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杜甫的诗先于了解本人。那工整规矩的绝句与律诗,还有沉郁萧瑟的意象,总是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诗人形象:眉头紧锁,鬓发如雪,须发在寒风中飘拂,时而低首沉吟,时而静坐凝望,若有所思,苦涩的老眼,远望着故国万里江山,像是要看清一切,却又什么也看不清……
就诗本身而言,杜甫给我的感觉要比李白衰老得多。但事实上,杜甫却比李白小12岁。
难怪有人说,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乱世成就了杜甫。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也就是这一年,杜甫和这个王朝共同开始了长达16年的动荡漂泊。他是一根飘荡在乱世中的蓬草,风吹向哪儿,他就飞到哪儿。杜甫行走在路上的心情,绝对与李白不同。李白是个游览者,杜甫是个流浪者。杜甫的行踪,连同着战事蔓延的路线。先是滞留长安,然后历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原。中原遍地狼烟,杜甫及家人与逃难的流民们一起辗转天涯,这一路上,他与妻儿分分合合,但他始终不曾片刻忘记家人。身陷长安的他,望着头顶那轮月亮,想起远在鄜州的妻儿,不禁写下感人的《月夜》。潼关攻破,首都丧失了最后一道屏障,杜甫逃往灵武,投奔肃宗,期望为国尽力,可惜所遇多被伤,诏许归蓬荜。他忍泪别君,沿途百姓的惨状与时局的疮痍,让他心痛,更加剧了对家人的担忧,于是归心似箭,马不停蹄。一进凋敝的破茅屋,看到穿着补丁衣的妻子,两人抱头恸哭;再看看久未见到的儿子,满脸污垢,脚不着袜;床前的两个小女,也是浑身补丁无完衣。情景虽然令人心酸,但家人毕竟安好,“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看着孩子们学母亲的样子,在自己的小脸上胡乱抹画,调皮的孩子亲热地揪住父亲的胡子,问长问短,杜甫不忍呵斥,更忘了饥渴。
这是动荡苦难中洒向人间的一缕暖阳。一个男人在仕途和事业上遭逢的一切委屈,就这样被亲人团聚和离乱中的天伦轻易地抹去。孩子们就是他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所在。
有着一颗柔软内心的男人,更让人感到动容,也会让人觉得可爱。
当然,乱世里个人小小的心愿,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无望的奢求。《彭衙行》里诗人记录下全家更艰难的流亡经历。
为了躲避贼兵,全家走险道,行夜路,逃至彭衙道,一路徒步,“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女儿饿得号啕大哭,噬咬父亲,父亲身怕哭声引来官兵,抱女入怀,不让出声。刚懂事的小儿子,不知从哪儿找的几枚苦李子,权做家人充饥之用。又偏逢雷雨,道路泥泞,一家人无物御寒。绝望中,幸得遇上故人相助,留夜备饭。诗人不忍带着妻儿逃难冒险,忍痛将家人托付朋友,夫妻相视而哭,少不更事的孩子却正狼吞虎咽,不知疼他的父亲又将辞别……
命运对杜甫总是吝啬,给这个家庭更多的是苦难。杜甫最小的儿子饿死在逃亡的路上。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怀里孱弱地凋零,杜甫五内俱焚,泪雨倾盆。
杜甫的诗是沉重的,他的内心承载了太多忧苦:个人,骨肉,亲情,故土,黎庶,国家,天下。哪一个都让他愁肠百结,黯然心伤。
“飘零”成了杜甫晚年的全部主题。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眷离开了生活五年之久的成都,离开了杜甫草堂,离开了短暂安定与快乐的生活。那里曾是他半世流落最安稳的栖息之所。漂泊的心,曾在那里安顿过。然而,天险成都也不太平了,资助他生活的严武也去世了,回家的愿望,在暮年的杜甫心中越来越强烈。狐死首丘,飞鸟归巢,这个一生飘零的男人,这个一生忧国的男人,这个一生悲天悯人的男人,这个一生心事重重的男人,这个一生爱妻惜子的男人,他一生仅写过的十几首情诗,都是写给爱妻杨氏的,他无限忠诚,不管身至何处,家和妻子永远存于心间,他对爱坚贞,一生没有第二个女人。他也是个好兄长,好儿子,好臣子。放到任何时代,杜甫都是道德极完美的。
此刻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回家,回家,回家……没有什么比望见长安,伏倒在故乡的土地上,热泪盈洒,更令他感到迫切了。他要赶在死亡之前,回到阔别十余载的河南巩县。
765年,杜甫携妻儿,乘舟出川东水路;766流寓夔州,768年行进公安,客居岳阳,身至湖南,一路劳顿,置衰朽之身而不顾。晚年杜甫,身体每况愈下,老病缠身,常年漂流,又添新疾。心情是难再平复了,一路所望,无不牵动伤悲:玉露凋残的枫林,雾气萧森的巫峡,兼天翻涌的波浪,密匝阴沉的山峦,江面低飞的沙鸥,滚滚东流的长江,岸边摇曳的细草,天边遥远的片云,与夜同孤的月亮……766-767年,也就是杜甫生命倒计时的第三与第四个年头,他一路又写下了400多首诗作。生命的河流如此湍急,刮着的疾风如何凛冽,都不能阻挡这只飘摇中颠簸的孤舟,逆水而行的决绝。
又一个秋天到了,杜甫也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
杜甫的诗里满是秋天,虽然不是多么钟爱,但他把所有的心情都交给了这个季节,把心中一切的心事都倾诉给了秋天。或许,一个成熟的男人,在尝遍了世间万千滋味后,这个给人收获而又让人苍凉的季节,成为映照自己最真实的风景。
记得759年,是李白离世前的第三年,他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篇,快意不改,而杜甫此生从未有过这样的畅快。
