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隐士略论

来源 :学习与科普(知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士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衍生出的隐士文化,体现了中国士大夫向往自由,追求天人合一,不为名利世俗所累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士这个现象之所以值得注意,正是因为“士”在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隐士的在历史上的作用,既要对他高尚污的节操予以赞扬,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对隐士的消极避世和某些利用“终南捷径”来当作当官的敲门砖的假隐士予以批判。
  关键词:隐士;古代;中国
  一、何谓隐士
  “隐士”中的“隐”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为“蔽”,就是隐蔽,躲藏起来的意思,隐士意为隐蔽的士大夫。他们居住在山林草野或是城市之中,不追逐功名利禄,不愿在朝廷为官,而是追求在山林之中的自然旷达、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
  “士”是古代传统贵族阶层中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在《礼记王制》中,将“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下士与庶人相衔接,主持着各部门的基层事务。到了春秋后期,凡是有一德一艺的人都可以称作“士”,分为学士、策士、术士、食客四大类。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士”经历了一个转折性的阶段,他们突破了社会身份、封建关系的束缚,以维护追求“道”的精神自任,用更高的精神“道”来批判社会、抗礼王侯。
  “隐士”有多种称谓,史书中也纷纷为其立传。“逸民”、“隐逸”、“高逸”、“遗逸”、“高士”、“真隐”,这些都是历代史书典籍中用来称呼“隐士”的名称。隐士是士大夫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士”一词,最早见于《荀子》的《正论篇》,“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慧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西晋时期的著名隐士皇甫谧在《高士传序》中认为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出现了隐士,“洪崖先生创高见于上皇之代,许由、善卷不降节于唐虞之朝。”[1]洪崖先生便是黄帝时期的乐官,仙号洪崖,除此之外还有尧时的隐士被衣、王倪、齧缺、许由、子州支父、壤父以及,舜时的高士善卷、石户之农、蒲衣子,但皇甫谧记载的最早隐士的依据很多都是来自《庄子》中的记载,带有许多神话色彩。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对“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逸”[2]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而是为伯夷叔齐列传,将它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隐士。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士”才从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特的“士阶层”,在士阶层形成以前,应该是不能算作隐士的。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的“士”人,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否则和在深山里砍柴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含贞素养,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3]除此之外还需要较大的名气,否则其他人无法知道他“隐”。他们是有才能、有学问、有机会出仕,但是却选择归隐不仕的人。
  二、“隐士”的思想来源
  儒道两家的思想是隐逸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提出“适时而隐”,以天下是否“有道”作为进退的标准。道家思想则强调“适性而隐”讲求无为,以“性”作为出入世的标准,不能让自己的天性受到束缚。
  儒家虽然一直强调“积极入世”,但同时也未曾否定“出世”。“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4],孔子认为的“隐”是有条件的“隐”是在危邦、乱邦、政治失去了秩序的情况下隐居起来,隐居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单纯的“避世”而是为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4]。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仕隐”理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5]。孟子认为君子求仕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荣华富贵,而是要贯彻自己的治国理念,要坚守道义,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便可隐身遁世。
  庄子的哲学思想士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将绝对的精神自由放在首位,主张解除一切对个体的束缚尤其是功名利禄的羁绊。在《大宗师》里,庄子将生与死等齐,超越了世俗的生死境界。在《庄子》的《列御寇》中,庄周将死之际,他反对弟子们厚葬他,他要把天地作为下葬的棺椁,将日月、星辰作为装饰物,将自然界的万物当作葬品,并且认为这样的葬具是世间最好的陪葬品。在《庄子》中除了隐士形象之外,还有《逍遥游》中的“神人”形象。在《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庄子》一书,对后世的隐士思想影响巨大,成为他们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
  儒表法里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使得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之间的对立。儒家文化无法达成的失意,法家思想的压抑迫使他们找寻一个喘气的机会。而道家思想就是适应这种巨大落差的生存方式。
  三、隐士出现的原因
  1、“士”阶层的出现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使得原來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传播。“士”在西周时只是作为贵族的最低一级,贵族政治的衰微使得一部分贵族失去了贵族的身份而沦落为士阶层,同时一部分平民获得知识技艺,上升为“士”。“隐士”也是“士”的一部分,所以“隐士”的出现应当在“士”阶层出现之后。
  2、不当时命
  庄子在《缮性》篇中写道,“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6]古代的隐士并不是他们想要隐藏自己的才能,而是不当时命,这是他们的存身之道。“不当时命”便是点出了士人隐居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隐士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后汉书》中的《蔡邕传》携家属逃入深山,与鲍氏、卓茂等不仕新室[5]这样的隐士还有许多,如卓茂、孔休等人。他们忠于刘氏天下,对王莽篡权有极大愤慨,所以选择隐居不仕。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党锢之祸,政治环境恶劣,隐居者盖不可胜数,东汉时期是隐士出现的一大高潮时期。明末清初,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许多汉族士大夫选择隐居不仕以此显示对明王朝的中心,借以抵抗清政府,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明末清初是隐士出现的一大高峰。   3、士人地位的提高
  秦统一后构建了帝国的政治框架,建立了官僚政治体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西汉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士人有了合法的通道进行做官。“士”在国家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隐士群体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封建统治者的眼中,隐士是作为一种掌握统治的真理的特殊人才,他们的出现既表示当时的政治环境可能非常黑暗,同时在他们手中也掌握着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所以历代王朝对隐士都非常礼遇,有“举逸士”这样招揽人才的方式。东汉时期,汉光武帝采取了积极的人才政策,鼓励隐士参与政治,大倡名节,嘉奖不仕王莽政权的隐士,东汉皇帝崇尚儒学,兴办太学,会群儒于白虎观,东汉末期的太学生占据洛阳居民的十分之一,可见想见当时的士人规模之大。东汉的士人也形成了自己庞大的文化风尚,他们崇尚清谈,褒贬时政、品评人物。不仅如此,出现了许多“不应辟举”的现象,当时留有史载的有韦著、杨厚、周燮、法真、申屠蟠等名士。除了“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之”[6]通过不应辟举使得自己更有利入世之外,这些人往往也希望通过不应辟举得到更高的社会评价和心理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选择隐居不仕所得到的名声超过王朝的官位。同时,统治者也能从中获利,宋代范仲淹曾评论汉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之间的故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7]双方都从中获利,变成了一场政治作秀。
