牛哞和拖泥带水,那些细节都散落在那几棵大柏树上了,他们没有心酸羁绊,以清爽姿态迈入一条崭新的大道。
我从东家进,西家出,品尝今天,寻觅昨天。不管昔日是怎样一个萧条,今天的新貌终究替代了往日的苍颜,这也是亘古以来低微、善良的农民最高期望值。想到此,我忽然有种邂逅千年的慰藉。
一个院落,没大门,大院子,正房砖墙木架、厨房、厢房混凝土平顶,上面架设太阳能热水器。我还没把原来的地势审清,侧面砖混房里走出一位年轻媳妇,未等我开口,就说她的女婿是某某,热情地让我进屋。我再次打量四周,才想起是二哥的孙子家,便抬脚入屋。我见屋内吊了顶,新颖的门、锃亮的窗,地面上铺的是瓷砖,靠墙摆琴桌、组合柜,中西搭配。大彩电里正播放电视连续剧。我问:“你女婿呢?”“打工去了。”碧绿茶水的热气从玻璃杯里袅袅升起,在一尘不染的空间里妙曼无比,我的思绪也开始在一个久远的记忆里弥漫开来……
二哥的大儿子去南坪给人当长工未回,二嫂去世后,二儿子婚后搭了一间偏房另居。二哥和他的小儿子吃住在十一二平米的小屋里,相依为命。老父满是血丝的眼角,模模糊糊,泪水没干过,凭感觉摸索着编草鞋,出门靠棍子探路。儿子给生产队里放牛羊,逢集带上草鞋去街市出售,买回煤油、食盐,以供家用。
今天,二哥一家,已有四个院落,一家比一家亮堂,这是他老二家的二儿子住房。
走到村西头,公路下有人叫我,是我妻子的侄女,也是我刚去的那媳妇的大嫂。大门外面停一辆大卡车,一辆农用三轮,院外另有一座小楼,粗略一瞅,楼上杂物,楼下农机具。我进院内,正房同样是木架二层楼,左厢是二层木架房,右厢是一幢砖混结构新房,房上亦装有无塔上水器和太阳能洗澡设施,整个院子敞亮干净。洗衣机正在院子中央转动,地上堆了一堆待洗衣物。侄女催我去喝水,我一边应承一边走进厨房:灶台、碗柜、冰箱、电炊具,应有尽有。掩门入客厅,彩电音响、大沙发组合柜,井井有条。
我见门外摞了一堆工程用厢板,问侄女准备做啥?她说,村里的水渠要维修,是工程队的,据说投资过千万,我激动不已。多年吃水靠“抢”的苦焦村,连养个鸡儿都萎靡不振。几十年来,修修补补二十华里水渠,是全村人宗教般的神圣事业,几乎占据了父老乡亲们整个心思和体力。也是这条时断时续的生命轮回之水,重塑了李氏宗族的荣光。又一次整修,有源源不断滋养禾苗的水,小康之梦就近在咫尺了。
村子比以前扩大了好几倍,绕一周要个把小时,一家挨一家,都是簇新的,传统木结构房记忆着过去,砖混小楼展望着未来。被小村收藏的陈旧让一个“新”字书写着,内心不断奔腾着喜悦,让我心中的希冀和憧憬无限地拓展。
二
村子背靠的尖岭梁,是与金子山分道扬镳的龙池山余脉。从东向西看山的走向,似一条腾空而下的巨蚺,饮水洋汤河。从北面一个叫水湾的地方,朝南看,尖岭梁宛若一座金字塔,矗立村后,又像智慧老人慈祥地注视着一切。
从我记事起,尖岭梁,干焦且荒芜,少草无树,唯独顶上一株柏树酷似饱蘸香墨的如椽大笔,给这座山梁赋予了灵气,也使岭下的村子寒凉中透出温煦。
这棵树有四米多高,长在沙石梁上,迎风傲雪,沐阳承露,镇定、从容、挺拔,成了远近几十个村庄的地标。每年元宵节夜晚,三声炮响过后,年轻的,一拨敲锣打鼓,一拨舞动火把;年少的提上灯笼,上了年纪的紧随其后,出村上山。每隔二十米摆一只灯笼,人在前面走,身后白纸糊的灯笼里红光摇曳,到两华里的梁顶柏树之下,所剩灯笼一字摆放于梁脊。回首岭下,灯笼在曲折蜿蜒的路上,如一串红宝石光影闪闪。 长大了我离开家乡,每次回家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落在那棵柏树上。有一年猛然发现,那棵树不见了,村庄一下黯然失色。到家迫不及待地找乡亲们询问,答复是叫邻村人砍了。我问为什么?“唉,可能是不懂事的放牛娃们砍的。”我想,果真是娃们,那另当别论,如果是大人,那一定是一个缺乏教养的人。你想,这沙石梁上栽活一棵树,且活了数百个春秋,与岭下这庄人一样,该多不易啊!树,要付出多少努力,它在艰难中吸收少得可怜的水分,其根须要比黄土地里遇到的阻力要多得多,它的常青是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的结果啊!
