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艾青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艾青,是太阳的儿子。他的生命充满了光与火,他把毕生的热情和智慧贡献给了光明的歌唱。
  诗人艾青,是一个对语言有梦想并梦想成真的诗人。他所追求的东西,是通过诗歌的书写,让现代汉语具有一种像是经过烈火淬炼过的品质。他所达到的境界是,有时候看似无一句像诗,放在一起又无一句不是诗。
  艾青的诗,肯定是写出来的,但又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他从不去刻意营造,而让土地以及这土地里生长出的一切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诉说。诗人的爱植根于土地,正视土地上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有了这个垫底,他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才是可信并深沉的。诗人的忧伤既来自深沉的爱,更来自他对这土地的忧虑。
  他的诗因苦难而坚强,因热爱而不朽。
  知艾青者,都知道《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艾青的成名之作,它的出现让艾青蜚声诗坛。在金华首届艾青诗歌节朗诵会上,听瞿弦和深情朗诵,不少诗人眼含泪水跟着他默念。
  为什么诗人在狱中,在落雪的冬天,从铁窗眺望,缤纷的雪花伴随思绪,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用乳汁养育他的保姆大堰河?
  大堰河,确有其人,和诗中表达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她从小嫁到艾青他们那个村庄——畈田蒋村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要理解这首诗,有必要先了解艾青的童年。
  1910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十七),艾青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北七十余里的畈田蒋村。在他落生前,他的母亲经历了四十八小时生死煎熬,他父亲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算卦先生也说他“克父母”,一落生艾青就成了家里“不受欢迎的人”,先是被送到本村一家寄养,后又被送到大堰河家里,成了大堰河的乳儿。在保姆身边,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他与民众血肉般的亲情,由此建立起来。1929年也就是艾青十九岁那年,他告别家乡到法国的巴黎求学,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之后,又回到了家乡。一个月后,艾青到上海,正式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又参加了“春地美术研究所”的活动。由于该组织积极开展爱国活动,被当局严密注视,于是艾青、江丰等爱国青年被捕,关押在法租界管辖的第二看守所,时为1932年7月12日。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1933年写于牢房。关于这首诗,艾青不止一次讲过,是“真事”,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的确,从诗的陈述中,我们感悟到一个善良、勤劳的妇女形象,以及大堰河生前死后的生活脉络。“真实”的故事,能否写成诗?这要看由谁来写,是不是诗的表达,也是平庸与高超的分水岭。艾青不愧为大师,他把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写得撼人心魄。
  诗的首段,开宗明义介绍了诗人与大堰河的关系:“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突然,笔锋一转,“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顶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到此,笔锋又一转:“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一节诗,诗人具体描述了他的地主家庭的精致生活,但这不是赞颂,倒有些相反的意味。这是因为本来是自己的家,可是,“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亲生父母不养他,而大堰河却“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大堰河的同情与热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青年时期的叛逆思想和反抗精神。这段生活经历,不能不说为艾青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读全诗,贯穿了一个“情”字。虽然写的是生活瑣事,却字字落地有声。铁窗之内,诗人潜心于另一世界,以诗凭吊一个亦真亦善的灵魂。诗人由此及彼,层层递进,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发出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真实看法。
