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走山水间,研学在路上,镇镜山小学在近一年的研学工作摸索中,在学校“镇镜”文化的引领下,以培育内外兼修的镇镜少年为出发点,以“镇定心性修悟德礼 镜鉴日月俯仰天地”为工作思路,把安全保障、实践德育、课程建构和评价引导放在突出位置。
安全为前提,精细化管理铺设研学绿色通道
“研学旅行,学生的安全是首位,需要在出发前做足准备。”这是镇小和家长们达成的共识,研学旅行中的人身安全、运动风险、住宿餐饮,每个环节都牵动着近千个家庭的心。
家长冯向荣全程参与了17年秋季的研学旅行工作。出发前的晚上,他和许多家长一样,对尚在施工的望洲岗感到心有余悸!第二天一早,家长们看到,在学校的协调下,数十位交警疏导车辆,十几辆大巴依次列队,车门处,交警、家长、老师、保安共同为600多名参与研学的孩子保驾护航,家长们揪起的心放下了不少。
第一次在外集体住宿,如何对孩子们进行高效管理?老师们各有妙招:进入寝室后是否关门?3年级吕老师选择不关,既便于巡视,又利于迅速给予学生帮助。6年级彭老师选择女生关门,并叮嘱一定要听到彭老师的声音后才能开门。
在外就寝如何让孩子们安心入睡?暂时切断通讯是一个好方法,既避免外来电话惊扰孩子,又杜绝了“小淘气们”互相影响。
为了促进同学自治,501班董老师将寝室管理要求及方法贴在墙上,由寝室长督促成员完成,再通过各寝室交叉检查,评选“班级优秀寝室”,摆放鞋子、安静就寝、铺床叠被……一项项标准,孩子们完成得很出色。
老师们在实践中用心、用情,更用智慧探索好方法,分享好经验,他们守护着每一个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安全卫士!
德育为核心,三段式打卡初现研学育人初心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培养人!通过研学旅行实现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历史的联结,让教育回归本真与初心。
基于此,我校将“研学旅行”纳入了德育教育体系。我们关注研学前、中、后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进行分解,从“研学养习惯”、“研学练本领”、“研学乐探究”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要求。“研学养习惯”从出行、游览、就餐、纪律四个方面进行强调;“研学练本领”从内务、参与、互助、勤劳四个方面进行安排;“研学乐探究”从资源整理、乐学善思两个方面进行提升。
严程博同学在17年秋季研学中获得了班级“叠被子比赛”的冠军。研学前,学校根据行程列出了孩子们需要养成的能力、习惯清单。研学前的一个星期,严程博的妈妈一直督促他按要求练习,研学的时候志愿者妈妈们又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进行打分。
持续28天的“三段式”打卡,帮助学生养成了应有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应学的生存能力,栽培了勤学乐创的生命品质。我们欣喜地看到:“三段式”研学工作举措收获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持续的记录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课程为主体,山水间游走涵养研学品德智慧
研学旅行是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我校在“山水学校 镇镜文化”的引领下,以国家教育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为宗旨,以山之品格与水之灵动为线索,研发了《游走山水间》校本研学旅行课程。
每年春季学期为研学品格课程,低段:《山·知礼仪》、《水·能融入》,走进屈原故里,诵《九章》,包粽子,孩子们传统文化中习得礼仪,融入集体;中段《山·有担当》、《水·交君子》,九凤谷体能拓展中,茶山采茶比赛中,秭归划旱龙舟活动中,学生们乐合作,敢担当;高段:《山·家天下》、《水·至万里》,三峡大坝深度研学,孩子们心怀家乡,延伸梦想。秋季学期为研学智慧课程,低段开展了《观察与发现》自然之旅,在梦想庄园用劳动体会工作的乐趣与不易,初窥茶文化的博大;中段开展了《观察与思考》人文之旅,三四年级的孩子也愿意主动去了解杨守敬这位历史地理学家;高段开展了《观察与创造》科技之旅,在三峡大坝合作组拼模型,孩子们涵养耐心的同时也当了一把小小三峡建设者。
