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子曰a:“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b。非宣帝之雄谋妙
算c,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e,委鞠狱于何晏f,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帝王略论》)
注释:
a 公子:指李世民,此时他还是秦王,故称公子。
b 中夏:即中原地区。
c 宣帝:即司马懿,是魏文帝曹丕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任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曹睿去世,太子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后来,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病逝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专权。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
“宣帝”。
d 先生:指虞世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e 李胜:三国时人,曹爽的下属。曹芳继位后,魏皇室与司马懿矛盾激化,司马懿借病不出。李胜在曹爽的授意下,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探听司马懿的虚实,后与曹爽一起被处死。小说《三国演义》中详细描写了李胜探病、司马懿装病的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老奸巨滑。
f 何晏: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学者,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
大意:
公子问:“诸葛亮乃盖世奇才,立志恢复中原。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谋略和神机妙算,那么谁还能抵挡住如此强劲的敌
人呢?”
虞世南回答说:“司马懿以一介书生,全力参与了魏国的创立,挽救社会于危难之际,清理朝纲,文才武略,确实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然而他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道德,心怀猜忌,诡计多端。至于他以谎言欺骗李胜,以残酷的刑罚对待何晏,这类伤天害理、昧着良心的事情,却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用这种虚情假意对待一切事情,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于中原的大地上一决高下,以司马懿的奸诈谋略,应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题解】
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最著名的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在一般人看来,诸葛亮的智慧远在司马懿之上。然而,李世民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雄谋妙算”,凭诸葛亮的才干早就攻破曹魏,取得中原了。针对这个观点,虞世南结合历史事实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司马懿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他好弄权谋、猜疑嫉妒、不讲仁义,如果诸葛亮所在蜀汉和司马懿所在的魏国实力相当,则司马懿绝非诸葛亮的对手。言外之意,司马懿能够守住中原,依靠的仅仅是十倍于蜀汉的土地、强大的军事力量、坚固的城垒这些绝对优势。而这种优势一旦被打破,司马懿必将走向败亡。在虞世南看来,一个合格的统帅或领导者,注重的应该是民心,要像君子一样光明磊落、广施仁义、处事公正、善于用人,如此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贞观时期的政策和措施上看,李世民显然领悟了虞世南这番话的深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撰写的一部通史性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评论专书,大约完成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该书以问答体的形式,记录了秦王李世民与虞世南关于前代帝王的比较与评论。《帝王略论》编写之时,唐朝刚刚建立,四周边疆尚有强敌,中原内部也不稳定,统治者迫切需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寻找治世安邦的良策。而此书正以“商略古今”、论“古帝王为政得失”“追述往古兴亡之道”为宗旨,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对唐朝初期的政治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可惜的是,此书于明清时期亡佚,其内容散见于敦煌遗书、马总《通历》、《长短经》和《太平御览》中。(高希)
算c,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e,委鞠狱于何晏f,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帝王略论》)
注释:
a 公子:指李世民,此时他还是秦王,故称公子。
b 中夏:即中原地区。
c 宣帝:即司马懿,是魏文帝曹丕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任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曹睿去世,太子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后来,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病逝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专权。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
“宣帝”。
d 先生:指虞世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e 李胜:三国时人,曹爽的下属。曹芳继位后,魏皇室与司马懿矛盾激化,司马懿借病不出。李胜在曹爽的授意下,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探听司马懿的虚实,后与曹爽一起被处死。小说《三国演义》中详细描写了李胜探病、司马懿装病的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老奸巨滑。
f 何晏: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学者,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
大意:
公子问:“诸葛亮乃盖世奇才,立志恢复中原。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谋略和神机妙算,那么谁还能抵挡住如此强劲的敌
人呢?”
虞世南回答说:“司马懿以一介书生,全力参与了魏国的创立,挽救社会于危难之际,清理朝纲,文才武略,确实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然而他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道德,心怀猜忌,诡计多端。至于他以谎言欺骗李胜,以残酷的刑罚对待何晏,这类伤天害理、昧着良心的事情,却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用这种虚情假意对待一切事情,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于中原的大地上一决高下,以司马懿的奸诈谋略,应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题解】
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最著名的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在一般人看来,诸葛亮的智慧远在司马懿之上。然而,李世民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雄谋妙算”,凭诸葛亮的才干早就攻破曹魏,取得中原了。针对这个观点,虞世南结合历史事实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司马懿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他好弄权谋、猜疑嫉妒、不讲仁义,如果诸葛亮所在蜀汉和司马懿所在的魏国实力相当,则司马懿绝非诸葛亮的对手。言外之意,司马懿能够守住中原,依靠的仅仅是十倍于蜀汉的土地、强大的军事力量、坚固的城垒这些绝对优势。而这种优势一旦被打破,司马懿必将走向败亡。在虞世南看来,一个合格的统帅或领导者,注重的应该是民心,要像君子一样光明磊落、广施仁义、处事公正、善于用人,如此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贞观时期的政策和措施上看,李世民显然领悟了虞世南这番话的深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撰写的一部通史性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评论专书,大约完成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该书以问答体的形式,记录了秦王李世民与虞世南关于前代帝王的比较与评论。《帝王略论》编写之时,唐朝刚刚建立,四周边疆尚有强敌,中原内部也不稳定,统治者迫切需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寻找治世安邦的良策。而此书正以“商略古今”、论“古帝王为政得失”“追述往古兴亡之道”为宗旨,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对唐朝初期的政治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可惜的是,此书于明清时期亡佚,其内容散见于敦煌遗书、马总《通历》、《长短经》和《太平御览》中。(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