  在诗歌表达形式上,艾青以排比句,以回环往复的结构来表情达意。由于诗人情感的幽深曲折,似乎用短小的句式无法达到要求,只有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句式才能表达,从而形成了艾青此诗一大特色。
  诗人回忆大堰河对自己的爱抚时写道:“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此节,诗人一连用了八个“在你……之后”的句式。诗人写大堰河的慈祥:“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一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的排比句式。诗人将诗当作给乳母的祭物,这样写道:“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又一连用了七个“呈给你”。在这里,诗人用了排比句的堆积法。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堆积”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网,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表达,实现了诗歌语言的表情功能。
  通过这样的表达,大堰河这一形象树立起来了,令我们亲近,令我们敬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人,却遭到了社会不公正的待遇:“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诗人在狱中写完这首诗,为了躲避狱方的监视,不再用“莪伽”的笔名,第一次用了“艾青”两个字,从而也使真名蒋海澄隐去。在此之前,艾青曾以“莪伽”的笔名做了近十年的写作准备。
  如果说艾青写出《大堰河——我的保姆》有一定偶然性,那么四年之后,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大批杰作问世,真正确立了艾青的大诗人地位,从此无可置疑无可非议。
  比创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早几个月,艾青曾写下《太阳》,一年后又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太阳》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但英勇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从于日军的铁蹄,一直在浴血奋战,并坚信胜利必将到来。《太阳》呈现的就是这一历史态势,其中涌动着的就是这样一种昂扬激越的情感。
  诗人以雄迈的笔力,这样描写太阳的形象:从远古墓茔出发,穿过了黑暗年代与死亡之流,惊醒了沉睡的山谷,像一巨大的火轮,“向我滚来”。在这儿,诗人以一个“滚”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壮阔气势,同时也表明,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不论黑暗怎样漫长,太阳是不可阻挡的。太阳,就是带着自己创造光明与生命的巨大历史使命感,从远古一直“滚”到了现在。太阳来了,树枝随之舞蹈,河流随之欢唱,虫蛹随之翻身,群众随之聚满广场,整个世界立即充满了生机。在这样的太阳面前,邪恶将无处藏身,黑暗将无处逃遁。诗人甚至感到,连自己的心胸,也随之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将被搁弃。于是,诗人进一步确信,人类必会再生。在结尾一段中用的那个“撕”字,恰与前面那个“滚”字相呼应,真切而又痛快淋漓地写出了自己面对滚滚而来的太阳时的激动难抑的心情,也进一步强化了太阳的震撼力。
  太阳意象,在艾青的诗歌里频频出现,仅以诗题来看,就有《太阳》《向太阳》《给太阳》《太阳的话》等。在人类的宗教信仰中,太阳或光,拥有巨大的生命力,这种力能够突破生死阻隔,能够保证生命状态的转换,最终抵达永恒。艾青这首诗中的太阳意象,当然与宗教无关,但却不难体味到一种与宗教相通的太阳崇拜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这首诗中既有向往民族得以拯救的时代责任感,又不无超越时代的更为宏阔的生命意识。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一首,相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那样杰出的大诗,《我爱这土地》短而简洁,却因为最后两行令人落泪的诗句而喷涌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沉的热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1938年抗战初期的作品,诗人把个人浓烈的情感和民族苦难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唱出一曲悲怆而深沉的心灵之歌。此诗的成功首先是由于诗人充沛的爱国激情,却也由于一个恰当的比喻。诗人自喻为一只鸟,这只感受了苦难的鸟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它也许来不及迎接那温柔的黎明,但它愿为这生养它的大地贡献它最后的羽毛。