线路固定和主题体验是我校研学旅行课程深化的产物:家、校、生共同选定研学路线——年级确定研学主题——班级选定研学课题——学生查找研学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分享研学成果。
主题化的研学旅行,既满足了学生愉悦的旅行体验,又凸显了景点背后的教育元素。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素养得到了提升,让孩子们赢在研学旅行的路上。
评价为手段,多元化互动见证研学成长轨迹
翻开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报告册,在学期奖项一页有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印章,那里记录着孩子们在研学旅行中的成果与表现,所评等级是老师、同学和家长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反复权衡后慎重填写下的。
其中,3年级张晓玲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吃午饭时,一个小男生义愤填膺地跑到邢老师面前,气呼呼地告状:“邢老师,你快来管管吧,张晓玲把桌上的汤都喝完了!”照片中的这个女孩叫张晓玲,因为家庭情况复杂,从没有人教过她吃饭的礼仪。老师刚一问,小女孩眼圈就红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邢老师摸着她的头发,说,“没关系,老师教你,但是你要认真地记在心里……”那天中午,邢老师和她说了很多,她深深地點了点头。
吃完晚饭,小男孩又凑到了邢老师的身边,他说,张晓玲晚餐时像变了一个人,多次主动帮同学盛汤添饭。第二天早餐,我们看到张晓玲想再吃一个小馒头,但最终还是递给了别人。午餐时,我们看到她坐的端端正正,吃饭优雅,和同学有说有笑。研学归来后,邢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们共同在张晓玲的研学评价栏中,打了一个欣慰的“优”。
研学是为了教,评价也是为了教,在教与学的共鸣中,孩子们向着更好的自己而去,由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同学共同衡量的研学评价也成为了每学期评选“镇镜好少年”的重要依据之一,内外兼修的镇镜少年每天都在拔节生长。
一年的研学教育中,校外广袤的天地中,镇镜少年们与山水共舞,在宜昌文化的滋养中习品性、长学识、强自信。后期我校将继续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化,全面梳理校本课程,规划各年段核心知识及能力,做好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注重研学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学生成果,将我校的研学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镇镜山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安全为前提,精细化管理铺设研学绿色通道
“研学旅行,学生的安全是首位,需要在出发前做足准备。”这是镇小和家长们达成的共识,研学旅行中的人身安全、运动风险、住宿餐饮,每个环节都牵动着近千个家庭的心。
家长冯向荣全程参与了17年秋季的研学旅行工作。出发前的晚上,他和许多家长一样,对尚在施工的望洲岗感到心有余悸!第二天一早,家长们看到,在学校的协调下,数十位交警疏导车辆,十几辆大巴依次列队,车门处,交警、家长、老师、保安共同为600多名参与研学的孩子保驾护航,家长们揪起的心放下了不少。
第一次在外集体住宿,如何对孩子们进行高效管理?老师们各有妙招:进入寝室后是否关门?3年级吕老师选择不关,既便于巡视,又利于迅速给予学生帮助。6年级彭老师选择女生关门,并叮嘱一定要听到彭老师的声音后才能开门。
在外就寝如何让孩子们安心入睡?暂时切断通讯是一个好方法,既避免外来电话惊扰孩子,又杜绝了“小淘气们”互相影响。
为了促进同学自治,501班董老师将寝室管理要求及方法贴在墙上,由寝室长督促成员完成,再通过各寝室交叉检查,评选“班级优秀寝室”,摆放鞋子、安静就寝、铺床叠被……一项项标准,孩子们完成得很出色。
老师们在实践中用心、用情,更用智慧探索好方法,分享好经验,他们守护着每一个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安全卫士!
