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各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其根本目的都是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而联系到现在的德育教育来说,其评价目标、评价体系均是沿用之前的旧方法,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学生的发展;另外,论证德育评价发展性的研究又寥寥无几。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发展性德育评价的概念,借用重庆一中国际分校的班会活动案例进行分析,验证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合理性,以求探索出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德育评价方法。
【关键词】特殊情境下;发展性德育;评价研究
本次班会活动取名“梦之旅”,根据高一学生要树立崇高理的德育目标,确立了“梦想”这个主题,通过对人生规划、榜样作用和梦想创设的思考,以求克服高中学生盲目的目标感,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合理规划人生轨迹。本文将根据发展性德育的目标,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来评价本次班会活动,以求验证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对以后的班会活动、德育活动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班会简述
“梦之旅”班会主要包含“寻梦”——“筑梦”——“圆梦”——“忆梦”四个方面,既是梦想展示、梦想构建、梦想规划和重铸梦想四个部分,针对高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追求时而清晰,时而渺茫,时而虚妄的问题,旨在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明白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规划好将来的人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懂得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在寻梦的过程中,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以及成功所需要具备的积极心里素质,为同学们升上高中后身心压力过大的原因做好充分的精神和心理准备。
活动之前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主要包括自身问题认识、偶像影响和对班会活动的期待三个方面,以求获取学生在班会之前的梦想状态;班会中,制定了量化评价表,针对班会中各方面的表现、班会设计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定;班会后,再次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再次分析学生的理想状态,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以求获得学生各个阶段的变化,验证德育活动的成果。
二、班会的反思
发展性德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对德育过程中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发展性德育评价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注重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以求改变之前德育评价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这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本次班会活动中将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以求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
(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学生作为班会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到德育教育活动,即本次班会活动的影响,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改变思想。本次班会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即是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评价,期待学生在自我测评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班会教育的主题:梦想,加深德育理念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推动学生的再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本次班会活动还要求学生对其同伴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将学生融入到班会之前、班会之中和班会后,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别人的行动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学生自教,促进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体现了德育教育育人的本质,更好的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成果。同时,更加关注到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性。
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评价过程中,往往注重小组评、师评(领导评)、家长评,因为这些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但就个人发展来说,自我评价更为重要,作为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又是将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身心素质的主体,自我评价当然应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传统的德育教育多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发展性德育评价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即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由过去的教师作为评价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评价。1这样的要求提出并不是削弱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班会中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班会之前的评价和班会后的评价,主要涵盖学生问题认识、教师模范作用、学生梦想认知和班会评价等方面,以求借用教师的专业知识,确保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的指导者,发展性德育评价绝不能让学生随意的进行自评或互评,更不能把评价的责任推给家长与社会。
(四)家长作为评价主体
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在校园之外的表现情况,从而全方位的反应德育教育的成果。本次班会活动的主题为“梦想”,建立梦想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并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反应;有明确理想的学生能建立起合理的梦想实现计划,并且通过日常努力将这种明确的目的指向性表现出来,而没有理想的学生则缺乏相关的思考。由此,借用家长的力量,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到德育评价体系当中,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另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德育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家长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表现过程中,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反思,以便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
(五)班会研究中忽略的评价主体
本次班会只是将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体纳入了评价主体中,而一些间接相关的评价主体被忽略了,比如,学校、社会各界等。由于全方位的总结各方的意见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次班会中只采取了直接相关主体的意见。 综上,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也不是学生的每个行为都要由本人、同伴、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还可能使评价成为大家的负担。因此,运用何种评价方法?何时需要哪个评价主体参与?都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本次班会将评价分为班会前、班会中以及班会后,采用调查问卷、案例跟踪和访谈三种方式,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结合,对于班会的内容、班会的组织和班会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测评。
在自测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班会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理想,86.7%的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人生规划;学生互评主要通过访谈来收集数据,通过学生的反应,将部分学生班会前后的情况进行汇总,50%的学生认为班会的效果明显,35%左右的学生认为班会效果一般,剩下15%左右的学生并不认可部分班会在学生梦想教育上的影响,同时,大多的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观察,期待德育教育的长效结果。
由此可见,不同于以往的纸笔测验为主、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方式,发展性德育评价采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等综合评价手段;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常态评价和特殊情境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和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测量,验证德育的成果。
