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系统地论证了干栏这一建筑语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以及干栏这一建筑形式的建筑价值。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大、土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以及我们周围的生存状态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未来城市环境的思索和设想。将干栏这一古老建筑形式引为今用,从干栏语言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为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找寻良好的发展契机与尝试。
关键词 解放陆地 空间避让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对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的根,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的土地更是城市的依托。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土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关系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本文提出可借鉴古老的干栏建筑形式,来构建未来的城市建筑的模式,为人类解放地球提供可行的尝试和探索。
二、概念阐述
干栏,“干阑”,俗称“吊脚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古老的居住方式。不能很恰当地给“干栏”一个定义,因为,“干栏”不能仅称之为一种建筑“形式”,它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读过很多关于“干栏”的书籍、论著,说法各有精辟之处。不能一一例举。我们可以从古籍中,获悉干栏的真正用途和意义。
《魏书》卷一零一《獠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东谢蛮》散在山谷间,依树为层巢而居。《南平獠》土气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號为“干栏”。
《通典》卷一八七《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干栏“古老”。是因为干栏的历史与人类一样的古老。干栏源于巢居,而巢居又源于树栖,在“人猿揖别”以前的类人猿,就是巢居动物。从考古发掘看,中国剑川海门口、余姚河姆渡、荆门车桥等都发现干栏遗存。甲骨文上曾出现的大量干栏形象,说明干栏的分布与商王朝的领域同样辽阔。
另外。这种干栏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其踪迹可寻,但究其谁是干栏的始祖,难下定论,也各有说法。北美阿拉斯加印第安原始民居、马来西部马来屋、菲律宾伊夫高人民居、泰国清迈、竹木民居等。在此虽然无法确定干栏的真正出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它的出现影响非凡。查阅相关书籍之后,不难发现,干栏的传播地域相当之大。
中国古代使用干栏这种建筑形式,基本上是上层为居住区,而下层主要是躲避猛兽蝮蛇之类的攻击及侵扰,之后下层的功能发展成为人们饲养家禽、厕所等用途,当然,也可见不改变原有的地貌,如溪流、坡地等的自然客观要求。
现代城市建筑虽不能像原始干栏建筑那样“彻头彻尾”的体现原始生态,但我们可以从干栏的这种建筑语言中获取信息,“因地制宜”的建设:即可以设想城市建设干栏化,住宅干栏化、交通干栏化等,将干栏的语言延续下去,干栏并不曾失去生命力,它在不损伤地面原貌的条件下占天而不占地的建筑形式,为现在的城市解放珍贵而繁忙的地面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三、干栏在现代乃至未来城市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干栏出自巢居,本属“树形建筑”,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结晶,如侗族干栏上层靠得很拢,夏季可以相互荫蔽,减少日晒,而下层架空,通风毫无问题。如此健全的生态,与树林又有何区别?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1.交通上的应用
因为人口众多的原因,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
干栏可以将人、车分流,尽可能地增加空间的利用性。干栏平台将人流集中在平台的上层,所有的商业设施都在平台之上,成为人们迂回穿行、休闲、购物、行动的主要地域。免受车辆、人行的烦扰,车辆也不必受人行的阻碍,高速行驶,节约时间、增加功效。
2.从生态的角度看干栏
由于干栏这种建筑形式尽可能地保持地面原貌,减少对土地的破损以及植被的破坏。而其本身并不阻碍阳光和通风,符合现代建筑界呼吁的“生态”之说。利用这些先决条件在底层做一些绿化景观,从而保持原有设施。比如,原有的地面大中型树木,可以采用干栏平台“偶露”的手法将原有绿化搬到干栏的上层作为“借景”,真正做到利用自然,而非“改造”自然。
3.从经济学及景观学的角度看干栏
通过干栏建筑的构想,可以改变城市建筑的形式,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国力的消耗等。
利用干栏的建筑形式将原来单面或者双面的商业店面四周化,全面敞开,使建筑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香港地密人稠。对此特别的敏感,定出的条件是每让出底层若干面积,便优惠空权5倍,每让出两层若干面积,便优惠空权2倍。在此种优惠条件地鼓励下,香港已出现大量的干栏化建筑。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每一座大厦,欣赏每一处景致,而这些是不受繁忙的交通及噪音干扰的。即使是在干栏平台上,也可以种植小型树种和花木,“空中的城市”并不是幻想。
四、干栏建筑形式的应用
1.干栏单元化
之所以要把干栏单元化,主要考虑到将来对建筑或建筑群体的拆改及重建问题。可以根据开发商的购地需求,按单元化建筑干栏体。由一块一块的干栏块组成大的干栏群体、建筑群体以及景观群体。每个干栏块之间留有一定的伸缩缝。这样,既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性,也可以减少建筑之间的关联性震动反映。
2.适合应用于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CBD地区)
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我国的大型城市中,交通是个相当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在CBD地区,根本无法承受繁忙的交通,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如应用干栏的建筑形势恰恰能够缓解、解决这个问题。为城市交通、管道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作一个理想的规划。
五、干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似乎早已觉察,并非处处都可以有建筑,并非国土用之不竭,并非资源取之不尽。没有了树木、土地,我们便无从生存了。因此,曾有建筑大师曾提及干栏的建筑形式:如柯布西耶在看过西非的干栏之后,立即感悟到人类的城市理当如此,编著有《明日之城市》一书——他就主张将整个城市干栏化。建筑界大多并未察觉,干栏建筑并不曾失去生命力,而是悄然地登场,不过已经改名换姓了,叫做“Timber Pole Construction”。几乎取得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力图为发展中的国家造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选用干栏这一建筑语言是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关联问题,为人类解放地球提供可行的尝试和探索,为未来的生存条件奠定稳定的根基。
六、结语
