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脑卒中,全世界都在攻这个难题。因为它发病急预后差,在国民死因调查中,它的贡献率最高,我国每年有两三百万人在它身上栽了跟头。
防患于未然,治愈于未病。对于脑卒中来说,相比于完善的防治体系、领先的治疗技術以外,在前期的筛查等防御方面,我国最早做了周密部署。因为,只要掌握其发病规律和发病前征兆的大数据,防控脑卒中将有迹可循。
63万人的数据筛查,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215个地县级行政区。从建立全国防治体系开展筛查诊治到大规模的流调研究,中国范本得到国外专家的交口称赞,被认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王陇德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美健康峰会创始人刘远立走在了该领域的前沿。
在王陇德和刘远立主推的研究项目中,进行了针对卒中做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建立和分析中国脑卒中筛查及干预的数据库。
中国脑卒中数据库筛查的人口达到了约63万人,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215个地县级行政区,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了导致卒中疾病因素的方方面面,包括筛查每个个体的血压、血脂、血糖、吸烟、超重、运动缺乏等等健康信息的情况。
通过流调可以发现脑卒中的哪些发病规律?最明显的应该就是北方多南方较少,最值得注意是农村的患病率增长显著高于城市……
刘远立教授表示,我国卒中的地区差异也非常大,呈现非常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点,呈现卒中带的现象,这与我国不同的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
“卒中是一项可以预防的疾病,75%的卒中发病源于生活习惯问题。”刘远立研究团队分析的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的卒中患病率已经与发达国家非常相似,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卒中的标化患病率是43%,这其中高危人群占到16.9%,高危人群也有将近7000万。
刘远立表示,卒中现在在中国的危害已经非常大,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减轻卒中在医院的就医诊治负担,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预防为主,把治疗关口尽量前移。
“卒中的发病率国际上都是先升后降,但这个趋势在我国还没有。”刘远立说,面对这么一个大的问题,对于进入到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我们怎么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脑卒中的防控,应对这么一个挑战。
2013年的卒中筛查工程是我国全面启动卒中筛查工作近30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启动,上一次卒中筛查工程是在1986年。与1986年相比,2013年各省的患病率都增长了3~6倍以上,农村的患病率增长显著高于城市。
正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刘远立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他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比如说高血压和缺乏运动,超重、吸烟都对脑卒中有显著的影响。”刘远立说,结合以上的风险进行了计算,研究团队发现各个因素存在着相关,高血压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卒中的患病率。
其实从高血压和卒中患病率的分布也可以得出我国卒中防控的重点在高血压,因为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布和卒中非常相似。而令人更为惊讶的是排在第二位的风险因素是PM2.5。
2013年40岁以上的卒中患病率为2.03%,发病率以每年8.3%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等慢病增长导致的。在不同的性别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比如说男士其实更应该注意高血压和缺乏运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刘远立总结建议,我国卒中患病出现年轻化、农村化趋势,需加强对敏感人群的关注。通过已知危险因素建立起良好的卒中预测预警模型,从而为卒中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此外,与会嘉宾还就预防脑卒中发作的适宜性技术、24小时卒中抢救支持,以及人才培养和储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防患于未然,治愈于未病。对于脑卒中来说,相比于完善的防治体系、领先的治疗技術以外,在前期的筛查等防御方面,我国最早做了周密部署。因为,只要掌握其发病规律和发病前征兆的大数据,防控脑卒中将有迹可循。
63万人的数据筛查,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215个地县级行政区。从建立全国防治体系开展筛查诊治到大规模的流调研究,中国范本得到国外专家的交口称赞,被认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王陇德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美健康峰会创始人刘远立走在了该领域的前沿。
在王陇德和刘远立主推的研究项目中,进行了针对卒中做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建立和分析中国脑卒中筛查及干预的数据库。
中国脑卒中数据库筛查的人口达到了约63万人,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215个地县级行政区,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了导致卒中疾病因素的方方面面,包括筛查每个个体的血压、血脂、血糖、吸烟、超重、运动缺乏等等健康信息的情况。
通过流调可以发现脑卒中的哪些发病规律?最明显的应该就是北方多南方较少,最值得注意是农村的患病率增长显著高于城市……
刘远立教授表示,我国卒中的地区差异也非常大,呈现非常明显的北高南低的特点,呈现卒中带的现象,这与我国不同的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
“卒中是一项可以预防的疾病,75%的卒中发病源于生活习惯问题。”刘远立研究团队分析的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的卒中患病率已经与发达国家非常相似,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卒中的标化患病率是43%,这其中高危人群占到16.9%,高危人群也有将近7000万。
刘远立表示,卒中现在在中国的危害已经非常大,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够减轻卒中在医院的就医诊治负担,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预防为主,把治疗关口尽量前移。
“卒中的发病率国际上都是先升后降,但这个趋势在我国还没有。”刘远立说,面对这么一个大的问题,对于进入到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我们怎么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脑卒中的防控,应对这么一个挑战。
2013年的卒中筛查工程是我国全面启动卒中筛查工作近30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启动,上一次卒中筛查工程是在1986年。与1986年相比,2013年各省的患病率都增长了3~6倍以上,农村的患病率增长显著高于城市。
正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刘远立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他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比如说高血压和缺乏运动,超重、吸烟都对脑卒中有显著的影响。”刘远立说,结合以上的风险进行了计算,研究团队发现各个因素存在着相关,高血压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卒中的患病率。
其实从高血压和卒中患病率的分布也可以得出我国卒中防控的重点在高血压,因为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布和卒中非常相似。而令人更为惊讶的是排在第二位的风险因素是PM2.5。
2013年40岁以上的卒中患病率为2.03%,发病率以每年8.3%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等慢病增长导致的。在不同的性别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比如说男士其实更应该注意高血压和缺乏运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刘远立总结建议,我国卒中患病出现年轻化、农村化趋势,需加强对敏感人群的关注。通过已知危险因素建立起良好的卒中预测预警模型,从而为卒中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此外,与会嘉宾还就预防脑卒中发作的适宜性技术、24小时卒中抢救支持,以及人才培养和储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