  严酷的环境的诗意概括,充分的激情和伟大而悲哀的心灵的融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一个时代的伟大象征。
  人们常常抛开诗的前八行,只拿后两行来表白,我觉得是非常可悲的。诗的前八行建筑在“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比喻的基础上,失去这个比喻,最后两行变得突兀。试想,如果不是诗人艾青说出这样的话,随便换一个人,它还感人吗?我觉得,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两行诗,而是写这首诗的人。
  1978年,艾青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放生涯重返诗坛。从此时起,他那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生命的激情重又得到焕发,在艺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鱼化石》是他这一阶段的力作之一。诗歌传达了他多年来受压抑的痛苦郁闷的情绪,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与自由、为人民竭尽全力发挥能量的心愿。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诗的前五节基本围绕“鱼化石”意象,采用隐喻的手法叙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后两节直抒胸臆,点化“生命在于运动”的理性感悟,整首诗就此分为前后互相连贯的两大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站在宇宙发展的高度,在上亿年的时间跨度中,生动描述了一条活泼跳跃的鱼“被埋进了灰尘”变成一块鱼化石的过程。诗的第一节,诗人连续使用“活泼”“旺盛”“跳跃”“浮沉”四个富于动感的修饰词,在“大海”“浪花”的背景里,突出了一条富于生命力的鱼的意象。而且,诗人在比喻性的诗行中还插入了两个“多么”来强化程度,增加了诗意的强度,字里行间融入了诗人对生命的热情赞叹。但是,一瞬间生命竟化作一种物化的凝固形态,变成了永恒的雕塑。当生命逝去几亿年以后,地质勘探队员才从岩层里发现了“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然而却“沉默的”“绝对的静止”的、“对外界毫无反应”的鱼化石。的确,对生命而言,鱼变成化石是一种悲剧;但对宇宙而言,这却是一种必然。生命是相对的,生命又是永恒的,我们通过“鱼化石”这一表象物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喻义,这种朦胧的对生命的体验,使人感受到其中满贮了对人生的感叹。
  由最后两节诗组成的第二部分则将第一部分的隐喻转换成透明如水的直白抒情:“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当“鱼化石”意象给诗人以丰富的联想时,其感慨和思绪便源源不断,直泻而出,由“鱼化石”引发的隐喻必然转化为最直白的口语,转化为绝对理性的话语:如何对待人生?“活着就要斗争”,前进,直到把自身的能量“发挥干净”。这就是诗人的态度,一种彻底理性的生命态度。
  博大的时空,开阔的背景,激荡的感情,使这首表面直白、简单的诗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诗人在从隐喻到直白的抒情中,彻底地宣泄着生命理性的观念,给我们展示了诗人生命的一个侧面,展现了生命运动的真谛。
  在我初学写诗的时候,曾经模仿过类似的诗,觉得它是容易的,说话而已,事后才知道,那不是随便说说,那是生命境界,是生命的音响。
  艾青写过《一棵树》:
  一棵树,一棵树 / 彼此孤离的兀立着 / 风与空气 /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 它们的根伸长着 / 在看不见的深处 / 它们的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不仅是两个生命的联结,不仅是灵魂内部的复杂纠缠,在我看来,这也是一首谈诗的诗。他的诗一首一首像一棵棵树,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的根须纠缠在一起。他说:“我所爱的诗,是最具有个性的诗,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构思方式所写的诗。”
  艾青一直是一位对美有着直觉感知力的诗人,早年的美术经验使他的形象感、色彩感、线条感极其敏锐,他的诗往往是“文字的绘画”。他还善于展开联想,创造出独特鲜明的意象。他强调,诗人在写作时,一定要经常想到:我有我自己的东西了吗?我有我的颜色与线条以及构图吗——一定要有“我自己”,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特色,而不能“只是写着、写着,却什么也没有”。
  他认为:“高尚的意志和纯洁的灵魂,常常比美的形式与雕琢的词句,更深刻而长久地令人感动。”他主张“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理想的诗”。
  
