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际敏感磨锐社交利器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人或几个人正在愉快地聊天,有一个人的脸色忽然由晴转阴,而另外一个人还浑然不知,甚至最后两人的关系彻底闹僵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网上有一个段子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况,“男朋友问女朋友:你生气了?女朋友回答:没有!男朋友说:哦,那就好!结果女朋友就真的生气了。”看起来无厘头的对话,其实包含着一个心理现象——人际敏感。
  幼年已形成
  有一类人,在和别人交往中总是很挑剔,总会轻易地捕捉对方的缺点,并对这些缺点保持着警惕甚至是排斥。他会有些难相处,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莫名其妙地冲你发脾气,比如你不小心弄乱了他的桌面,或者未经过他的允许就坐在他的床上,又或者借了他的东西没有及时归还等等。总之,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是“规矩”很多,你的任何一点无拘无束都可能会让他觉得放肆,要么他可能会无厘头地对你横加指责,要么他可能会对你敬而远之,不冷不热。
  心理学专家认为,这些最初的体验形成于人在出生后的2-3年里,而且一旦形成就会牢固,不容易改变。在这些基础体验的影响下,形成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是我们说的性格。
  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和整个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其人际敏感性和人际交往的模式。一位爱挑剔、苛刻的母亲,习惯于动辄指出小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批评,反复多次以后,这个小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必须学会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犯错误,避免被训斥,避免被母亲讨厌。
  这种时刻谨慎小心翼翼的体验时间久了,便会固化下来,焦虑和敏感形成了习惯,察言观色、不断地检视自己也成为习惯,以至于在任何接触到别人的时刻,这些习惯便自动被激活了,潜意识的功能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时刻避免内心里那个糟糕的结果发生。

  适度最好
  孔子认为,通达者,除人品正派崇尚正义,与人交谈时还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语并观察别人的脸色,同时还很注意谦让。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女子。察言观色在心理学中称为人际敏感,指通过体察他人的言谈(察言)和行为表情(观色)准确知觉、判断他人情绪、意图以及性格特点的一个人格特质。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与人的情商、态度、自控力、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价值观等相关,可以成为反映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交与工作能力的线索。
  在西方,自1950年代左右,人际敏感陆续成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到今天,研究者们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其中包括一些应用领域广泛的测量工具。2006年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先后用“零相识范式”做研究,例如,要一部分人用一种人格量表对自己作评估,同时请另外一部分完全陌生的参与者仅仅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对方的表情、外貌,为对方用同样的大五人格量表作评估。
  结果发现,被评估者的自我评估与陌生人的评估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另一个同样用零相识范式做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外貌对所知觉对象进行性格内外向的评估有高度一致性,从而有力支持了面部表情能够预测人格的观点。
  人际敏感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的人际敏感,是抑郁、焦虑情绪的温床。过度的人际敏感不僅影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使情绪常常处于焦虑甚至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在临床上,人际敏感的适度与否可以作为一个人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会自伤的预测线索。
  人群中那些具有适度人际敏感的人,会让他周围的人感觉舒服,会使人愿意与他合作,比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不仅如此,有适度人际敏感的人还能够感受并且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那些缺乏人际敏感的人,在与人相处时往往会让周围人不自在,甚至是受伤,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而那些具有过度人际敏感的人,比如林妹妹,则往往使她身边的人过得小心翼翼甚至提心吊胆。
  培养人际敏感
  当然,一个人的人际敏感是不足、适度还是过度,往往由他的早年经历和自我教育所决定,早年缺乏父母关爱,遭遇家庭暴力、重大生活事件或者被过分溺爱等,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发展出不足或者过度的人际敏感。而同样具有这些经历的人,只要他愿意并且善于自我教育,他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适度人际敏感的人。
  心理学家在帮助人们培养人际敏感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很多方法,最经典的是敏感性训练,其他如共情训练和感恩训练等,都可以有效增加人的人际敏感,使我们拥有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例如,缺乏人际敏感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的敏感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习摆脱自我中心,把只关注自己的目光放一些在周围人的身上。举个例子,当你朋友找你倾诉最近工作压力大时,你可能会说,“你这算什么呀,我当年压力大的时候三天没合眼。”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回答会让对方很反感。其实,你可以你说,“一定要注意调节作息时间,如果太累了就出来喝杯咖啡,今天的压力就是明天的成就嘛。”还有另外一种回答就是,倾听对方的抱怨,等其将委屈发泄出来,也就无事了。
  培养对别人情绪的敏感,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注意别人表情的突然大幅度变化,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会让对方有此反应。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给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可以直接诚恳地询问对方:我刚才是不是有什么话说得不合适,你好像突然变得不高兴了?   可以从与家人关系中学习培养。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类群体。多数人的心里总有这样一种定式:家人不是外人,不会介意我说什么我做什么。这种传统的想法会让人们不自觉地养成“不见外”的习惯,以致很难在面对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时加以注意。所以才会有“见到本人就知道父母是什么人”的说法。
  抑制过度敏感
  那么,具有过度人际敏感的人该怎么办呢?可以设法让自己具备一点“钝感力”,也就是一种对别人的情绪、需要、行为和评价不过分敏感的能力。最恰当的方法,是从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并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开始做起。你有了自信,又有了明确坚定的人生目标,那时候,你想不钝感都难。
  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说出来总是很简单:相信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人,相信自己是很可愛的人,相信周围人对你的善意和喜欢,相信大家不会轻易地因为你的某个小缺点就讨厌你,抛弃你——相信你是被接纳的。
  淡化自己的重要性。李女士最近花一大笔钱买了件挺喜欢的衣服,可是又很担心穿出来别人会另眼看自己。其实,除非你穿得特别显眼或格格不入,否则别人是根本不会在意的,尤其是那些不喜欢关注这方面的人更不会留意。可是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非常希望别人关注自己。虽然明知道自己不会受到关注,仍然把自己想象成自认为的明星,希望把自己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因此,需要渐渐地淡化自己的敏感程度,要感到自己和别人一样是非常平凡的。有句话说得好:你没有那么重要,不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学会自嘲。小林天生有些少白头,不到30岁头发便白了一半。上学的时候,同学们总拿自己开玩笑,叫她“天山童姥”,导致小林非常自卑。上了大学后便常年染发,后来医生告诉她,经常染发对身体伤害特别大,必须减少染发的次数。可是白头发生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染发的频率,小林特别苦恼。后来在心理师的疏导下,小林自信了许多。再面对同事有意无意的关于头发的话题时,小林总是自嘲地说:“看我这样多好,省得花钱染奶奶灰了,天生引领时尚。”这样轻松的应对,让对方感觉很舒服,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就忽视小林的少白头了。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不足变得更加可爱。
  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听不到别人的话,就已经“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很有底气。
  因此,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是难以分辨真实的事情和想象的事情的,多次的想象,会让自己成为想象的那样人。
  人际敏感本身并不意味着好坏,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敏感当然是必要的,试想一下,假如跟你交往的对方对你的意思毫不敏感,完全不能理解你的需求和愿望,那场面一定也会很尴尬。和很多心理问题一样,人际敏感只有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心情和生活才会产生干扰,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人际敏感就像利器一样,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交水平,那就请自省一下,您是敏感还是钝感呢?