干栏为我们的城市建筑形式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为空间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思路。干栏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建筑语言,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形式,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特点,对建筑界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 解放陆地 空间避让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对生态破坏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的根,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的土地更是城市的依托。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土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关系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本文提出可借鉴古老的干栏建筑形式,来构建未来的城市建筑的模式,为人类解放地球提供可行的尝试和探索。
二、概念阐述
干栏,“干阑”,俗称“吊脚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古老的居住方式。不能很恰当地给“干栏”一个定义,因为,“干栏”不能仅称之为一种建筑“形式”,它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读过很多关于“干栏”的书籍、论著,说法各有精辟之处。不能一一例举。我们可以从古籍中,获悉干栏的真正用途和意义。
《魏书》卷一零一《獠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东谢蛮》散在山谷间,依树为层巢而居。《南平獠》土气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號为“干栏”。
《通典》卷一八七《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干栏“古老”。是因为干栏的历史与人类一样的古老。干栏源于巢居,而巢居又源于树栖,在“人猿揖别”以前的类人猿,就是巢居动物。从考古发掘看,中国剑川海门口、余姚河姆渡、荆门车桥等都发现干栏遗存。甲骨文上曾出现的大量干栏形象,说明干栏的分布与商王朝的领域同样辽阔。
另外。这种干栏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其踪迹可寻,但究其谁是干栏的始祖,难下定论,也各有说法。北美阿拉斯加印第安原始民居、马来西部马来屋、菲律宾伊夫高人民居、泰国清迈、竹木民居等。在此虽然无法确定干栏的真正出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它的出现影响非凡。查阅相关书籍之后,不难发现,干栏的传播地域相当之大。
中国古代使用干栏这种建筑形式,基本上是上层为居住区,而下层主要是躲避猛兽蝮蛇之类的攻击及侵扰,之后下层的功能发展成为人们饲养家禽、厕所等用途,当然,也可见不改变原有的地貌,如溪流、坡地等的自然客观要求。
现代城市建筑虽不能像原始干栏建筑那样“彻头彻尾”的体现原始生态,但我们可以从干栏的这种建筑语言中获取信息,“因地制宜”的建设:即可以设想城市建设干栏化,住宅干栏化、交通干栏化等,将干栏的语言延续下去,干栏并不曾失去生命力,它在不损伤地面原貌的条件下占天而不占地的建筑形式,为现在的城市解放珍贵而繁忙的地面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三、干栏在现代乃至未来城市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干栏出自巢居,本属“树形建筑”,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结晶,如侗族干栏上层靠得很拢,夏季可以相互荫蔽,减少日晒,而下层架空,通风毫无问题。如此健全的生态,与树林又有何区别?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1.交通上的应用
因为人口众多的原因,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
干栏可以将人、车分流,尽可能地增加空间的利用性。干栏平台将人流集中在平台的上层,所有的商业设施都在平台之上,成为人们迂回穿行、休闲、购物、行动的主要地域。免受车辆、人行的烦扰,车辆也不必受人行的阻碍,高速行驶,节约时间、增加功效。
2.从生态的角度看干栏
由于干栏这种建筑形式尽可能地保持地面原貌,减少对土地的破损以及植被的破坏。而其本身并不阻碍阳光和通风,符合现代建筑界呼吁的“生态”之说。利用这些先决条件在底层做一些绿化景观,从而保持原有设施。比如,原有的地面大中型树木,可以采用干栏平台“偶露”的手法将原有绿化搬到干栏的上层作为“借景”,真正做到利用自然,而非“改造”自然。
3.从经济学及景观学的角度看干栏
通过干栏建筑的构想,可以改变城市建筑的形式,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国力的消耗等。
利用干栏的建筑形式将原来单面或者双面的商业店面四周化,全面敞开,使建筑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香港地密人稠。对此特别的敏感,定出的条件是每让出底层若干面积,便优惠空权5倍,每让出两层若干面积,便优惠空权2倍。在此种优惠条件地鼓励下,香港已出现大量的干栏化建筑。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每一座大厦,欣赏每一处景致,而这些是不受繁忙的交通及噪音干扰的。即使是在干栏平台上,也可以种植小型树种和花木,“空中的城市”并不是幻想。
四、干栏建筑形式的应用
1.干栏单元化
之所以要把干栏单元化,主要考虑到将来对建筑或建筑群体的拆改及重建问题。可以根据开发商的购地需求,按单元化建筑干栏体。由一块一块的干栏块组成大的干栏群体、建筑群体以及景观群体。每个干栏块之间留有一定的伸缩缝。这样,既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性,也可以减少建筑之间的关联性震动反映。
2.适合应用于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CBD地区)
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我国的大型城市中,交通是个相当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在CBD地区,根本无法承受繁忙的交通,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如应用干栏的建筑形势恰恰能够缓解、解决这个问题。为城市交通、管道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作一个理想的规划。
五、干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似乎早已觉察,并非处处都可以有建筑,并非国土用之不竭,并非资源取之不尽。没有了树木、土地,我们便无从生存了。因此,曾有建筑大师曾提及干栏的建筑形式:如柯布西耶在看过西非的干栏之后,立即感悟到人类的城市理当如此,编著有《明日之城市》一书——他就主张将整个城市干栏化。建筑界大多并未察觉,干栏建筑并不曾失去生命力,而是悄然地登场,不过已经改名换姓了,叫做“Timber Pole Construction”。几乎取得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力图为发展中的国家造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选用干栏这一建筑语言是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关联问题,为人类解放地球提供可行的尝试和探索,为未来的生存条件奠定稳定的根基。
六、结语
干栏为我们的城市建筑形式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为空间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思路。干栏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建筑语言,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形式,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特点,对建筑界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