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时而在想,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为了一次次考试得高分?不!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处、与周围的人相处。因此,与教学相关联的作业也并非是搞“题海战术”为佳。教学时常在提倡改革,作业设计也应该实时变革。下面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对作业设计的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有效性
语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作业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有效性。可能语文老师都了解这样的情况:孩子并不是通过写很多遍就能掌握一些知识的。如果学生不去思考,不去理解,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做的作业,效果均不太好。这样的作业既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又没有多少作用,何不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设计作业呢?语文学科,除了书面的作业,还有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提起学生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地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设计自主性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在学生每学期的形成性评价中专门设立一项自主学习,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一些作业内容,老师根据其完成情况为其加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
生活即学习,语文学习也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作业设计也应考虑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学生会更有兴趣完成。例如,在教学《地名》这个开放单元时,让学生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通过各种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地方的名称由来、相关故事等,回到学校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样通过各自的亲身实践、再集思广益,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地名的相关知识。
3.设计有趣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思路开阔,富有创意,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才会认同这样的作业,才能以此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在作业形式设计上,力求多样化,听、说、读、写全面兼顾,还可将听、说、读、写与表演、绘画、歌唱、游戏、制作小报与PPT等形式巧妙结合。比如,在古诗词探究学习中可以让孩子通过吟唱、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学习;在学习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剧本表演。再比如:在教学《奇观》这个主题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景观,除了课本上几篇课文介绍之外,我设计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关于奇观的资料,整理成导游介绍词,自制PPT到班级展示,为大家展开“神奇之旅”,学生的热情很高。通过这项作业,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增长了孩子的见闻。这样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学生非常喜欢。
三、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他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模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作业和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完成,都尽量乐于完成。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均兼顾,这可以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两方面考虑。
1.关于作业难度的分层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每个孩子的已有知识水平,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比如:在做课外阅读这一项作业时,根据不同的层次,孩子们可以选择写读后感、写心得笔记、做摘抄笔记三种形式中的一种。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写读后感谈自己的观点,中等生可以写写心得体会,而阅读能力稍弱的孩子做做摘抄就可以了。
2.关于作业量的分层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酌情增减作业。对于那些一周在校内表现好的、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周末作业可以少留,甚至不留;而对于那些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还是需要教师适量地布置。这样,优秀的孩子可以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而学习稍困难的孩子也能得到巩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作业设计这条道路上,要让作业展现出无限的魅力,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有效性
语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作业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有效性。可能语文老师都了解这样的情况:孩子并不是通过写很多遍就能掌握一些知识的。如果学生不去思考,不去理解,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做的作业,效果均不太好。这样的作业既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又没有多少作用,何不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设计作业呢?语文学科,除了书面的作业,还有很多综合实践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提起学生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地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设计自主性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在学生每学期的形成性评价中专门设立一项自主学习,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一些作业内容,老师根据其完成情况为其加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
生活即学习,语文学习也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作业设计也应考虑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学生会更有兴趣完成。例如,在教学《地名》这个开放单元时,让学生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通过各种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地方的名称由来、相关故事等,回到学校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样通过各自的亲身实践、再集思广益,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地名的相关知识。
3.设计有趣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思路开阔,富有创意,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才会认同这样的作业,才能以此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在作业形式设计上,力求多样化,听、说、读、写全面兼顾,还可将听、说、读、写与表演、绘画、歌唱、游戏、制作小报与PPT等形式巧妙结合。比如,在古诗词探究学习中可以让孩子通过吟唱、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学习;在学习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剧本表演。再比如:在教学《奇观》这个主题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景观,除了课本上几篇课文介绍之外,我设计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关于奇观的资料,整理成导游介绍词,自制PPT到班级展示,为大家展开“神奇之旅”,学生的热情很高。通过这项作业,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增长了孩子的见闻。这样富有趣味性的作业学生非常喜欢。
三、作业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他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模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作业和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完成,都尽量乐于完成。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均兼顾,这可以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两方面考虑。
1.关于作业难度的分层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每个孩子的已有知识水平,并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比如:在做课外阅读这一项作业时,根据不同的层次,孩子们可以选择写读后感、写心得笔记、做摘抄笔记三种形式中的一种。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写读后感谈自己的观点,中等生可以写写心得体会,而阅读能力稍弱的孩子做做摘抄就可以了。
2.关于作业量的分层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酌情增减作业。对于那些一周在校内表现好的、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周末作业可以少留,甚至不留;而对于那些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还是需要教师适量地布置。这样,优秀的孩子可以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而学习稍困难的孩子也能得到巩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作业设计这条道路上,要让作业展现出无限的魅力,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