没过两年,岭上又有一棵柏树拔地而起,我对乡亲们整理村容的做法很是感动,专程去了一趟。在原址,不但栽活了一棵三米高碗口粗的柏树,还在周围筑起了土墙,以防有人破坏。
又过了几年,那棵树,再次消失,墙也毁了。不知为什么,打这以后,我的心总是空落落的,被家乡一直温暖的心,渐渐冷却,对那个沙石梁下的那些小孩抑或大人的所作所为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的,回乡次数越来越少了,但那棵柏树的模样,在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你想,一棵柏树屹立于岭上,多出彩。后来一位乡亲告诉我:“现在好了,国家禁止了天然林采伐,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里已经议定,把绿化重点放在尖岭梁,要不了几年就把整片山绿化好了。”听了这话,我的心一下温热了起来。
今年回乡,岭下树木繁茂,翠绿欲滴,乡亲们引以自豪的也是村庄前后左右的绿化。多年精选树苗、挑水浇灌、专人管护,坚持不懈。现在,这片林子以它森森气派,给小村一个绿色惊喜,不光是景致,它还是国运昌盛,民心凝聚的象征。
虽然那棵独立的柏树没有了,这围绕村庄的树林,太招人喜爱了。有天早晨,我信步爬上了梁顶,很自然地坐在曾长过柏树的聚水坑边,我被树林和居高临下的爽朗相拥,让人神思缥缈、怡然自若。忽然想起庄子的话:“吾在于天地間,犹如小石小木之在于大山也。”
有了这片树林,添加了家乡的秀色,提升了我的幸福感,家乡再不枯燥,虽然点睛的柏树没有了,有更多的树木驻守,我愈加热爱我的家乡了。
三
农民,有了“退耕还林”资金补助、有了最低生活补贴,还有粮补、种子补贴,旧房改造、村道整修、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尤其是家家楼顶新装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使整个村子精神抖擞。
我回家正值夏收,全村人早晨五时出发,收油菜籽,午饭在地里打发,黄昏来临时一辆辆农用三轮才陆续满载而归。
收完了油菜籽,紧接着割麦子,仍然是天不见亮出发,夜幕降临收工,在电灯底下锅碗瓢勺交响声中,一天的忙碌才在杯盘狼藉中停息。拧开热水龙头,冲走疲乏和汗渍,把肢体交给席梦思床,让鼾声迎接次日黎明。
人,空手出,负重回,房屋静静地看着主人们忙碌,主人并没忘记给院子、平顶房做贡献的机会。院子、屋顶晒满乌黑发亮的油菜籽。油菜籽归仓了,麦粒又在绿阴的衬托下像一页页铺洒的金箔,于屋顶上院子里洋溢出鼓舞人心的绚烂,那种久违了的农家风景怎不令人情弥缱绻呢?
麦子晒干扬净,又到收获“大红袍”的时候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明亮,人们的心劲一个比一个高涨。我和妻子决定给邻居家帮忙摘几天花椒,一清早就加入了收椒队伍。
走进椒林,如伞树冠,扑鼻的是椒香,打开畅想的也是椒香。如果,我能拥有一块椒林,我给它们施肥,给它们修剪,收获红艳艳的果实,该是多么充实的事情啊!