770年,老诗人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在此年秋,他死在了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死后43年他的灵柩由孙运回归乡,这片风中落叶终于归根了。
就诗本身而言,杜甫给我的感觉要比李白衰老得多。但事实上,杜甫却比李白小12岁。
难怪有人说,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乱世成就了杜甫。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也就是这一年,杜甫和这个王朝共同开始了长达16年的动荡漂泊。他是一根飘荡在乱世中的蓬草,风吹向哪儿,他就飞到哪儿。杜甫行走在路上的心情,绝对与李白不同。李白是个游览者,杜甫是个流浪者。杜甫的行踪,连同着战事蔓延的路线。先是滞留长安,然后历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原。中原遍地狼烟,杜甫及家人与逃难的流民们一起辗转天涯,这一路上,他与妻儿分分合合,但他始终不曾片刻忘记家人。身陷长安的他,望着头顶那轮月亮,想起远在鄜州的妻儿,不禁写下感人的《月夜》。潼关攻破,首都丧失了最后一道屏障,杜甫逃往灵武,投奔肃宗,期望为国尽力,可惜所遇多被伤,诏许归蓬荜。他忍泪别君,沿途百姓的惨状与时局的疮痍,让他心痛,更加剧了对家人的担忧,于是归心似箭,马不停蹄。一进凋敝的破茅屋,看到穿着补丁衣的妻子,两人抱头恸哭;再看看久未见到的儿子,满脸污垢,脚不着袜;床前的两个小女,也是浑身补丁无完衣。情景虽然令人心酸,但家人毕竟安好,“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看着孩子们学母亲的样子,在自己的小脸上胡乱抹画,调皮的孩子亲热地揪住父亲的胡子,问长问短,杜甫不忍呵斥,更忘了饥渴。
这是动荡苦难中洒向人间的一缕暖阳。一个男人在仕途和事业上遭逢的一切委屈,就这样被亲人团聚和离乱中的天伦轻易地抹去。孩子们就是他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所在。
有着一颗柔软内心的男人,更让人感到动容,也会让人觉得可爱。
当然,乱世里个人小小的心愿,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无望的奢求。《彭衙行》里诗人记录下全家更艰难的流亡经历。
为了躲避贼兵,全家走险道,行夜路,逃至彭衙道,一路徒步,“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女儿饿得号啕大哭,噬咬父亲,父亲身怕哭声引来官兵,抱女入怀,不让出声。刚懂事的小儿子,不知从哪儿找的几枚苦李子,权做家人充饥之用。又偏逢雷雨,道路泥泞,一家人无物御寒。绝望中,幸得遇上故人相助,留夜备饭。诗人不忍带着妻儿逃难冒险,忍痛将家人托付朋友,夫妻相视而哭,少不更事的孩子却正狼吞虎咽,不知疼他的父亲又将辞别……
命运对杜甫总是吝啬,给这个家庭更多的是苦难。杜甫最小的儿子饿死在逃亡的路上。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怀里孱弱地凋零,杜甫五内俱焚,泪雨倾盆。
杜甫的诗是沉重的,他的内心承载了太多忧苦:个人,骨肉,亲情,故土,黎庶,国家,天下。哪一个都让他愁肠百结,黯然心伤。
“飘零”成了杜甫晚年的全部主题。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眷离开了生活五年之久的成都,离开了杜甫草堂,离开了短暂安定与快乐的生活。那里曾是他半世流落最安稳的栖息之所。漂泊的心,曾在那里安顿过。然而,天险成都也不太平了,资助他生活的严武也去世了,回家的愿望,在暮年的杜甫心中越来越强烈。狐死首丘,飞鸟归巢,这个一生飘零的男人,这个一生忧国的男人,这个一生悲天悯人的男人,这个一生心事重重的男人,这个一生爱妻惜子的男人,他一生仅写过的十几首情诗,都是写给爱妻杨氏的,他无限忠诚,不管身至何处,家和妻子永远存于心间,他对爱坚贞,一生没有第二个女人。他也是个好兄长,好儿子,好臣子。放到任何时代,杜甫都是道德极完美的。
此刻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回家,回家,回家……没有什么比望见长安,伏倒在故乡的土地上,热泪盈洒,更令他感到迫切了。他要赶在死亡之前,回到阔别十余载的河南巩县。
765年,杜甫携妻儿,乘舟出川东水路;766流寓夔州,768年行进公安,客居岳阳,身至湖南,一路劳顿,置衰朽之身而不顾。晚年杜甫,身体每况愈下,老病缠身,常年漂流,又添新疾。心情是难再平复了,一路所望,无不牵动伤悲:玉露凋残的枫林,雾气萧森的巫峡,兼天翻涌的波浪,密匝阴沉的山峦,江面低飞的沙鸥,滚滚东流的长江,岸边摇曳的细草,天边遥远的片云,与夜同孤的月亮……766-767年,也就是杜甫生命倒计时的第三与第四个年头,他一路又写下了400多首诗作。生命的河流如此湍急,刮着的疾风如何凛冽,都不能阻挡这只飘摇中颠簸的孤舟,逆水而行的决绝。
又一个秋天到了,杜甫也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
杜甫的诗里满是秋天,虽然不是多么钟爱,但他把所有的心情都交给了这个季节,把心中一切的心事都倾诉给了秋天。或许,一个成熟的男人,在尝遍了世间万千滋味后,这个给人收获而又让人苍凉的季节,成为映照自己最真实的风景。
记得759年,是李白离世前的第三年,他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篇,快意不改,而杜甫此生从未有过这样的畅快。
770年,老诗人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在此年秋,他死在了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死后43年他的灵柩由孙运回归乡,这片风中落叶终于归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