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达孔明,孰为胜者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子曰a:“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b。非宣帝之雄谋妙
  算c,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e,委鞠狱于何晏f,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帝王略论》)
  注释:
  a 公子:指李世民,此时他还是秦王,故称公子。
  b 中夏:即中原地区。
  c 宣帝:即司马懿,是魏文帝曹丕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任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曹睿去世,太子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后来,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病逝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专权。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
  “宣帝”。
  d 先生:指虞世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e 李胜:三国时人,曹爽的下属。曹芳继位后,魏皇室与司马懿矛盾激化,司马懿借病不出。李胜在曹爽的授意下,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探听司马懿的虚实,后与曹爽一起被处死。小说《三国演义》中详细描写了李胜探病、司马懿装病的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老奸巨滑。
  f 何晏: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学者,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
  大意:
  公子问:“诸葛亮乃盖世奇才,立志恢复中原。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谋略和神机妙算,那么谁还能抵挡住如此强劲的敌
  人呢?”
  虞世南回答说:“司马懿以一介书生,全力参与了魏国的创立,挽救社会于危难之际,清理朝纲,文才武略,确实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然而他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道德,心怀猜忌,诡计多端。至于他以谎言欺骗李胜,以残酷的刑罚对待何晏,这类伤天害理、昧着良心的事情,却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用这种虚情假意对待一切事情,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于中原的大地上一决高下,以司马懿的奸诈谋略,应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题解】
  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最著名的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在一般人看来,诸葛亮的智慧远在司马懿之上。然而,李世民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雄谋妙算”,凭诸葛亮的才干早就攻破曹魏,取得中原了。针对这个观点,虞世南结合历史事实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司马懿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他好弄权谋、猜疑嫉妒、不讲仁义,如果诸葛亮所在蜀汉和司马懿所在的魏国实力相当,则司马懿绝非诸葛亮的对手。言外之意,司马懿能够守住中原,依靠的仅仅是十倍于蜀汉的土地、强大的军事力量、坚固的城垒这些绝对优势。而这种优势一旦被打破,司马懿必将走向败亡。在虞世南看来,一个合格的统帅或领导者,注重的应该是民心,要像君子一样光明磊落、广施仁义、处事公正、善于用人,如此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贞观时期的政策和措施上看,李世民显然领悟了虞世南这番话的深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撰写的一部通史性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评论专书,大约完成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该书以问答体的形式,记录了秦王李世民与虞世南关于前代帝王的比较与评论。《帝王略论》编写之时,唐朝刚刚建立,四周边疆尚有强敌,中原内部也不稳定,统治者迫切需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寻找治世安邦的良策。而此书正以“商略古今”、论“古帝王为政得失”“追述往古兴亡之道”为宗旨,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对唐朝初期的政治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可惜的是,此书于明清时期亡佚,其内容散见于敦煌遗书、马总《通历》、《长短经》和《太平御览》中。(高希)
其他文献
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a,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b,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c?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异议乎?史家无卓识,徒于杯酒诡辞处炫奇d,以为秘计神谋,而不于宋主英断勇为处着眼,而后世遂以为是妙策独出。吁!可笑矣!  艺祖平时尝言“帝王自有天命”e,且笑周世宗杀方面大耳之非f,居然豁达大度者。乃芥蒂未忘
期刊
天地为房,山石为枕,以清流沐浴身心,以自然为自己的依托,因此,“枕石漱流”是对隐逸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隐士的赞扬。这个标准在汉朝开始流传,到了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枕石漱流”是隐逸生活的标志这一观念。曹操在《秋胡行》中说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三国志·蜀书·彭羕传》中称赞秦宓:“枕石漱流,吟咏缊袍。”西晋时期,才士孙楚和驸马王济聊天,孙楚说自己想要“枕石漱流”,一时口误
期刊
在北洋海军中,邓世昌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位管带。他在黄海大战中的壮烈牺牲举国震动,成为中日甲午海战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在这部电影当中,邓世昌身材高大伟岸,一身正气,忧国忧民,誓死报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民族英雄。2012年,我们国家又上映了一部新的历史影片,叫《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也是邓世昌,虽然这个
期刊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文选》)  【品读】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体诗,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南朝梁时萧统收录入《文选》中。所谓“古诗”,是南朝人对于更早时期的古代诗歌的统称,昭明太子萧统从中挑选出了十九首。这组诗的作者佚名,可能是东汉末年的文人创作。自从进入《文选》,“古诗
期刊
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a,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b,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c,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  目d,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仪礼·士相见礼》)  注释:  a 大人:这里指卿大夫。  b 居官者:士以下的官吏。  c 抱:即衣服的交领以下、腰带以上的部位。  d 游目:目光游
期刊
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焉。昔大戊遭桑谷生朝之怪,获中宗之号;武丁有雊雉升鼎之异a,身享百年之寿;周成王遇雷风折木之变,而获反风岁熟之报;宋景公有荧惑守心之忧b,星为徙三舍。由是观之,则莫善于以德义精诚报塞之矣c。故《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见怪则修身。”神不能伤道,妖亦不能害
期刊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参军集》)  【品读】  鲍照,字明远,东海(约在今江苏境内)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南朝宋时,他曾经担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等,又因为他晚年任职临海王的参军,后世称为“鲍参军”,把他的诗文编集为《鲍参军集》。他的作品对唐诗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期刊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孔子曾对他予以好评,终因不为其所用,而愤然谓“卫灵公之无道”。客观地说,卫灵公算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更可贵的是他允许臣民追求或表达自己的梦想。不过,在卫国率先实现梦想的,却是一个叫弥子瑕的外国人。  弥子瑕原是晋国贵族,在晋国做过大夫,后来到了卫国,当上卫国的将军。当然,弥子瑕之所以在卫国成就自己的梦想,除了自身条件之外,关键在于卫灵公的恩宠与器重。
期刊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a。绍为高橹b,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c,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d。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e,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
期刊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  国人传统的精神光谱之颜色,还是相当美好而全面的,譬如忠勇仁孝、礼义智信等等,得其一也,“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不朽!然则精神是需要住所的,没有住所,即无依归,还谈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更不得垂万世,此所谓信仰之庇力。《水浒传》六十三回中,大刀关胜的行止,是最具代表性的“失其所”之例,云长泉下有知,怕是要捋须叹息!  【一】  有副流传极广的对联,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