说实话,多年不做农活,没和乡亲们打过堆,也想见见他们,看看收获的场面,分享他们的喜悦。
偌大一个山湾,往上仰望,全是青油油的花椒树,寻了一条小路爬到最高处,向下俯视,成熟了的“大红袍”仿佛不是花椒而是艺术,给我的兴奋如欣赏关山月的梅花,或那幅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娇》图,壮丽,华美。阳光下,红与青,青与绿,有试比高下的气概。那种富有霸气的律动,让人激动不已。
看不见人,只听见说话声,细听都是讲谁家花椒务得好,要买七八万,不知谁说了句俏皮话,一时笑声从椒树林里飘出。坎上一块地里的人高声发话:“啥高兴事儿,到地边上来说给我们也听听!”从语气里都能听出情绪的饱满。
妻在她女伴椒园里,她女伴一个人,孩子们要来给她帮忙,她不让,她说:“娃们有娃们的事,一个人惯了,别人摘完了,我也摘完了,我摘万把元钱,急啥?”我去,另一块地里的人听见我的声音,几个人同时招呼我过去吃午饭,他们怕椒树林里不好走,不容我推辞,送来了“冰红茶”饮料、干粮,嗔怪我,中暑了划不着。妻说:“你们都不怕,我们咋不行?”一位弟媳说:“那不一样,我们日晒雨淋惯了,点把点头疼冷热出身汗就好了。”我去摘,他们说啥都不让。“又晒,又扎手,你能来看我们,我们就高兴。”我只好到椒林里去品尝全村人的丰收果实。
走到一块椒园,有一家人,婆婆、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正在椒树下吃午餐,地上一字摆放有矿泉水、暖水瓶、两个大西瓜、馒头、盒装方便面。
儿子拽住我定要尝尝他们的午餐,强不过,只好吃了一牙西瓜。我不能耽误他们宝贵的时间,告辞去另一家。
抄小路上高一处台地,正巧是侄女家。孩子们都在外地,就他们夫妇。草帽下两双手灵巧地上下飞舞,像给花椒树上扎花绣朵,随意而优雅。
“姑父,你咋来了?这一树马上摘完了,你在这儿吃晌午饭?”
我问今年收成,他们说,今年不行,生虫了,没治到时候上,明年有两块地就挂果了。
“一年家里能收入多少?”我问。
“花椒加柴胡,大概两万多,打工三四万,凑合过了。”从说话的口气、表情揣摩,他们是餍足的。
告别侄女,我向另一个村庄的路上走去。朝下一望,花椒地之下是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路边停靠了一溜小轿车、面的、农用三轮、摩托车,似一条彩色的龙。有了它,农民迈向小康的步伐当更快捷。
我虽没有帮乡亲们摘一会儿花椒,却领略了他们醇厚的快乐,心里是满满的舒畅。
如果说土地是乡村的灵魂,那么,我就差一点成了乡村的弃儿了!
自二十出头离开家乡,脚就沾染家乡的尘土少了,与乡亲们也隔生了,可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萦绕于心,而且越是增年添岁,思念越切。
或许,生命里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割舍的,比如乡情亲情随着岁月的递增将儿时的乡恋唤醒了吧,不管你如何去掩埋,总是会飘到眼前,徘徊在梦中,撕咬你、撞击你。
入春以来,和风吹拂,万物复苏,人的思想也活泛起来,孩提时不顾衣衫褴褛,光脚片,踩雪追逐,去白哗哗的冰凌上开仗的往事,乍然间涌上心头,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喟然浩叹,一次次把胸怀煨暖,由是,回归故土的欲望日胜一日。
夏日,青草葳蕤,阳光明媚,我回到老家,又见炊烟,又见土舍,把身子安放在老屋,一觉天明,出奇地踏实与安稳。
不觉,晨曦挤进窗棂,束束白光斜落被单上。我忽然明白,一向魂牵的天堂,其实就是家乡。
旭日催促,翻身离床。门外,灼灼其华,一尘不染,一个朗朗乾坤扑个满怀。那些无数次在眼前虚幻的家乡,真真切切地进入了眼帘,踏在脚下,顶在头上,让我情不自禁。
顾盼小村,猛然发现,只有我的旧宅还不安地佝偻在那里,余者容光焕发,不敢相认,有点陌生,接着是欣慰,隐隐袭来些许愧对祖宗的无奈。