四、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人们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定义,即打破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样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应该在关注学生群体现象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次班会活动对部分学生进行班会前后的调查访谈,并跟踪这部分学生在班会前、中、后的表现;调查的时候将学生分为四种不同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另外广泛性的调查问卷将全面的搜集学生所反映出的普遍情况和问题,注重了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结合。发展性德育评价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对差异中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时间维度上的评价
首先,班会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德育评价的时间维度分析。班会中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进行规划,并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进程,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规划进行梦想实现,教育者也可通过学生对于规划的践行程度检测德育的成果,为之后的德育活动验证奠定基础;班会最后一个部分,对梦想进行了再次规划,有助于在班会上确认学生的德育成果,检查学生对于梦想的认识情况,也方便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和班会参与者直观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成果。另外,本次班会调查分为班会前、中和后期调查,并且关注学生的长效发展情况,注重了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发展性评价应该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种评价注重个体自身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
(三)综合各方面因素
本次班会将德育对象的偶像,个人认知、家庭因素、教师影响和个人期待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求寻找出影响德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访谈,影响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认知、家庭和教师等因素。访谈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很严重,但是并没有明确偶像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树立理想方面,偶像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学生的个人认知和个人期待方面,班会之前学生明显的缺乏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班会后,访谈中74.6%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可见,本次班会活动在塑造自我认知方面的效果显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接近一半的家长对于自身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不清楚,很少有家长能够了解到自身在学生理想塑造上的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较为清晰,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因此,通过对本次班会活动的评价和分析,发展性德育评价应该讲各种因素纳入考量体系中,从而全方位的考察德育活动的效果。
五、对德育评价的建议
总结本次班会活动的经验,为今后的德育评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从根本上来说,德育评价的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性和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纳入德育评价主体中,但是不能盲目的,片面的理解发展性德育评价,要根据德育发展的目标、德育活动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确定德育活动的评价主体。
2、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即是改变传统的问卷调查的定量评价模式,结合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学生展示出来的不同道德发展状态,采取定量分析、常态分析和表现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促进学生道德的长效发展。
3、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注重个体差异和群体情况的结合,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多个维度上进行道德教育成果的考察。
本文结合重庆一中国际部的一堂班会活动,将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目标和特点具体化,主要体现为三个“多”,多样性的方法、多维度的内容和多样性的评价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长效性、可持续性,总结出怎样进行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德育评价的建议;但是,本次研究集中在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探究,在评价方法上的探究较少,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林少杰.《什么是发展性评价》《现代教育论丛》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6期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言勇,马晓东.《论高校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各界.科技与教育》http://www.cnki.net. 2008年
[4]林淑媛.《对发展性教学评价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广州市教育局出版社 2003年
【关键词】特殊情境下;发展性德育;评价研究
本次班会活动取名“梦之旅”,根据高一学生要树立崇高理的德育目标,确立了“梦想”这个主题,通过对人生规划、榜样作用和梦想创设的思考,以求克服高中学生盲目的目标感,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合理规划人生轨迹。本文将根据发展性德育的目标,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来评价本次班会活动,以求验证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对以后的班会活动、德育活动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班会简述
“梦之旅”班会主要包含“寻梦”——“筑梦”——“圆梦”——“忆梦”四个方面,既是梦想展示、梦想构建、梦想规划和重铸梦想四个部分,针对高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追求时而清晰,时而渺茫,时而虚妄的问题,旨在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明白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规划好将来的人生,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懂得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在寻梦的过程中,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以及成功所需要具备的积极心里素质,为同学们升上高中后身心压力过大的原因做好充分的精神和心理准备。
活动之前对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主要包括自身问题认识、偶像影响和对班会活动的期待三个方面,以求获取学生在班会之前的梦想状态;班会中,制定了量化评价表,针对班会中各方面的表现、班会设计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定;班会后,再次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再次分析学生的理想状态,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以求获得学生各个阶段的变化,验证德育活动的成果。
二、班会的反思
发展性德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对德育过程中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发展性德育评价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注重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以求改变之前德育评价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这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本次班会活动中将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以求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
(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学生作为班会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到德育教育活动,即本次班会活动的影响,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改变思想。本次班会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即是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评价,期待学生在自我测评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班会教育的主题:梦想,加深德育理念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推动学生的再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本次班会活动还要求学生对其同伴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将学生融入到班会之前、班会之中和班会后,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别人的行动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学生自教,促进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体现了德育教育育人的本质,更好的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成果。同时,更加关注到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性。