  一个浪,一个浪 / 无休止地扑过来 /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 像刀砍過一样 / 但它,仍然站在那里 /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的《礁石》,就这么八行,朴朴素素、自自然然,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甚至也不押韵,却是如此的明快、美妙而又耐人寻味。它正是诗人“心灵的活的雕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艾青的伟大而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是通过他自己,按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创造来反映时代、歌唱土地和人民的。
  编辑:耿凤
其他文献
两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在憧憬未来。其中一个问另一个,到2000年你多大了?32岁。到那时候你娘多大了?70多岁。你娘能活那么大岁数?你娘才活不到呢!本来欢天喜地憧憬千禧年的两个小女孩,刹那间成了冤家。我就是当年被问的那个小女孩。  说起来,与小女孩翻脸,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犯了我的忌讳。父亲已经成为我睁眼都想不起模样的故人,我不能再失去母亲。  不用说,小女孩的话揭开了我定痂不久的伤口,露出鲜红的血。我
期刊
如一棵卑微行走的高粱,我从偏僻的乡村漂泊到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但怎么我也不曾想到,小小的蚂蚁家族竟然也登堂入室侵扰到我在城市六楼顶层鸟巢一样高高的居室里,它们像网络般快速蔓延、扩张,又像细胞分裂一样组建了一个个家庭、部落,旁若无人地进行着蚁族们的婚丧嫁娶繁衍生息。那细小的、肉眼不易觉察而又令你毛骨悚然的暗黄色队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占领了我含辛茹苦挣来的那一爿“空中版图”——九十平米家的生存空间
期刊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大家往往认为写文章是学生的事,改文章则是老师的事。在老师心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不肯也不敢放手让学生改。作为长期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我就更不敢放手,我一直認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接触外界较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同时多数家长的思想还未发展到为孩子开阔视野而买书的地步。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
从天而降的事物  从天而降的事物  我最喜欢的是雪  有较高于尘世的清凉  可以清醒發昏的目光  有温度,会融化  遇冰冷,会更坚硬  更重要的是  它们虽然形状不同  但质地一样  可以团结起来  砸向一个方向  或被堆在一起  成就童话,或为谎言撑开梦想  标本  左脸胎记,手术,留下了疤痕  好心人第一次见面,找不到  她想象中的酒窝  哪来的酒窝?  你看,你每天笑得那么开心  是品着佳酿
期刊
文献[1]中,许晓天老师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之上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理性思考。笔者欣赏之余亦发现文献[1]中存在着三个“忽视”,而这三个“忽视”的内容
无题,或静物素描  听觉一度变成悬垂在树叶上的露珠,  很快,嗅觉像一条蛇溜出,团成一缕风,  悄悄地,潜伏在距它不远的另外  一簇树叶上。——  视觉总是像一个从身体中弹出的网页,  挂在湖面上,切换着波浪,  现在它退回到荨麻林,来回踱步,  既不敢惊扰听觉,也不敢吵醒嗅觉。  它是一个意念?——不,在意念之外,  它是一个比颜料更  寂静的攫取者。  唯有触觉静伏在皮肤上,像一个扑蝶网。  
期刊
老杨树  这是棵笔直的老杨树  水桶一样的腰身,扎根在  庭院的中间。雨雪风霜  沒有让它变弯  十年久旱,没有让它绝望  从小到大,经历了那么多贫寒的岁月  按着自己的节奏一寸一寸长大  多么不易。记得那年的一个秋夜  锯子的声音惊动了深夜的寂静  父亲披衣,惊走了两只奔跑的黑影  使老杨树差点倒在那个秋天  隔壁能识文断字、种植杨树的老杨也老了  满头霜白  背驼了,说出的话也结结巴巴  他的
期刊
剪指甲  不用剪得那么仔细  日常生活会把它的棱角磨去  女儿还不懂这个道理  每次都一定要扳着手脚  剪到完美主义  成都夜宴  火锅的热气氤氲了灯火  肉色的脸上蒸腾起红光  席间高潮迭起  我却尿意频频  觥筹交错间  有什么东西  遗落红尘  一座城池  满地芬芳  遍寻不见  杜甫的哀伤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  当世界还很小的时候  人类却长大了  他欺負世界  以为自己不会变老  小丽
期刊
给秋天  我要把终年未洗的头发点燃  在荒野,在落叶的金黄的内核  用听诊器敲敲它的肚子  流浪汉,异乡人,跳蚤遥相呼应  黑夜有时瑟缩成一粒硬核桃  它嘲讽饥饿如同嘲讽生存  把一个标点在粗盐粒中搓洗  尖锐的冷光劈向它声名狼藉的自身  雨水来临的前夜  秋天是一个穷凶极恶的赌鬼丈夫  我翘首望去,看核桃在门缝中砰地炸裂  以及西比尔的瘦小的光的来临  向日葵  以说书人的方式  构造翘首以盼的
期刊
有些人不承认UFO现象的存在,甚至武断地说"UFO是伪科学",这种态度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