在村中转悠,抚慰我的是密不透风的绿阴,使每一处毛孔里都浸润着安适。踏在青灰色的村道上,充满踏实,姿势和装束盎然鲜亮的房屋齐向我投来得意的目光,让我兴奋异常。
曾经的家乡,干旱得萧条而刻板,人们的记忆里,仅剩宿命的苦难和挣扎,眼见的是邋遢老态,维系生命存在的热度只有村子周围一圈大柏树和田间地头散落的柿子树,以及祖上一座座坟茔。七十来口子老少,八个残缺不全的院落,进大门,黑黝黝,人畜混杂,蚊舞蝇飞,灶膛里溢出呛人的柴草味儿。惹眼的是一座新气未褪的三合头,门窗刻有菊花、牡丹、朱元璋部将花荣攻打太平城的雕饰,那是我大爷为儿子们修造的。清末贡生旧宅与我家紧紧相连,已没有了他生前期望的“富润屋、德润身”,烜赫一时的匾额“年高德彼”,沦为三餐難离的厨房门。
儿时,我的小书包装出装进的,是小孩子们的满腮鼻涕、紫色屁股蛋、女人们的大襟长衫、男人家对襟汗褂、补丁裤,还有憔悴过后的舒心。那些给我童心欢快、脑子开窍,促我成长的房屋、柏树、炊烟、庄稼地,如今,又一一来到眼前,让我感动,让我在时空转换中充满阳光。
多少代,祖辈在这里艰难地消化着春夏秋冬,咀嚼着苦涩的日子。
新时期新一代,已经淡忘了羊咩牛哞和拖泥带水,那些细节都散落在那几棵大柏树上了,他们没有心酸羁绊,以清爽姿态迈入一条崭新的大道。
我从东家进,西家出,品尝今天,寻觅昨天。不管昔日是怎样一个萧条,今天的新貌终究替代了往日的苍颜,这也是亘古以来低微、善良的农民最高期望值。想到此,我忽然有种邂逅千年的慰藉。
一个院落,没大门,大院子,正房砖墙木架、厨房、厢房混凝土平顶,上面架设太阳能热水器。我还没把原来的地势审清,侧面砖混房里走出一位年轻媳妇,未等我开口,就说她的女婿是某某,热情地让我进屋。我再次打量四周,才想起是二哥的孙子家,便抬脚入屋。我见屋内吊了顶,新颖的门、锃亮的窗,地面上铺的是瓷砖,靠墙摆琴桌、组合柜,中西搭配。大彩电里正播放电视连续剧。我问:“你女婿呢?”“打工去了。”碧绿茶水的热气从玻璃杯里袅袅升起,在一尘不染的空间里妙曼无比,我的思绪也开始在一个久远的记忆里弥漫开来……
二哥的大儿子去南坪给人当长工未回,二嫂去世后,二儿子婚后搭了一间偏房另居。二哥和他的小儿子吃住在十一二平米的小屋里,相依为命。老父满是血丝的眼角,模模糊糊,泪水没干过,凭感觉摸索着编草鞋,出门靠棍子探路。儿子给生产队里放牛羊,逢集带上草鞋去街市出售,买回煤油、食盐,以供家用。
今天,二哥一家,已有四个院落,一家比一家亮堂,这是他老二家的二儿子住房。
走到村西头,公路下有人叫我,是我妻子的侄女,也是我刚去的那媳妇的大嫂。大门外面停一辆大卡车,一辆农用三轮,院外另有一座小楼,粗略一瞅,楼上杂物,楼下农机具。我进院内,正房同样是木架二层楼,左厢是二层木架房,右厢是一幢砖混结构新房,房上亦装有无塔上水器和太阳能洗澡设施,整个院子敞亮干净。洗衣机正在院子中央转动,地上堆了一堆待洗衣物。侄女催我去喝水,我一边应承一边走进厨房:灶台、碗柜、冰箱、电炊具,应有尽有。掩门入客厅,彩电音响、大沙发组合柜,井井有条。
我见门外摞了一堆工程用厢板,问侄女准备做啥?她说,村里的水渠要维修,是工程队的,据说投资过千万,我激动不已。多年吃水靠“抢”的苦焦村,连养个鸡儿都萎靡不振。几十年来,修修补补二十华里水渠,是全村人宗教般的神圣事业,几乎占据了父老乡亲们整个心思和体力。也是这条时断时续的生命轮回之水,重塑了李氏宗族的荣光。又一次整修,有源源不断滋养禾苗的水,小康之梦就近在咫尺了。
村子比以前扩大了好几倍,绕一周要个把小时,一家挨一家,都是簇新的,传统木结构房记忆着过去,砖混小楼展望着未来。被小村收藏的陈旧让一个“新”字书写着,内心不断奔腾着喜悦,让我心中的希冀和憧憬无限地拓展。
二
村子背靠的尖岭梁,是与金子山分道扬镳的龙池山余脉。从东向西看山的走向,似一条腾空而下的巨蚺,饮水洋汤河。从北面一个叫水湾的地方,朝南看,尖岭梁宛若一座金字塔,矗立村后,又像智慧老人慈祥地注视着一切。