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评价过程中,往往注重小组评、师评(领导评)、家长评,因为这些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但就个人发展来说,自我评价更为重要,作为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又是将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身心素质的主体,自我评价当然应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传统的德育教育多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发展性德育评价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即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由过去的教师作为评价的单一主体,转变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评价。1这样的要求提出并不是削弱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班会中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班会之前的评价和班会后的评价,主要涵盖学生问题认识、教师模范作用、学生梦想认知和班会评价等方面,以求借用教师的专业知识,确保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的指导者,发展性德育评价绝不能让学生随意的进行自评或互评,更不能把评价的责任推给家长与社会。
(四)家长作为评价主体
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主要是为了调查学生在校园之外的表现情况,从而全方位的反应德育教育的成果。本次班会活动的主题为“梦想”,建立梦想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并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反应;有明确理想的学生能建立起合理的梦想实现计划,并且通过日常努力将这种明确的目的指向性表现出来,而没有理想的学生则缺乏相关的思考。由此,借用家长的力量,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到德育评价体系当中,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另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德育活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家长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表现过程中,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反思,以便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
(五)班会研究中忽略的评价主体
本次班会只是将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体纳入了评价主体中,而一些间接相关的评价主体被忽略了,比如,学校、社会各界等。由于全方位的总结各方的意见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次班会中只采取了直接相关主体的意见。 综上,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也不是学生的每个行为都要由本人、同伴、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还可能使评价成为大家的负担。因此,运用何种评价方法?何时需要哪个评价主体参与?都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本次班会将评价分为班会前、班会中以及班会后,采用调查问卷、案例跟踪和访谈三种方式,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结合,对于班会的内容、班会的组织和班会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测评。
在自测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班会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理想,86.7%的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人生规划;学生互评主要通过访谈来收集数据,通过学生的反应,将部分学生班会前后的情况进行汇总,50%的学生认为班会的效果明显,35%左右的学生认为班会效果一般,剩下15%左右的学生并不认可部分班会在学生梦想教育上的影响,同时,大多的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观察,期待德育教育的长效结果。
由此可见,不同于以往的纸笔测验为主、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方式,发展性德育评价采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等综合评价手段;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常态评价和特殊情境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和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测量,验证德育的成果。
四、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一)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人们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定义,即打破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样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应该在关注学生群体现象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次班会活动对部分学生进行班会前后的调查访谈,并跟踪这部分学生在班会前、中、后的表现;调查的时候将学生分为四种不同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另外广泛性的调查问卷将全面的搜集学生所反映出的普遍情况和问题,注重了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结合。发展性德育评价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对差异中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时间维度上的评价
首先,班会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德育评价的时间维度分析。班会中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进行规划,并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进程,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规划进行梦想实现,教育者也可通过学生对于规划的践行程度检测德育的成果,为之后的德育活动验证奠定基础;班会最后一个部分,对梦想进行了再次规划,有助于在班会上确认学生的德育成果,检查学生对于梦想的认识情况,也方便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和班会参与者直观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成果。另外,本次班会调查分为班会前、中和后期调查,并且关注学生的长效发展情况,注重了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发展性评价应该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种评价注重个体自身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
(三)综合各方面因素
本次班会将德育对象的偶像,个人认知、家庭因素、教师影响和个人期待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求寻找出影响德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访谈,影响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人认知、家庭和教师等因素。访谈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很严重,但是并没有明确偶像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树立理想方面,偶像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学生的个人认知和个人期待方面,班会之前学生明显的缺乏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班会后,访谈中74.6%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可见,本次班会活动在塑造自我认知方面的效果显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接近一半的家长对于自身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不清楚,很少有家长能够了解到自身在学生理想塑造上的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较为清晰,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因此,通过对本次班会活动的评价和分析,发展性德育评价应该讲各种因素纳入考量体系中,从而全方位的考察德育活动的效果。
五、对德育评价的建议
总结本次班会活动的经验,为今后的德育评价,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从根本上来说,德育评价的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性和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纳入德育评价主体中,但是不能盲目的,片面的理解发展性德育评价,要根据德育发展的目标、德育活动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确定德育活动的评价主体。
2、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即是改变传统的问卷调查的定量评价模式,结合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学生展示出来的不同道德发展状态,采取定量分析、常态分析和表现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促进学生道德的长效发展。
3、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注重个体差异和群体情况的结合,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多个维度上进行道德教育成果的考察。
本文结合重庆一中国际部的一堂班会活动,将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目标和特点具体化,主要体现为三个“多”,多样性的方法、多维度的内容和多样性的评价主体,注重学生发展的长效性、可持续性,总结出怎样进行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德育评价的建议;但是,本次研究集中在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探究,在评价方法上的探究较少,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林少杰.《什么是发展性评价》《现代教育论丛》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6期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言勇,马晓东.《论高校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各界.科技与教育》http://www.cnki.net. 2008年
[4]林淑媛.《对发展性教学评价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广州市教育局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