德育为核心,三段式打卡初现研学育人初心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培养人!通过研学旅行实现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历史的联结,让教育回归本真与初心。
基于此,我校将“研学旅行”纳入了德育教育体系。我们关注研学前、中、后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进行分解,从“研学养习惯”、“研学练本领”、“研学乐探究”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要求。“研学养习惯”从出行、游览、就餐、纪律四个方面进行强调;“研学练本领”从内务、参与、互助、勤劳四个方面进行安排;“研学乐探究”从资源整理、乐学善思两个方面进行提升。
严程博同学在17年秋季研学中获得了班级“叠被子比赛”的冠军。研学前,学校根据行程列出了孩子们需要养成的能力、习惯清单。研学前的一个星期,严程博的妈妈一直督促他按要求练习,研学的时候志愿者妈妈们又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进行打分。
持续28天的“三段式”打卡,帮助学生养成了应有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应学的生存能力,栽培了勤学乐创的生命品质。我们欣喜地看到:“三段式”研学工作举措收获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持续的记录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见更好的自己。
课程为主体,山水间游走涵养研学品德智慧
研学旅行是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我校在“山水学校 镇镜文化”的引领下,以国家教育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为宗旨,以山之品格与水之灵动为线索,研发了《游走山水间》校本研学旅行课程。
每年春季学期为研学品格课程,低段:《山·知礼仪》、《水·能融入》,走进屈原故里,诵《九章》,包粽子,孩子们传统文化中习得礼仪,融入集体;中段《山·有担当》、《水·交君子》,九凤谷体能拓展中,茶山采茶比赛中,秭归划旱龙舟活动中,学生们乐合作,敢担当;高段:《山·家天下》、《水·至万里》,三峡大坝深度研学,孩子们心怀家乡,延伸梦想。秋季学期为研学智慧课程,低段开展了《观察与发现》自然之旅,在梦想庄园用劳动体会工作的乐趣与不易,初窥茶文化的博大;中段开展了《观察与思考》人文之旅,三四年级的孩子也愿意主动去了解杨守敬这位历史地理学家;高段开展了《观察与创造》科技之旅,在三峡大坝合作组拼模型,孩子们涵养耐心的同时也当了一把小小三峡建设者。
线路固定和主题体验是我校研学旅行课程深化的产物:家、校、生共同选定研学路线——年级确定研学主题——班级选定研学课题——学生查找研学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分享研学成果。
主题化的研学旅行,既满足了学生愉悦的旅行体验,又凸显了景点背后的教育元素。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素养得到了提升,让孩子们赢在研学旅行的路上。
评价为手段,多元化互动见证研学成长轨迹
翻开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报告册,在学期奖项一页有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印章,那里记录着孩子们在研学旅行中的成果与表现,所评等级是老师、同学和家长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反复权衡后慎重填写下的。
其中,3年级张晓玲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吃午饭时,一个小男生义愤填膺地跑到邢老师面前,气呼呼地告状:“邢老师,你快来管管吧,张晓玲把桌上的汤都喝完了!”照片中的这个女孩叫张晓玲,因为家庭情况复杂,从没有人教过她吃饭的礼仪。老师刚一问,小女孩眼圈就红了,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邢老师摸着她的头发,说,“没关系,老师教你,但是你要认真地记在心里……”那天中午,邢老师和她说了很多,她深深地點了点头。
吃完晚饭,小男孩又凑到了邢老师的身边,他说,张晓玲晚餐时像变了一个人,多次主动帮同学盛汤添饭。第二天早餐,我们看到张晓玲想再吃一个小馒头,但最终还是递给了别人。午餐时,我们看到她坐的端端正正,吃饭优雅,和同学有说有笑。研学归来后,邢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们共同在张晓玲的研学评价栏中,打了一个欣慰的“优”。
研学是为了教,评价也是为了教,在教与学的共鸣中,孩子们向着更好的自己而去,由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同学共同衡量的研学评价也成为了每学期评选“镇镜好少年”的重要依据之一,内外兼修的镇镜少年每天都在拔节生长。
一年的研学教育中,校外广袤的天地中,镇镜少年们与山水共舞,在宜昌文化的滋养中习品性、长学识、强自信。后期我校将继续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化,全面梳理校本课程,规划各年段核心知识及能力,做好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注重研学成果的转化,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学生成果,将我校的研学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镇镜山小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