从我记事起,尖岭梁,干焦且荒芜,少草无树,唯独顶上一株柏树酷似饱蘸香墨的如椽大笔,给这座山梁赋予了灵气,也使岭下的村子寒凉中透出温煦。
这棵树有四米多高,长在沙石梁上,迎风傲雪,沐阳承露,镇定、从容、挺拔,成了远近几十个村庄的地标。每年元宵节夜晚,三声炮响过后,年轻的,一拨敲锣打鼓,一拨舞动火把;年少的提上灯笼,上了年纪的紧随其后,出村上山。每隔二十米摆一只灯笼,人在前面走,身后白纸糊的灯笼里红光摇曳,到两华里的梁顶柏树之下,所剩灯笼一字摆放于梁脊。回首岭下,灯笼在曲折蜿蜒的路上,如一串红宝石光影闪闪。 长大了我离开家乡,每次回家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落在那棵柏树上。有一年猛然发现,那棵树不见了,村庄一下黯然失色。到家迫不及待地找乡亲们询问,答复是叫邻村人砍了。我问为什么?“唉,可能是不懂事的放牛娃们砍的。”我想,果真是娃们,那另当别论,如果是大人,那一定是一个缺乏教养的人。你想,这沙石梁上栽活一棵树,且活了数百个春秋,与岭下这庄人一样,该多不易啊!树,要付出多少努力,它在艰难中吸收少得可怜的水分,其根须要比黄土地里遇到的阻力要多得多,它的常青是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的结果啊!
没过两年,岭上又有一棵柏树拔地而起,我对乡亲们整理村容的做法很是感动,专程去了一趟。在原址,不但栽活了一棵三米高碗口粗的柏树,还在周围筑起了土墙,以防有人破坏。
又过了几年,那棵树,再次消失,墙也毁了。不知为什么,打这以后,我的心总是空落落的,被家乡一直温暖的心,渐渐冷却,对那个沙石梁下的那些小孩抑或大人的所作所为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的,回乡次数越来越少了,但那棵柏树的模样,在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你想,一棵柏树屹立于岭上,多出彩。后来一位乡亲告诉我:“现在好了,国家禁止了天然林采伐,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里已经议定,把绿化重点放在尖岭梁,要不了几年就把整片山绿化好了。”听了这话,我的心一下温热了起来。
今年回乡,岭下树木繁茂,翠绿欲滴,乡亲们引以自豪的也是村庄前后左右的绿化。多年精选树苗、挑水浇灌、专人管护,坚持不懈。现在,这片林子以它森森气派,给小村一个绿色惊喜,不光是景致,它还是国运昌盛,民心凝聚的象征。
虽然那棵独立的柏树没有了,这围绕村庄的树林,太招人喜爱了。有天早晨,我信步爬上了梁顶,很自然地坐在曾长过柏树的聚水坑边,我被树林和居高临下的爽朗相拥,让人神思缥缈、怡然自若。忽然想起庄子的话:“吾在于天地間,犹如小石小木之在于大山也。”
有了这片树林,添加了家乡的秀色,提升了我的幸福感,家乡再不枯燥,虽然点睛的柏树没有了,有更多的树木驻守,我愈加热爱我的家乡了。
三
农民,有了“退耕还林”资金补助、有了最低生活补贴,还有粮补、种子补贴,旧房改造、村道整修、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尤其是家家楼顶新装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使整个村子精神抖擞。
我回家正值夏收,全村人早晨五时出发,收油菜籽,午饭在地里打发,黄昏来临时一辆辆农用三轮才陆续满载而归。
收完了油菜籽,紧接着割麦子,仍然是天不见亮出发,夜幕降临收工,在电灯底下锅碗瓢勺交响声中,一天的忙碌才在杯盘狼藉中停息。拧开热水龙头,冲走疲乏和汗渍,把肢体交给席梦思床,让鼾声迎接次日黎明。
人,空手出,负重回,房屋静静地看着主人们忙碌,主人并没忘记给院子、平顶房做贡献的机会。院子、屋顶晒满乌黑发亮的油菜籽。油菜籽归仓了,麦粒又在绿阴的衬托下像一页页铺洒的金箔,于屋顶上院子里洋溢出鼓舞人心的绚烂,那种久违了的农家风景怎不令人情弥缱绻呢?