其他文献
游戏和场景模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沉浸式”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智能游戏当中学到公司过去在传统课堂上传授的课程。培训“游戏化”,老板再也不用担心员工对学习没兴趣了。  听讲座或者阅读页面文本很快就变得过时了,甚至高中或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这种感觉:同样的理论或原理,如果呈现在引人入胜的游戏中,教材就不会显得那么琐碎枯燥,有时甚至会令人愉悦。  在过去的十年中,游戏和场景模拟逐渐成为常见的
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各年龄段白领女士打出整整1000个电话,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位职场丽人,你觉得美貌与才华对你一生的职业生涯很重要吗?”她们给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可是对另一个问题:“是否拥有美貌与才华就代表你能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回答却是百分之百的否定。在广告策划业就职的苏珊就有深刻的体会,人们都说她是佛罗里达美女,而且她的求知欲很强,工作也很勤奋,很快得到上司的
技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员工们不用每隔几分钟就向主管人员问个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培训,使用高级的定制数据库来快速找到答案。而且,如果公司现金不够充裕,无法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那么还有许多现成的系统,只须往其中输入数据,同样可以轻松搜索到答案。如果公司资金极为有限,那你总归还有谷歌可以利用。  但是,应需学习方案是否可以代替面对面的培训,是否足够结构化并可以适当地安排实施呢?“千禧一代
这本书采用文学笔法,多角度、全面勾勒了HR从业者的工作及生活,倾囊相授众多资深HR的工作及成长经验,不仅涉及岗前培训、工资拖欠仲裁、劳务派遣、不胜任调岗等人资工作技能,还将职场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同时,它还涉及职场之外生活之内的众多内容。竭尽所能地为HR及求职者提供更基础的经验借鉴、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及全新的思考视角,力求成为广大读者睡前小读本般的精神食粮,使其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受益。  这本书的各
在人力资源领域,经常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如何将培训跟企业战略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最近,笔者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将学习与发展跟企业战略相结合”,出现了将近3100万个结果。显然,业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个话题很重要。  企业在培训方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根据《培训》杂志最新刊出的《培训行业报告》,在2015/2016年,美国的培训支出总额为706亿美元。这些投资要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实现企
谈到战略,首先印入我们脑海的肯定是如下这样的:  “我们公司的战略是成为一流的图形艺术服务供应商!”  “我们公司的战略是年收入将至少保持20%的增长率!”  “我们将向客户提供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  这些战略是好战略吗?为什么?无论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好像都不太容易。  事实上,战略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它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甚至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 
不做挑三拣四的“评论家”  “你确定还要继续吃吗?”“它在你计划的饮食范围里吗?”“这个冬天你肯定胖了好几斤……”随便去找一个曾经努力减过肥的人,问问他如何看待这样唠叨个不停的配偶或父母。然后你再问同一个人,与有教练(甚至包括拥有语音反馈功能的在线程序)鼓励你相比,例如“你的体重增加了一公斤,不过别放弃,只要回到你原来的饮食计划,你就一定能成功”,哪种情况减肥效果更好?我敢保证,他们一定会选鼓励。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重中之重是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引导企业主动想办法、“发内功”,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发挥内部安置潜力;企业确需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偿还拖欠的工资、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支持创业平台建设和职工自主
實习生崔洋刚刚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和实习生涯画上了句号。与往届毕业生不同,由于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这一届的毕业生都是在网上进行论文答辩。隔着屏幕准备着毕业,甚至没有和老师们来一个深情的拥抱以作告别;更让她难受的是,各大高校为了防控疫情,连最后的毕业典礼都取消了。崔洋觉得,自己读了个“假研究生”。在没有任何仪式的毕业后,从学生一下变成了真正的职场人,虽然与新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她的心理还需时间复原
全球金融危机硝烟未散,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当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裁员已经不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索尼、松下和诺基亚等跨国巨头们的裁员消息纷至沓来,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关乎生计的切身威胁。  裁员——是企业永远不愿面对却又无法规避的问题。有些企业的裁员是被动的——降低成本以抵御风险,有些企业的裁员是主动的——兼并重组、战略转型或结构调整,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以持续经营为目标。而另一种裁员则是针对破产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