  隐士在唐朝也大量出现,唐代帝王不仅下诏大量征召隐士,而且有隐士征召的科目,清人徐松《登科考记》中记载了高宗显庆四年的“养志丘园嘉遁之风戴远科”,中宗景龙二年的“藏器晦迹科”、玄宗天宝四年的“高蹈不仕科”、德宗贞元十一年的“隐居丘园不求闻达科”、穆宗长庆二年的“山人科”等。隐士本就是与入仕相矛盾的,现在竟然专门设科作为正式的入仕途径,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假意归隐的隐士出现。
  “假隐士”他们并未有真正归隐的心,只是将归隐当作沽名钓誉的手段,当作求仕的敲门砖。最为著名的便是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去终南山隐居,后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8]
  隐士以其高尚的节操,不羁的品格,淡然超脱的处世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是数千年来人们在浊世中翻滚,寻求自由的精神依托。在无法治国齐家平天下时,士人纷纷归隐山林,用一种消极的方式保全自身。同时也有因为忠君爱国而隐退的,纷纷隐居不仕以显示对于前朝的忠心耿耿。李白在其诗《笑歌行》中“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这些隐士的精神让人折服,但他们于事无益,更不用说那些“假隐士”了。
  参考文献:
  [1]皇甫谧.高士传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
  [2]司马迁.史记.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635
  [3]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579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94、200
  [5]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304
其他文献
摘要:高年级的小学生的意识和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图像思维开始转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但是,过去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和刷新学生的思维意识,产生了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如何进行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学,以期为我国有关教育界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创新策略源于通识教育的内容,用于教学中。这是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
期刊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日趋成熟,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应创新性设计相关教学策略和内容,使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讲解相关数学知识时,便可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使之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全面激活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并使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更为优质高效。  关键
期刊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推进和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应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结合教学实践,从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灵活设置问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四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
期刊
摘要: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数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不断加深,大学数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日益加重。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由于大学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且大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量远超过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量,师生普遍感到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各种新的教学方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是新形势下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性质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担当,也是防范以及抵制不良西方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必要性  一、引言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一家制鞋公司作为案例对象,通过对 H 公司的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其业财融合程度较低,对其融合程度低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改进建议。在明确优化的目标与原则后,本文立足 A 公司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分别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方面设计了实施业财融合的具体方案。本文在指导企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对企业的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学科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层次感,很适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把科学教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之中,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关键词:科学素养;数学教学;学生;培养  数学这们学科,在当今的社会创造出很大的價值,它可以有助于人们收集和整理数据,建立科学思维,帮助人们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必须掌握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够培养出这个时代的优秀青年。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大多采用双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但是严肃的环境并不能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以及交流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创造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来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
期刊
摘要:中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性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水准。学习这门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备受教师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要做出改进和创新,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以此体现这一学科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此为广大教育者提供教学
期刊
摘要:幼儿阶段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黄金时期,学前教育旨在系统的完善幼儿的智育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但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前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笔者就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发展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学;问题;创新发展;策略  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的需求,积极引用新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