麦子晒干扬净,又到收获“大红袍”的时候了。太阳一天比一天明亮,人们的心劲一个比一个高涨。我和妻子决定给邻居家帮忙摘几天花椒,一清早就加入了收椒队伍。
走进椒林,如伞树冠,扑鼻的是椒香,打开畅想的也是椒香。如果,我能拥有一块椒林,我给它们施肥,给它们修剪,收获红艳艳的果实,该是多么充实的事情啊!
说实话,多年不做农活,没和乡亲们打过堆,也想见见他们,看看收获的场面,分享他们的喜悦。
偌大一个山湾,往上仰望,全是青油油的花椒树,寻了一条小路爬到最高处,向下俯视,成熟了的“大红袍”仿佛不是花椒而是艺术,给我的兴奋如欣赏关山月的梅花,或那幅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娇》图,壮丽,华美。阳光下,红与青,青与绿,有试比高下的气概。那种富有霸气的律动,让人激动不已。
看不见人,只听见说话声,细听都是讲谁家花椒务得好,要买七八万,不知谁说了句俏皮话,一时笑声从椒树林里飘出。坎上一块地里的人高声发话:“啥高兴事儿,到地边上来说给我们也听听!”从语气里都能听出情绪的饱满。
妻在她女伴椒园里,她女伴一个人,孩子们要来给她帮忙,她不让,她说:“娃们有娃们的事,一个人惯了,别人摘完了,我也摘完了,我摘万把元钱,急啥?”我去,另一块地里的人听见我的声音,几个人同时招呼我过去吃午饭,他们怕椒树林里不好走,不容我推辞,送来了“冰红茶”饮料、干粮,嗔怪我,中暑了划不着。妻说:“你们都不怕,我们咋不行?”一位弟媳说:“那不一样,我们日晒雨淋惯了,点把点头疼冷热出身汗就好了。”我去摘,他们说啥都不让。“又晒,又扎手,你能来看我们,我们就高兴。”我只好到椒林里去品尝全村人的丰收果实。
走到一块椒园,有一家人,婆婆、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正在椒树下吃午餐,地上一字摆放有矿泉水、暖水瓶、两个大西瓜、馒头、盒装方便面。
儿子拽住我定要尝尝他们的午餐,强不过,只好吃了一牙西瓜。我不能耽误他们宝贵的时间,告辞去另一家。
抄小路上高一处台地,正巧是侄女家。孩子们都在外地,就他们夫妇。草帽下两双手灵巧地上下飞舞,像给花椒树上扎花绣朵,随意而优雅。
“姑父,你咋来了?这一树马上摘完了,你在这儿吃晌午饭?”
我问今年收成,他们说,今年不行,生虫了,没治到时候上,明年有两块地就挂果了。
“一年家里能收入多少?”我问。
“花椒加柴胡,大概两万多,打工三四万,凑合过了。”从说话的口气、表情揣摩,他们是餍足的。
告别侄女,我向另一个村庄的路上走去。朝下一望,花椒地之下是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路边停靠了一溜小轿车、面的、农用三轮、摩托车,似一条彩色的龙。有了它,农民迈向小康的步伐当更快捷。
我虽没有帮乡亲们摘一会儿花椒,却领略了他们醇厚的快乐,心里是满满的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